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專家呼籲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2021-01-13 閩南網

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核心提示

  這學期即將結束,晉江陳埭溪邊民族小學的閩南語水平測試也即將開展。報名的學生如果通過測試,會領到一本《等級證書》,同學們都將它視為榮譽。這已是溪邊小學開展閩南語進課堂的第5個年頭。不只有溪邊小學,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起閩南語課程。陳埭的小學裡有近85%來泉務工人員子女,對於他們來說,每周一節的閩南語課是融入當地的起點。

  然而,當陳埭的小學生們開始講閩南語時,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土生土長的泉州小朋友,卻不講甚至不會講閩南語了。專家呼籲,普通話和閩南語並不對立,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學習閩南語,對了解、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圖為今年11月26日陳埭鎮舉辦的閩南童謠說唱比賽。

現象篇

  走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孩子不講閩南語,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於家長。他們或覺得孩子講閩南語難融入學校環境,或認為自己講不好,也不想教孩子。

年輕父母講不好 不願意教孩子

  「從小到大,我只跟父母說閩南語,其他場合基本都說普通話,這導致很多閩南專有的詞彙、俗語我都不會說了,只能用普通話音譯,實在音譯不了的,用普通話代替。」安溪的洪女士今年剛滿30歲,和記者交談時,已不能連貫地講閩南語,遇到某些詞彙也是用普通話替代。她用閩南語自嘲道:「雞母屎,半黑白。」

  「我自己都說不好,也就不愛跟孩子說。」因此,她跟4歲的女兒一直都用普通話交流。「我老公是德化人,閩南語腔調和我老家的不同,有的我聽不懂。認識他之後,我們夫婦也是用普通話交流的,他也就不和女兒說閩南語了。」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女兒今後不會說閩南語時,洪女士倒是有些許擔憂,「在幼兒園裡,老師和同學都說普通話。她只有回老家時,才能接觸到閩南語。照這樣長大,可能真的不會說了。」

老人幫忙帶孩子教出「地瓜腔」

  「多七蘇菜,不然長不高。」奶奶把小白菜夾到孫女碗裡。

  「不喜歡七。」小孫女嘟起小嘴。

  見女兒的普通話說錯了,坐在一旁的鄭女士趕緊糾正她,「是吃蔬菜,不是七。」

  惠安的鄭女士夫婦在泉州市區一家公司上班,女兒在市區的小學念一年級。由於上班時間不固定,夫婦倆便把女兒的奶奶接來幫著帶孩子。「我們從她小時候就跟她講普通話,也想給她打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因此要求爺爺奶奶也跟她說普通話。」鄭女士說,女兒和他們夫婦講話時,普通話明明挺標準的。在學校時,老師也從未反映過她普通話的問題。然而,孩子的奶奶來市區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女兒的普通話就變味了,「她自己都沒意識到,和奶奶說話時帶『地瓜腔』,所以每次講錯,我們都要糾正過來。」

學校都講普通話 擔心孩子融入難

  今年32歲的小蓮是一個7歲孩子的媽媽,早在懷孕之時,她便與老公、公公婆婆等商量好,等到孩子出生,在孩子面前全家都要說普通話。「他兩歲多時我們就送他去早教班了,那裡的老師和孩子都是說普通話,如果不教他,怎麼學?」小蓮說,幼兒園、小學也全部是普通話授課,兒子若是說不好普通話,怎麼融入學校的環境?

  因此,直到7歲,小蓮的兒子還是不會說閩南語,甚至連聽都不會。「到現在我們還是主張要用普通話交流,畢竟孩子現在在學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閩南語想學的話,等他長大之後還是可以學的。」

覺得閩南語「土」孩子不願意說

  上周末,小斯帶著4歲的女兒回安溪虎邱的老家,當孩子們一起開心地玩耍時,小斯卻發現女兒不太與當地的孩子交流。「一直不怎麼說話,要不然就是小朋友用閩南語問她,她卻用普通話回答。」這一幕,著實把小斯嚇到了。

  「平常在泉州都是奶奶帶,可是也會和孩子說閩南語啊。」小斯說,女兒小的時候,他們用普通話交流比較多,從女兒2歲開始,全家人便使用「雙語」,因此她不僅會聽、也會說閩南語。「不過平時她閩南語就說得不多,會不會是因為周圍人大部分時間都是說普通話,孩子便覺得閩南語有點『土』,不願意說呢?」

