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一場傳統的「拜師典禮」在重慶某中醫院舉行。典禮簡樸而熱烈,沒有司儀,不請貴賓,但附近的鄰居和就診的患者紛紛趕來慶祝。收徒的,是遠近有名的老中醫劉靈,他用收徒的方式,來度過自己的八十大壽。
劉靈最大的心願,就是將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傳承下去。但「弟子擇師難,師得弟子亦不易」,最終,經過三年考察,劉靈八十大壽終於如願收徒。
收徒儀式按照傳統禮儀舉行,劉靈身穿深紅色唐裝,端坐在太師椅上。在眾人的見證下,三名弟子站成一排,向師父跪地三拜,然後雙手舉過頭頂,依次奉上敬師茶,才算禮成。
師傅劉靈回贈愛徒的,是一幅刻有「勿藥有喜」的匾額。劉靈說,「勿藥有喜」出自《易經》,他將這塊匾額作為回禮轉贈學生,希望提醒他們時刻謹記,醫生治病,但目的更在於預防,正如古人所言:「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
今年,劉靈已八十歲高齡,但依然每天坐診。來看診的蘿莉說,劉靈老先生看病特別仔細,尤其是初來的患者,他一個病人就要看30-40分鐘,經常一忙起來,一兩點才能吃上午飯。劉靈的夫人只好一到中午便準點出現,叮囑他好好吃飯。
劉靈介紹說,過去,學中醫都是師帶徒、父帶子,即使這樣,三年只學皮毛。這是因為中醫藥獨到的技術經驗,需要徒弟長期跟師實踐,通過朝夕臨診、耳濡目染、口授心傳才能逐步領會和深入掌握。
三個徒弟中,大徒弟劉翹是劉靈的兒子,他自幼學習中醫,深得父親真傳。二徒弟魏大河是雲陽縣某中心衛生院醫生,三年前因仰慕劉靈醫術,辭職學醫。三徒弟劉文俊從小熱愛中醫藥文化,雖然大學考上了通信工程專業,但最終決定拜師學醫。
劉靈說,所謂醫者仁心,只有心存仁愛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將醫術,變成濟世救人的仁術;而中醫人才的培養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醫是至精至微之事,而學醫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才能不斷提高醫術,治病救人。
上遊新聞記者 楊新宇 顧曉娟 實習生 鄧雨笛 攝影報導
責編 周瑄 實習編輯 張昕沂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