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水中大熊貓」,腦海中閃現的竟然是下面這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白鱀豚、中華白海豚、長江江豚等珍稀鯨類動物常常以「水中大熊貓」的身份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報導中。然而從分子生物學的證據來看,鯨類跟食肉目大熊貓相去甚遠,而和偶蹄目親緣關係較近。說鯨類和小豬佩奇是遠房親戚倒也是實至名歸。鯨類動物現存約90種,其中鬚鯨14種,其他都是齒鯨(一種可能滅絕)。那麼怎樣區分鬚鯨和齒鯨呢?很簡單,有須無齒,兩個呼吸孔是鬚鯨無疑,相對的有齒無須,一個呼吸孔則是齒鯨了。
鬚鯨(左)齒鯨(右)示意圖(改自 Marine mammal of the world 1st edition )
鬚鯨往往個頭很大,其中最小的小露脊鯨體長小於7米,最大的藍鯨體長達33米,體重達160噸,大約是兩千多個成年人體重之和。齒鯨中除了抹香鯨體長最大可達20米以外,大多是中小型,小者體長僅1米多,我們在海洋館中見到的鯨類,比如白鯨、虎鯨、瓶鼻海豚,都是齒鯨家族的成員。
世界那麼大,鯨類那麼多,我國水域的鯨類有多少種呢?據《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第2版)所載,中國水域產鬚鯨10種,齒鯨28種。中國政府將白鱀豚和中華白海豚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他鯨類均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另外,由於長江江豚近年來的極度瀕危狀態,農業農村部對其按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標準進行保護。那麼如何在「茫茫豚海」中,辨認出這幾種「一級保護動物呢」?
白鱀豚,僅分布於我國長江中下遊流域,而且,曾經在錢塘江中也有發現白鱀豚。可惜的是,由於人類活動影響,這些水域中再難覓白鱀豚蹤跡,它們於2006年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近年來,志願者們又報導說在長江安徽段發現了白鱀豚,儘管這些沒有確鑿的影像資料支持,但也重新燃起了保護白鱀豚的希望。白鱀豚單科單屬單種,與恆河豚科、亞河豚科、拉河豚科一起歸屬淡水豚總科。淡水豚總科動物的特點是吻突細長,可達體長的1/6至1/7,也就是說在所有鯨類中你看到「嘴巴」顯得特別細長的種類,非淡水豚科莫屬了。那麼這四種淡水豚如何區分呢?白鱀豚的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的體色特徵較為明顯,是名副其實的「白腹」美。恆河豚體色呈淺棕色或棕灰色,額部呼吸孔前具有較為明顯呈縱向的矮嵴,可作為區別於其他淡水豚的主要特徵,分布於印度恆河流域、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及我國藏南地區。而亞馬遜河流域的亞河豚,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額部突出呈球狀,額頭像極了中國神話中的壽星南極仙翁。最後,拉河豚生活在南美洲的東海岸近海水域,系淡水豚總科中唯一生活在海洋中的種類,體型較小,它的吻突是所有鯨類動物中最為細長的。
白鱀豚「淇淇」(圖片來自中科院水生所)
恆河豚(圖片來源於ARKIVE)
亞河豚(圖片來源:FERNANDO TRUJILLO)
誤捕拉河豚(圖片來源:ARKIVE)
長江江豚,因吻部酷似微笑的表情而被稱為「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常被簡稱為江豚,然而江豚是鼠海豚科江豚屬的統稱,最大特點是沒有背鰭,該屬包含印太江豚(分布於南海)及窄脊江豚(含分布於黃海、渤海的東亞亞種及僅分布於長江流域的長江亞種即長江江豚,但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分子生物學證據顯示長江江豚和東亞江豚分別是單獨的種)。江豚屬各亞種之間外觀上最大區別在於背部棘狀小結節的分布特徵。最新的科考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約1000頭,呈現持續衰退,被IUCN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等級。
江豚背部棘狀小結節分布特徵——A。印太江豚(寬脊江豚) B。窄脊江豚長江亞種(長江江豚) C。窄脊江豚東亞亞種(改自王丕烈《中國鯨類》)
左至右:印太江豚、東亞江豚、長江江豚(圖片來自新浪微博、維基百科、中科院水生所)
中華白海豚,因作為97年香港回歸吉祥物而被人們所熟知。中華白海豚也稱印太駝海豚,系白海豚屬的一種,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水域,在我國的廣西、廣東、香港、澳門、福建沿岸分布較多,浙江、臺灣西海岸、海南島亦有分布。中華白海豚體色隨著年齡增長變異很大,初生幼豚為深灰色,未成年個體呈淺灰色,成年個體變為粉紅色並布有灰色斑點,老年個體幾乎呈乳白色。
中華白海豚成體及幼體(圖片來自ARKIVE)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