  溪邊民族小學做的閩南語《等級證書》

出路篇

  據研究,閩南語在各種漢語方言中是歷史最悠久、變化最小的,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而泉州方言又是早期閩南語的代表。泉州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如南音、木偶、梨園為代表的古典音樂戲劇和民間音樂舞蹈等藝術,多以閩南方言為載體。學習閩南語,對了解、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面對閩南語傳承所面臨的形勢,泉州市教育局已經開始重視。專家表示,最重要的是破除普通話和閩南語對立的錯誤觀念,從「娃娃」抓起,鼓勵孩子講閩南語。

破除語言對立觀念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普通話講不好,難以融入環境,甚至覺得講閩南語不文明,歧視閩南語。當這些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也不會和他們的孩子講閩南語。久而久之,閩南語傳承便越來越弱。」華僑大學教授、閩南語研究專家王建設認為,當大家意識到閩南語走向消亡時再想來補救,可能就來不及了。

  他說,文化是多樣的,語言也一樣,推廣一種語言不代表就要抹殺另一種語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什麼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就是因為母語是一個人出生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而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的最有力的工具。「閩南語是泉州人的母語,是我們與故鄉的紐帶,保護母語對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同時,他也認為,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孩子不懂閩南語,等於少掌握了一種交流工具。學習多種語言,不僅可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促進兩種語言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會說方言並不意味著就說不好普通話。學齡兒童的學習能力很強,讓孩子學語言的目標應該是從單語到多語發展。」

  今年7月,2015年中學生中華經典詩詞吟誦活動在泉州舉行,節目大多用閩南語吟誦。(林勁峰 攝)

部門重視推動傳承

  王建設認為,社會應破除將普通話和閩南語對立的錯誤觀念,從「娃娃」抓起,向他們灌輸一種意識——講閩南語不「土」,而是光榮的。

  同時,政府部門也應重視起來,加大閩南語教材、師資等方面的投入,出臺具體的舉措。「比如廈門已編寫了統一教材,普遍在幼兒園、中小學開設閩南語課程,並開展閩南語水平測試。」他說,閩南語進課堂亦是傳承閩南語的好渠道,這也間接地告訴學生,在學校說閩南語並不是違規的事情。「實施具體舉措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而這項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泉州有閩南語頻道,這是一個優勢。」他還建議道,我們可充分重視媒體的力量,利用網絡、廣播電視等,做好閩南語的傳承。

嘗試開設閩南語課程

  針對目前不少本地的孩子不願意說閩南語或者不會說閩南語的現狀,我市教育部門也希望能有所改變。「我們提倡課堂說普通話,課外說閩南語。」泉州市教育局局長鄭文偉說。

  今年7月13日,2015年中學生中華經典詩詞吟誦活動在泉州培元中學中源藝術劇場舉行,泉州7所中學與臺灣7所中學的學生共展示了14個節目,大多用閩南語吟誦。「這是一場文化交流,包括閩南語和中國傳統文化。」鄭文偉介紹,通過這樣的閩臺交流,能夠提高學生對於傳承閩南語的重視。

  實際上,教育部門也嘗試著希望能開設學習閩南語的課程。「目前教材與師資方面都需要尋求突破,要有所投入。」鄭文偉說,臺灣現在每周開設一節方言課,我們希望將來可以依託本土、借鑑臺灣,編撰一套專門的閩南語教材,利用視頻教學輔助。

家庭創造語言環境

  「許多孩子不會說閩南語,是因為一些家長擔心如果不從小說普通話,將來便不會說。在這方面其實家長無需擔心。」鄭文偉表示,現在無論電視或者課堂,基本語言都是普通話,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自然而然能夠學會普通話。

  「反而是希望家長能夠在家裡創造本土語言環境,儘量用閩南語交流,讓孩子能夠學好這門語言。」鄭文偉說。

  多樣的課堂有助於孩子學習閩南語

樣本篇

  2011年,晉江市陳埭鎮溪邊民族小學率先開設了閩南語課程,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習閩南語課程。12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溪邊民族小學,聽孩子們念起了閩南童謠。

現場:四川學生入校5年 會聽會講閩南語

  「鈴……」15日上午,陳埭鎮溪邊民族小學的下課鈴聲響起,幾個小學生跟著葉寶玲老師來到操場邊的長廊,打開《阮學閩南話》,跟著老師念起閩南語童謠。聽他們純正的發音和自信的臉龐,你很難想像,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自泉州市以外的地方。

