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貓財經
01
再造一個富士康?這句話放在十年前,可能沒人會相信。
前幾天,立訊精密發了條公告。按照計劃,立訊精密及其控股股東立訊有限公司將出資33億元全資收購緯創、資通兩家全資子公司100%的股權。
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收購,背後的說法不少。
蘋果公司目前在中國的代工廠有富士康、和碩科技、緯創集團、比亞迪電子、廣達電腦、仁寶電腦,其中,只有富士康、和碩科技和緯創集團能提供iPhone整裝代工業務。
如果交易順利完成,立訊精密將成為蘋果公司的首家中國內地代工廠商。
過去的立訊精密,可以說一直生存在富士康和蘋果的陰影中。從成立開始,這個小工廠就靠著老東家的訂單生存,雖說後來靠併購搭上了蘋果這條大船,但也一直沒能擺脫「代工廠」的名頭。
不過若是按淨利潤排名的話,立訊精密已經超過了曾經的臺灣代工業五巨頭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和碩,僅次於富士康。
二十多年前,懵懂的中國剛剛邁出開放的腳步。帶著資金、經驗和訂單的富士康被奉為上賓,綠燈開道、批地建廠,源源不斷的小鎮青年走進城中城,成為郭「首富」盛名之下的點綴。
而如今,一個更有活力的挑戰者走上了擂臺——風水輪流轉,未來不可預料啊。
02
1988年,郭臺銘跑到深圳建了座工廠。那時候富士康還沒有蘋果的加持,當時的工廠不光廠房的位置偏遠,也招不到什麼有經驗的技術工人,只能從廣東豐順找了150個人湊數。
在西鄉崩山腳下的五層廠房裡,郭臺銘發了宏願:「這裡將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工廠」。當時聽到這句話的150人裡,有一個叫王來春的女工,也就是後來立訊精密的董事長。
雖然彼時在代工行業裡名聲不顯,但郭總顯然下對了賭注——在他來深圳的那年,臺灣工人的平均工資剛剛突破了2500元,而同期大陸的工人卻會為500元的月薪歡欣鼓舞。
地板價的人工、有關部門的一路綠燈,這讓雄心勃勃的郭臺銘有了足夠的底氣;而他的競爭對手們,仁寶1996年才去江蘇設廠、廣達更是2001年才到上海落戶,比郭臺銘足足晚了8-10年。
據說在當時,每一個富士康的銷售都會說那句口頭禪:「你自己做,不如我做便宜;你找別人做,也不如我做便宜」。就這樣,郭臺銘從LG嘴裡搶來了蘋果的訂單,還把思科和IBM的單子攬入懷中。
至於那些曾經高不可攀的代工巨頭,也漸漸在這個橫衝直撞的新貴面前敗下陣來——反正都是找人代工,沒人會拒絕既便宜又靠譜的富士康。
沒過幾年,深圳的龍華就築起了一座「紫禁城」,一臺臺電腦從流水線上下來,直接就能拉到碼頭運走,連來考察的IBM高管也不禁感嘆:「深圳到香港的高速堵車,全球的PC市場都要缺貨」。
伴隨著富士康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勝利,那個對郭臺銘深信不疑的女工也變了模樣。
其實開始時,王來春們的生活是相當艱苦的。
王來春來自潮汕農村,只在老家念過初中就輟學回家幫忙幹農活了,21歲時,她才第一次離開老家,成了富士康在大陸最早的150名打工妹之一。
當時的深圳條件很一般,停水停電是常事,這些打工妹都住在大通鋪上,靠電風扇降溫,如果停水,她們就得到1公裡外的村子去解決洗漱問題。
03
工人們對生活條件差還能接受,但絕大多數人受不了臺灣人的管理。
當時臺灣的工業化進程已經上路,綜合各國經驗而來的管理方式相當苛刻,中國第一代產業工人完全沒見識過,所以衝突不斷。
首要的問題就是加班趕進度,大陸工人完全沒體驗過,停電只能停工,有了電,就要加班加點,哪怕來電的時候是凌晨,也得起來趕緊加班。
加班也就算了,臺灣來的管理幹部經常開會培訓,培訓完了還得寫心得,大家來了只想掙錢,誰承想還得交作業,所以牴觸的人很多,基本只把這個當成一個賺點快錢補貼家用的短期工作。
王來春很不一樣,雖然她做的是流水線操作員,看起來重複且乏味,沒啥技術含量,但她感覺裡面技巧很多、門道不少,每次培訓,大部分的工友都很冷漠,最關心的就是幹多少活掙多少錢,王來春卻聽得津津有味。
其實當時臺灣人設置的培訓中心還是很有時代特點的,既有人生指導的雞湯,也有工作流程和技能的專業教育和培訓,而且非常實用,比如培訓課題包括:生產線上工人打架該怎麼辦?員工拉幫結派如何對待?有人騷擾生產如何處理?……
王來春總是拿個小本本記下來,一來二去,流水線的工人潮水一樣來了又走,王來春待了10年,31歲時,她做到了當時大陸人在富士康的最高職位,管理著數千名員工。
04
這個最高職位叫「課長」,按理說一個基礎一般的打工妹做到這個程度會心滿意足,不過潮汕人不會甘心的,那時候的富士康不過是個囚籠。漫長而機械的流水線,熱鬧但封閉的「紫禁城」,這裡埋葬過無數人的青春,自然也不差王來春一個。
思來想去,她還是決定離職創業。
