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柏琳金陵晚報報導利用節假日去野外考察,採集一種叫做圓尾鬥魚的野生魚,帶回家進行繁殖後再將其放生。這就是季成和南京的幾位鐵桿「魚友」最熱衷的事業。「能在南京境內找到這樣一種看似普通,實際上很美的野生魚,我作為一個南京人,覺得挺自豪的。
」季成說。
生物迷迷上「草鞋底」
季成是個生物發燒友,他從小就對各種動物感興趣。也養過各種新奇的寵物,比如南美蜘蛛、非洲蟒蛇等,之前還開過一家經營另類寵物的小店。一年前,他受一群喜愛野生鬥魚的朋友的影響,迷上了圓尾鬥魚。「最初,我在網絡上看到了別人養殖的野生圓尾鬥魚的照片,可以說是一見傾心。那張照片上的魚非常漂亮。在正常情況下,鬥魚是不起眼的,所以不少南京人稱圓尾鬥魚為草鞋底,顏色灰灰的,沒什麼觀賞價值。可它在誇示時,就是在外界刺激下,產生一種亢奮狀態,魚鰭會完全打開,顏色異常鮮豔,和正常時候完全兩個模樣。」季成說,誇示是雄魚的特性,在日常飼養中,他們常常會拿鏡子對著雄性圓尾鬥魚照,天生好鬥的雄魚看到和自己一樣的雄魚後,便會誇示。
髒水裡也能存活
季成說,除了冬季,他和朋友都可以在野外一些長年不乾涸的很小的水域裡找到圓尾鬥魚,甚至是一些散發著臭味的小水溝。「這和圓尾鬥魚特殊的生理結構有關係。它們有特殊的鰓,可透過水麵直接吸收氧氣,因此,它們可以忍耐很骯髒的水質。」季成介紹,在市區很難找到圓尾鬥魚,甚至在中山陵景區也找不到它們的蹤影。他們一般會前往南京郊區一些比較老的水體裡尋找。尋找起來也是憑感覺,他們會趴在水塘旁邊,用從漁具店買的手抄網,直接在水裡撈,然後在撈上來的雜物裡搜尋。當地人甚至以為他們在給河塘清淤。至於每次能撈多少,季成說,這全憑運氣。「運氣好的話,每次出行能發現20條左右。但我們只會挑幾條四五釐米長的成年魚帶走,其餘放生。」季成說,目前,城市化越來越嚴重,很多生物都因為日益惡劣的環境而滅絕,但圓尾鬥魚可以生存下來實屬不易,所以他們希望能保護這些魚。
雄魚是慈祥的父親
季成將帶回來的魚分別單獨養在一個小容器裡,他說因為它們屬於鬥魚科,兩條成年的雄魚在一起飼養,就可能出現打鬥導致死亡現象的發生。但如果水草茂密水體寬大的話,可以飼養不止一條的圓尾,因為它們有地方可以躲藏。每當外表漂亮的雄魚開始往水面吐泡巢的時候,就可以把雌魚放入,進行繁殖了,水溫一般控制在25攝氏度。在交配的時候,雄魚也會誇示求愛。在交配繁殖期間,生性好鬥的雄魚卻成了慈祥的好父親。交配結束後,雌雄魚會把受精卵用嘴銜到水面的泡巢裡。48小時後,就會出小魚。一般繁殖一窩魚,可以產生100條左右的小魚。整個繁殖期間,小魚的父母都會在泡巢下面的水域來回巡視,不讓其它生物接近。當小魚出來還不會遊泳的時候會落到水底,雄魚會很小心地用嘴銜它們回泡巢,保護兒女一直到長大。季成告訴記者,圓尾、黑叉尾、藍叉尾、普叉尾等中國鬥魚他都繁殖成功過。之後,他們會留下幾條做進一步的飼養以便改良,其餘的全部放生。「我們希望讓越來越多的南京人認識到這種奇特而美麗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