  「你好,我是溪邊小學的學生。」四川姑娘顏慈不僅能用閩南語自我介紹,還能和記者簡單聊上幾句。原來,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的五年級,她每周都有閩南語課,5年下來,已經學了不少閩南語。她的好朋友李思懿是重慶人,閩南語也說得和她一樣好。「我們上次還一起上臺說閩南童謠呢,我們倆演的是火鼎公婆。」正說著,二人一邊念著童謠,一邊跳了起來。

  「2011年開設閩南語課時,確實遇到不少困難,由於大部分學生是來泉務工人員的子女,最難的就是讓他們保持學閩南語的興趣。」葉老師說,學校共有18位閩南語老師,每周上一節閩南語課。這5年下來,老師們不斷摸索教學經驗,想盡各種方法保持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讓課堂形式更多樣,如讓本地的孩子先用閩南語表演情景劇,再教情景劇裡出現的閩南語。課堂外,則以念童謠、做遊戲等形式,讓孩子們以肢體律動幫助記憶。

初衷:外地孩子融入環境 本地孩子傳承文化

  從2011年開始,溪邊民族小學就面向全校開設了閩南語課程,並且自編教材《遠古的聲音》,2012年又新編《牙牙學語閩南語》上下冊,開啟了學習閩南語課程的先河。每學期末,學生還可報名參加等級考試,成績由一級排到五級,通過的學生可領到《等級證書》。

  談起開設閩南語課程的初衷,溪邊民族小學的老校長鄭瑞標說,2011年溪邊民族小學的外來學生佔了學生總數的90%,這部分外來學生既包括除晉江以外泉州地區的學生,也包括來泉務工人員的孩子。「他們生活在這裡,如果不會說閩南語,或許是一種遺憾。」鄭瑞標說,晉江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說閩南語,為了讓這些孩子能夠融入這裡的環境,便萌生了開設閩南語課程的念頭。

  鄭瑞標發現,不少在晉江長期工作的外省人都會說閩南語,反而是晉江本地的學生很少說,基本都用普通話交流。讓閩南的孩子傳承閩南文化,這也是他希望開設閩南語課程的原因。

推廣:19所小學開課 部門編撰讀本

  今年9月份開始,陳埭鎮的18所公辦學校以及晉江市第五小學、阿梅中心幼兒園也設置了閩南語課程,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將專門學習閩南語。為此,陳埭鎮教委辦還編撰了讀本《阮學閩南語》。

  這本書籍為彩色印刷的大32開開本,分為「阮愛讀冊」、「阮愛過節」、「阮愛家鄉」、「阮愛自然」等四個單元。每單元的內容為閩南童謠、閩南語故事或者閩南語日常對話等,還配了鄭成功雕像、洛陽橋、東西塔、老君巖等泉州風景以及牛肉羹、元宵圓、牛排、小籠包等泉州傳統小吃的繪畫,讓學生不僅能學習閩南語,還能了解閩南文化。

  陳埭鎮小教支部書記、教委辦副主任肖子富介紹,陳埭鎮教委辦為此還牽頭成立了《閩南語課程鄉土資源開發與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組,並由鎮政府出資,首批刊印了1萬本讀本,在9月份時發放到全鎮低年級學生的手中。

計劃:向高年級延伸豐富教材內容

  「目前學校使用的《阮學閩南語》教材適用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正在編寫面向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的教材。」鄭瑞標說,三本教材雖然互相獨立,閩南文化卻貫穿其中,猶如一個「豐」字,也寄託著閩南語教學取得豐收成果的美好願望。

  「全鎮教授閩南語的老師都加入一個微信群裡,大家在群裡探討教學方法,還能通過微信語音功能交流發音。」肖子富說,接下來,教委辦會繼續邀請閩南語方面的專家為老師們開辦講座。未來,還將製作閩南語音頻、視頻,輔助教學。(記者 陳靈 石偉琴 文/圖)