1999年,王來春兄妹買下了香港立訊公司,一頭扎進了郭總發家的老本行:研發、生產、銷售各種電子設備必不可少的器件——連接線、連接器。
據說這是一次得到了默許的「反叛」,當時的富士康有意將一些小業務下放,與其便宜了競爭對手,還不如扶持一個聽話的潛力股。
靠著這些寶貴的「幫扶」,王來春的生意從起步開始就做得不錯。2004年,她跑回大陸成立了立訊精密,從此成為代工老大的代工廠,為老東家補上捉襟見肘的人力。
那時的立訊精密,看起來有點像富士康的子公司——
凡是有富士康的地方,大多有立訊精密的工廠;凡是富士康接不下的、不想要的、嫌利潤薄的訂單,他們都全接下來按時、按量出貨,關鍵是還能做出相同的品質。
在立訊精密的辦公室裡,甚至一直掛著郭臺銘的語錄:「走出實驗室,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樣的錯誤」。
靠著從老東家身上汲取的營養,立訊精密在那幾年裡成長的很快,2010年還在A股上了市——
王來春兄妹分別持股香港立訊50%的股權,香港立訊是立訊精密的控股股東,持股89.17%;而在第三大股東富港電子的背後,站著郭臺銘弟弟郭臺旗的身影。
很多人看不起代工廠,但很顯然小看了,如果從2010年9月開始買立訊精密的股票、一直留到2020年4月底,那麼堅定看好中國製造的他會得到足夠豐厚的回報——10年飆漲27倍,足夠秒殺京滬的房價漲幅。
05
有錢了,肯定不甘於只做代工廠的代工廠。
光是在2010年到2017年,立訊精密就進行了16次投資併購:
不僅切入了通信、汽車電子、FPC、電聲器件及射頻模組、電子設備和儀器等業務,更成功打入了蘋果產業鏈、華為產業鏈,通信和汽車電子等領域。
其中最重要的收購,有三次:
●2011年4月收購了崑山聯滔電子60%的股權,順利擠進了蘋果產業鏈;
●2011年8月收購了科爾通訊,則幫助立訊精密拿下了華為和愛默生這兩大通訊巨頭,切入了更穩定的華為產業鏈之中。
●2016年的時候,立訊精密又盯上了蘇州美特。靠著蘇州美特在聲學領域的多年積累,立訊精密精準切入到大客戶聲學領域,抓住了近幾年來最大的搖錢樹——AirPods。
代工生意其實跟站隊差不多,大家做的都是薄利多銷的生意,只有賭對了方向的人才能脫穎而出。這一點,學到了老領導精髓的王來春看得很明白。
本來AirPods最早的組裝找的是英業達,怎奈何這個富士康的老對頭實在是不爭氣,產能提不上來、良率也不咋高,無奈的蘋果最終找上了立訊精密。
在經歷初期的產能爬坡之後,到2017年底,AirPods的用戶發貨周期被立訊精密縮短到三天,產品良率接近100%——這種氣勢,幾乎就是2009年巔峰富士康的翻版。
驚喜之下,蘋果CEO庫克還專門去參觀了立訊精密的AirPods生產線。在鏡頭前,一位女工嫻熟得將各種零件塞入精巧的耳機中,這是屬於王來春的高光時刻。
06
在很多分析師的眼中,立訊精密的這種擴張模式被冠以「飛輪」的美譽——
●底層是連接器做基礎,要贏口碑;
●第二層是消費電子,要延伸產業鏈布局;
●第三層是智能硬體,要整合模組;
●第四層是5G通訊,要突破整機製造;
●第五層是汽車電子,要積極布局全產業鏈。
飛輪一環環層層遞進,確實是嚴絲合縫、邏輯清晰,但這麼玩下去還是挺費錢的,前幾天,立訊精密的大股東就「不負眾望」的減持了,一下就弄了將近70億。
於是有的人就說了,股價漲夠了就減持、實在是不配代表中國製造,就算是套現去收購、併購,也有點說不過去。很多人油然而生一種懷疑:大家熱情追捧的這些公司,到底能不能帶著咱們彎道超車?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中國製造其實是人口紅利下的成本優勢,全球產業鏈形勢複雜,發達國家希望高端製造業回流、中低收入國家以低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印度越南這樣的挑戰者躍躍欲試,前景不太樂觀。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如果能順勢轉型為勞動力密集+技術密集型企業,「代工廠」也能反客為主,靠7nm製程獨步天下的臺積電就是最好的例子。
質變的基礎一定是量變,工程師隊伍需要一點點培養,底層技術則需要一點點突破。中國製造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空白階段,我們需要保持耐心——
30年間,走出內陸小鎮的年輕人浩浩蕩蕩,高校畢業生也如過江之鯽,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像中國一樣國家,有覆蓋每個製造環節的勞動人口、遍及全境的交通網絡和巨大的消費市場。
我們既需要高科技公司去突破科技壁壘、在高端產業攻城略地,也需要那些勤勤懇懇、能承接大規模勞動力就業的製造業,無論是收購還是自主研發,總歸是要走出一條路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