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扁形動物·笄蛭渦蟲。
笄蛭渦蟲
Bipalium kewense
扁形動物,渦蟲綱,笄蛭科,笄蛭屬。俗稱天蛇、土蠱。多棲息於陰暗潮溼的泥土中或石塊下。照片攝於紅河屏邊。
笄蛭渦蟲頭部為扇形狀,體色為棕黃色或橘黃色,並對稱分布著五條黑色縱紋。笄蛭渦蟲一般體長為20~30釐米,體積較大者體長可達60釐米以上。
「這隻體型相對較小,但是在同區域我看到了一隻身長將近1米的笄蛭渦蟲,又細又扁,跟寬麵條差不多。」攝影師範毅說,因為是在深夜拍攝樹蛙時,無意遇到了該物種,被其奇怪的體型所震撼,因此及時抓拍了一張。
也許一些朋友聽過「蒙古死亡蠕蟲」的故事,相傳在蒙古戈壁沙漠的深處,存在著一種形如腸子的巨大血紅色蠕蟲,其嘴巴可以噴射出腐蝕性極強的毒液,平時躲在沙丘裡伏擊往來於沙漠中的人和動物。「蒙古死亡蠕蟲」現實中到底存在與否還有待考證,不過笄蛭渦蟲卻是實實在在的「死亡蠕蟲」!
笄蛭渦蟲為肉食性動物,主要以蚯蚓和蛞蝓(俗稱鼻涕蟲)為食。在捕獵時笄蛭渦蟲會用身體包裹住獵物,然後會分泌出粘黏性的液體限制獵物掙扎反抗,隨後從口中分泌出具有腐蝕性的消化酶讓獵物「液化」,當獵物「液化」為汁液時再吮吸到自己「腹中」。整個過程和「蒙古死亡蠕蟲」會用「腐蝕性極強的毒液攻擊人類」如出一轍。
因為其潮溼並帶有粘液的皮膚,如螞蟥一樣扭曲的爬行方式,笄蛭渦蟲也出現了在了一些迷信傳說中,過去甚至有人認為其是做「蠱」的良好材料,又因為笄蛭渦蟲多生活在泥土中,所以有了「土蠱」這個很驚駭的稱呼。
動物界,很多物種為繁衍下一代而想盡一切辦法爭取伴侶,但笄蛭渦蟲則是異類。研究發現其身體構造為雌雄同體,這使得笄蛭渦蟲既可以進行有性交配繁殖,也可以在不進行交配的情況下單獨繁殖下一代。
更為讓人稱奇的是笄蛭渦蟲強大的再生能力。研究發現在外界食物匱乏的時候,笄蛭渦蟲會把不重要的器官,比如生殖器當做「食物」給吃了。不過不用擔心,笄蛭渦蟲極強的再生能力可以讓被吃掉的器官在外界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再長回來,更牛的是就算被人用刀切成兩半,笄蛭渦蟲也能憑藉著強大的再生能力讓切為兩半的身體變為兩個新的個體。
範毅,生態攝影師。連續4年獲得國際花園攝影師年賽大獎,獲2018首屆中國生態攝影大賽野生動植物類一等獎。致力於拍攝中國西部尤其是雲南境內的人文景觀以及生物多樣性之美。
統籌:連惠玲
文字整理:田源
海報設計:鄭弼尹
》》戳圖進入專題了解更多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