相關焦點

  • 分享閩南語俚語典故 「閩南文化集美論壇」第二期開講
    你知道「話仙」在閩南語中是什麼意思嗎?閩南語中又有哪些有趣的方言?1月3日,由集美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杏東小學協辦的「閩南文化集美論壇」第二期在杏林守望書院開講。「話仙」是閩南語中「聊天」「暢談」的意思。當天的論壇圍繞閩南語這一主題展開,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堅定從經典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含義講起,闡述了閩南語的來源,分享閩南語的俚語和典故。
  • 臺灣六旬翁當兩岸閩南語「信鴿」 吟唱古詩詞
    ­  「在臺灣,閩南語真正走進了課堂,成為學生的選修課,而在大陸,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閩南語逐漸式微,出現鄉音難覓的囧狀。」他告訴記者,到大陸後,他發現人們普遍的交流方式是普通話,很多父母為讓孩子融入大環境,刻意不說方言,閩南語逐漸被年輕一代淡忘。­  2007年,蔡金安開始到廈門等地推廣閩南語。「我就在海峽兩岸奔走,傳授閩南語古詩詞吟唱,帶來臺灣推廣閩南語的經驗。」
  • 晉江市第三屆幼兒園閩南童謠、中小學生閩南語講故事比賽圓滿落幕...
    據悉,晉江市第三屆幼兒園閩南童謠、中小學生閩南語講故事比賽是由晉江市教育局、晉江市婦女聯合會、晉江經濟報社主辦,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承辦,晉江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世界晉江青年聯誼會—說咱閩南話APP聯合協辦。
  • 閩南語簡介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泉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均屬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巖,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來劃分的,莆田說的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巖說的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區.但由於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
  • 小夥子閩南語「翻譯」《出師表》
    不過,這篇文章用閩南語你會怎麼去念呢?昨日在新浪微博上,有一段用閩南語譯讀的《出師表》並不是直接對照譯文讀的,但卻備受網友的追捧。 閩南語譯讀《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是《出師表》的第一句,按照字面的理解正確的譯文應該是:先帝創立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
  • 這些都不懂,敢說你會講閩南語?
    福建閩南地區與臺灣同源同宗,幾百年來,閩南移民遷徙臺灣,在臺灣奮鬥發展的同時,也傳承拓展了閩南文化。閩南語歇後語充滿智慧而又詼諧幽默,給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故以「五色話」稱之。比如「惠安査某——日日見財」,其實是因為惠安女服飾是露臍裝,而「肚臍」閩南語發音是「zai」,與「財」的閩南語發音一樣,所以說「日日見財!」「閩南話歇後語與普通話歇後語相同,前半句像是一個謎面,後半句是對前半句深層的補充和發揮,類似謎底。」
  • 好聽的閩南語歌曲推薦 好聽的閩南語歌曲有哪些
    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好聽的閩南語歌曲,這些經典的閩南語歌曲,也曾經傳唱一時,在閩南人家中家喻戶曉,一起來看看吧!  好聽的閩南語歌曲  1、心事誰人知(沈文程)  2、愛情一陣風(陳百潭)  3、金包銀(蔡秋鳳)  4、一支小雨傘(黃乙玲)  5、車站(蔡小虎)  6、有影無(陳雷)  7、無人熟識(張清芳)  8、浪子的心情(葉啟田
  • 兩年研究自創閩南語特色拼音 跟老黃學說閩南話
    「說閩南話」就是「Shè Mán Lám Wèi」  □記者 顏鵬 李菁 胡彥明  把閩南語讀得字正腔圓,對一個外地人來說可不容易。如果用我們常用的拼音來給閩南語注音,能成不?南安溪美的老黃說——咱試試!
  • 八閩千姿:一位民間藝人的閩南語歌曲「情結」
    中新社漳州2月17日電 題:一位民間藝人的閩南語歌曲「情結」  作者 劉永明 鄭德鴻  許友成是一位閩南語歌曲的民間傳播者,數十年來培育了一批批優秀的閩南語歌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讓那些優美動人的經典閩南語老歌,得以一代代傳唱下去,響徹全球。
  • 關注晉江市第三屆幼兒園閩南童謠、中小學生閩南語講故事比賽 決賽...
