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世界工廠"的稱號享譽世界,而如今中國製造已經在加快腳步向中國智造邁進,未來將是什麼樣,誰也無法預料。
提起中國製造,就不得不說著名的富士康了,一句"你自己做,不如我做便宜。你讓別人做,也不如我做便宜",富士康將自己的底氣展示在世人面前。
可就是在如此厲害的富士康,竟然發生了"13連跳"的事件,使富士康被陰雲籠罩。這個中國製造的代言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困境,它又將帶給我們什麼?
一."十三跳"的背後,悲劇的發生
富士康被稱為"血汗工廠",這並不是沒有依據的,曾經的"十三跳"事件所造成的傷痛至今都還未消散。
富士康於1988年在深圳投資建廠,以高科技電子加工為主,長期為蘋果、諾基亞、索尼等品牌加工、生產產品。作為代加工方,利益自然比不過掌握技術的一方,富士康如果想最快地獲取利益,數量龐大的工人自然成為富士康天然的"母乳"。
所以雖然工人為企業發展付出了很多,但實際上工人們能獲得的回報卻遠遠不能和他們的付出相匹配。令人震驚的"十三跳"其實早已註定。富士康"十三跳"之謎。
這件事發生的原因之一是:工人的長時間連續勞動。"站在機器前,要連續工作8個小時,恨不得東西一直掉,那樣就不用站著了,如果可以躺一分鐘,那簡直是天大的享受。"這是一位富士康普通工人的心酸回答。
長時間的連續勞動一點點蠶食著了工人們的精神,壓抑著情緒終有一天會控制不住地爆,這時將給他們最後一擊。
第二個原因是: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每個工人都要接受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工廠裡的每一個工人就像是生產線上的機器,分毫不差地重複做著一件事。這就像是卓別林《摩登時代》的再現,工廠中人和機器完全成為一個共同體,人在長時間的流水線工作中逐漸失去"人"的情感,徹底成為生產的工具。
第三個原因是:員工缺乏歸屬感。富士康鼓勵員工加班,員工加班越多,掙得就越多,事實卻是他們的最高工資其實是政府出臺的最低工資,員工不加班,就難以在深圳生存。這樣的公司形象,員工們又如何產生歸屬感呢?或許這才是富士康"十三跳"背後的真相。
我們不能說富士康要負全部責任,但富士康沒有及時為自己的員工考慮,導致了慘案接連發生,這個事實是不可否認的。
二.富士康"十三跳"事件,我們應如何應對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對我們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於社會的一些弱勢群體,這更是一道難題。這都在考驗我們能夠承受社會壓力的能力。
而對於企業來說,員工是企業運轉的關鍵,一旦員工出了問題,企業也無法置身事外。而和富士康一樣擁有眾多員工的華為,更需要處理好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係。
在華為,每一個員工都是公司的持股人,與其說華為是任正非的,不如說華為是所有華為勞動者的,華為實現了公司命運和員工發展的真正掛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華為採取透明的管理機制,也是它能夠凝聚全體力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員工滿意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自然會被更好地激發出來,這樣一來,公司盈利了,員工也得到了幸福感提高,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雙贏。
華為和富士康兩大公司員工的不同,為我們解答了"十三跳"的難題。在華為工作的員工,介紹自己時會很自豪地稱自己是華為人,他們是真的把華為當作自己的家和未來。
華為總裁任正非講道:"我們公司員工都是傻傻的,一個都沒有被嚇到,我們覺得很平常。"這是華為面臨著強大壓力下,對我們講述的內部員工的反映。他們沒有被嚇倒,反而像是在享受,這樣的淡定足以說明華為的實力。
華為所展現的正是富士康"十三跳"最好的解決方法,建立起員工的歸屬感,讓員工看到未來。
三.富士康華為,振興衰敗
富士康著名的"十三跳",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現實問題:員工和利益應該選擇誰。富士康十三個員工都因為承受不住壓力選擇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和企業的選擇密不可分。
在一成不變的廠房、宿舍、食堂,一成不變的重複、枯燥、麻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領著同樣的工資,吃著一樣的飯,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一模一樣。這樣如同放電影一樣的生活,讓身處工廠中的員工感受不到一絲生機……這才會導致他們失去奮鬥的希望,選擇結束。
這是所有企業都要考慮的問題。企業追求盈利,固然是它的本能,但企業要看到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富士康發生的慘痛事件和它陷入困境,正是選擇了眼前的利益的教訓。除此以外,家國情懷也是企業不可以忘記的。
企業發展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還應該注重社會效益。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企業要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我們要吸取富士康事件的教訓,將它銘記在心裡。要明白,企業的生命力要靠員工的創造力,沒有強大的基礎,在再高的樓都會崩塌。
中國的未來將是怎樣的我們不知道,但華為、富士康等企業必將成為中國發展的代言人,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需要更多有為的企業戮力同心,共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