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碉之國」即是指四川丹巴縣,這裡有著很有代表性的嘉絨藏族建築,以及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藏族碉樓營造石砌技藝」。
嘉絨藏族建築有古碉樓,也有家屋碉房。
介紹大小金川戰役中抗擊清軍時表現「碉堡了」的古碉樓的很多。
這篇野作採集,主要是介紹丹巴嘉絨藏族碉房裡的那些心思。
丹巴中路最常見的藏族碉房會有這種木結構外廊,
三層外廊用來存放作物秸稈,二層的外廊是旱廁
碉房石牆砌築
砌築石牆前的材料準備工作:
一組先用電錘、大錘等工具將山上採來的石塊敲成較規則的條形石料,然後由男人背至石牆邊方便砌石匠挑揀和修整外形。
一組將取自山上的土加水調成泥狀,由女人用內襯有蛇皮袋的竹背簍背到石牆邊,倒在正在砌築的石牆上以方便砌石匠撮泥。
背石頭的工具,我取了個長長名字-「兩條腿的凳子」
背泥用的竹背簍的背法簡單又省力,用一條綁帶
可以將重量分散在整個背部,可惜我說不清楚。
砌築石牆的工藝:
砌築工具主要是三個,一個是劈砍條形石料進一步修整形狀的鐵斧,二是填鋪泥的一對撮泥板,三是用來校準石牆內外平面平整的雙面拉線。
砌築石牆的工匠,分層逐次建造牆體,每層石牆都是先用又長又重的條形石料砌築起牆角,然後在兩牆角之間的內外雙面拉線,再參考拉線來砌築起兩牆角之間的石塊補齊高度。
砌築石牆時,注意石牆內外平面的對齊平整,以及上下、左右、內外大石塊的「交釘」錯縫,以使牆體石塊咬合與疊壓穩固。在同層條形石料的豎向間隙中,填滿泥土和小石塊。上下層條形石料之間的間隙則用泥和小石片來找平。
在牆體砌築到離地一米多的高度後,進行一次找平,然後嵌入平放的長木條來用作牆筋,以增加牆體橫向拉結力,避免牆體出現裂縫。
揮著斧頭的這位工匠,跟我解釋砌石牆的講究
可以看到木窗靠近外牆安裝
石牆內外雙面拉線
在每層條形石料凹凸不平的上表面,用小石片和泥來找平
同層條形石料之間的間隙都用泥和小石塊來填實
長木條嵌入石牆用作牆筋
牆麵糊泥:
取自山裡的純度較高的粘土(比砌石填縫的泥更講究),混入剁碎的麥草杆,抹在室內的石牆面上。因為當地的粘土含有豐富的雲母,所以牆面在陽光照射的時候會有星光閃閃。
可以看出來是兩種不同的石牆砌法嗎?
傳統泥面屋頂
建造碉房木結構及屋頂的木材,多採自當地嘉絨藏族人幾十年前栽種下的山林。主要的木材是不易朽爛的楊樹和杉樹。
橫跨空間壓在木柱和石牆上的大梁,在上面垂直鋪設「格子」,再垂直鋪設劈開的木柴,再鋪上韌性好的楊樹枝。最後在上面鋪上泥土。用夯棒反覆夯打直至堅實、平滑、不滲水。在拉薩等藏族地區,會在修築屋頂時一邊唱歌一邊夯打屋頂或室內地面,在那裡被叫做「打阿嘎」。
塗成紅色的木樑,上面畫上象徵日月的白圈
看到木柴上的樹枝了沒?
可以看到樹枝上的泥土
在牆頂上的四周,用石塊、長木板等砌出一圈護牆,稱作「女兒牆」。並在女兒牆的上方安放外高內低的斜石板。
大梁等木結構和屋面泥土表面 有向屋後側傾斜的坡度,將雨水匯聚於一個或多個低洼點,並由嵌入屋面泥土中的排水管(傳統用開槽的木頭)引流排出屋面。
大多數的泥土屋頂基本上都是採用外圍高、中間低的平屋頂結構。相比坡屋頂,這種屋頂可以避免雨水順著屋簷而下產生的濺雨。同時因為屋頂覆蓋的泥土,提高了房子的保溫隔熱效果。
丹巴的傳統泥屋頂沒有嵌入塑料防水膜,好處是泥土在下雨被打溼之後可以從下方散發水汽從而快速乾燥。缺點是時間久後可能會漏雨,當地人修補的方式是在漏雨處的泥土上面用木錘敲打彌合裂縫。
放在室內土地面上,用來修補屋面和室內地面的木錘
說一點小細節吧
a.屋頂的小犄角
在房頂的四個角落,會有四個小犄角。每個犄角上會放上白石,並插上象徵四大天王的四色旗幟。
左邊斜靠著的是上下樓用的獨木梯子
b.碉房屋頂的布局
屋頂的外廊用來堆放作物收穫後的秸稈,屋頂的空間多用來晾曬和貯存糧食。家裡的經堂也會在這裡。
屋頂懸吊下來的木結構可以存放簸箕
c.藏窗
木窗的安裝靠近牆外面,裡面留出可以容納一人抱膝而坐的窗臺空間。上面用木條支撐的外伸石板給窗戶遮雨。
藏窗的木材多是塗成紅色,外圍的石牆塗黑色,用以反襯窗戶的「光明」。
寫在後面:
我喜歡嘉絨建築的原因,
一是這裡的建築用色很大膽, 而且有其豐富的自然或宗教意義象徵。
二是粗曠霸氣的木結構。這跟漢地很多精雕細緻的榫卯木構造不一樣。由此我可以窺見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時代裡,人類是怎樣用簡單的技藝修建出外廊和平屋頂的。
三是這裡的建築傳統。叔叔(德吉的爸爸)告訴我,丹巴中路鄉的當地人造房子都是換工形式。我做房子的時候你幫我十天,等到你修屋時,我會去幫十一天的工。有一天我在德吉家和當地人一起幹活路,在下午三天時就早早收工,然後當地人坐一起擺開瓜子花生喝酒聊天,早早地吃頓晚飯,因為女人們還要回家餵豬呢。
丹巴的碉房建築也在發生變化,最常見的是採用鋼筋水泥屋面來替代傳統需要修補的泥屋面,(所以本文配圖裡有些房子是水泥屋頂)。很多古老的建造技藝的細節,多見於寺廟、古碉樓和家畜居所。
此外現代的磚混房比石砌碉房的造價比要低很多。所以德吉家在修建中的民宿過了一年只增加了個平屋頂和樓梯,叔叔還要去拉薩幹活路,扯便了。
丹巴旅遊業的發展,也讓當地嘉絨藏族認識到碉房建築的文化價值。這也帶來一些積極的變化。
本文對丹巴嘉絨建築的梳理,主要基於我在丹巴縣中路鄉呷仁依村對碉房建造的觀察,以及和工匠、和德吉爸爸的交流。
嘉絨藏族的碉房建造技藝豐富多彩難以詳述清楚,難免以偏概全。手繪圖紙中的各結構名稱大多非專業叫法。歡迎各路英雄們在評論裡探討補充和指正。
謝謝讓我測繪和拍照的斯郎德吉家,德吉的表哥家,德吉的外婆家。他們都是好人家。
━━━風馬
文字 編輯|風馬
圖片|還是風馬
世界共識社區概覽:
(可逐一點擊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