    晉江新聞網1月11日訊  伴隨著小學高年級組獲獎名單出爐,為期2天的晉江市第三屆幼兒園閩南童謠、中小學生閩南語講故事比賽決賽正式落下帷幕。4個組別、192組選手輪番登臺,用閩南語講述動聽故事,帶來了一場與眾不同的視聽盛宴。  昨日,登上決賽舞臺的是中學組和小學高年級組。中學組參賽選手雖不多,但是個個是高手。
  • 第十三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在廈門圓滿落幕
    8月29日晚,由音樂廈門組委會指導,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第十三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在廈門圓滿落下帷幕,經專家、評委評選,最終原創歌曲《靠自己骨頭長肉》及優秀歌手許聖威摘得本屆大賽冠軍。本屆賽事還首次延伸至德國、新加坡等海外地區,並吸引了來自廈門、漳州、泉州、廣州、北京及臺灣、金門等地閩南語歌曲及原創歌曲愛好者前來報名參賽。賽事歷經172天,先後徵集了237首原創歌曲,120名選手報名參賽,8場線上評選,近百條短視頻,亮點層出不斷,線上觀眾好評如潮。
  • 走進「小眾」音樂閩南語歌曲 原來閩南語歌曲有這麼多經典
    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閩南語歌曲以其獨具韻味和魅力的鄉音,還有特色的強顫音,深受閩南語地區民眾的喜愛,也讓多少人覓到了同祖、同源的親情。雖然由於語言所限,閩南語歌曲受眾不算很廣,不過這並不影響人們對這種「小眾」音樂的喜愛。
  • 閩南語歌曲教我的50個做人的道理
    有人說,閩南語歌曲的三大主題—— 老娘要男人! 我命怎麼這麼苦! 老子一定要成功! 作為一個閩南女孩,我只能說: 很真實。
  • 閩南語原創歌手「唐燈山」新歌全網發布,講述《男人的一生》
    近日,來自晉江磁灶本土的閩南語原創歌手唐燈山重磅推出最新歌曲《男人的一生》男人的一生,忙著、累著、幹著, 不能哭,怕人笑話, 不能逃,責任重要, 不能懶,家人要養。 男人煩的時候,抽菸喝酒, 男人累的時候,倒床就睡。 男人的苦,藏在心裡,男人的淚,從不外流。男人的一生,為家庭而幹,為責任而戰, 最重要的不是錢財和功名, 而是人品和修養,家庭和真情。
  • 第十四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樂團季昨晚開唱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昨天晚上,第十四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樂團季首場路演在嘉禾良庫文化創意園火爆開唱。觀眾的熱情溫暖了廈門的冬夜,他們早早就將舞臺圍得水洩不通。  參與比賽的十二支閩南語原創樂隊演繹了《無你》《廈門的風》《鬥陣來嗨》等12首閩南語歌曲。
  • 「旅行者1號」大揭秘 閩南語「汝呷飽未?」問候外星人
    你知道嗎?有一句閩南語:「太空朋友汝好!汝呷飽未?有閒來阮這坐坐!」隨著「旅行者1號」向外星人發出問候。內容揭秘精心挑選唱片 內容含圖片音樂祝福語  「太空朋友汝好!汝呷飽未?有閒來阮這坐坐!」(譯:太空朋友你們好!你們吃飽了沒有?
  • 「瑩瑩美黛子」教大家講閩南語
    視頻截圖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訊 「各位親愛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達給厚(閩南語,大家好)!您現在看到的是一個自拍視頻。至於為什麼拍這個視頻呢?是因為一個日本女孩子的名字——瑩瑩美黛子(閩南語,閒閒沒事做)。」
  • 再次出圈的伍佰,背後是閩南語歌曲的黃金時代
    然而,作為地道的閩南語唱將,「寶藏大叔」伍佰及其背後的閩南語歌曲的價值如今卻少為人知。「寶藏大叔」的AB面:一邊臺客搖滾,一邊閩南風情臺劇《想見你》讓老歌《Last Dance》在發布十多年後翻紅,再次見證了伍佰的創作實力。不過,以《Last Dance》為代表的臺客搖滾,只是伍佰實績中的一部分。以影視配樂為載體,除了激越、澎湃的臺客搖滾,伍佰的閩南語歌曲更是堪稱一絕。
  • 【東山】父女合唱原創閩南語歌曲走紅!
    近日,東山一對父女真情演唱的原創閩南語歌曲在網絡上走紅!動人的歌聲娓娓道來,唱到人心坎裡~▼▼▼《父女同心》|東韻音樂工作室近日,一首閩南語歌曲《父女同心》在東山島「走紅」。樸實無華的歌詞,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聽眾。
  • 沒聽過閩南語歌曲,不足以談人生
    過去,如果一首歌火了,你會在路過的每家店的音響中聽到它的旋律。現在,如果一首歌火了,打開抖音每一個視頻配的都是它的調子。例如《大田後生仔》火速躥紅。中國臺灣學者莊永明在《臺灣第一》書中披露:早在中國臺灣第一首閩南語流行歌曲尚未誕生前,"有兩首歌曲甚受大家所喜愛傳唱,其中之一就是《雪梅思君》。歌裡唱到:"唱出一歌分你聽,雪梅做人真端正…….勸你列位注意聽,要學雪梅這所行(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