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赤店村七旬老翁歷經十年修編《安海龍山寺志》
為圓出書夢家人為他發起網上眾籌
晉江新聞網5月1日訊「他曾被譽為最貧困的百萬富翁;他一生以出書為目標,一心一意為出書磨筆弄墨,如今底稿已成形,卻苦於沒有出版費……」連日來,一則為公公眾籌出版費的消息刷爆朋友圈,牽動著許多晉江網友的心。
十年前受託編撰《安海龍山寺志》不滿意決定重新修編
發起眾籌的是安海鎮赤店村的媳婦陳燕妮,她為公公曾華衡籌資出的書正是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山寺為主體編撰的《安海龍山寺志》,「老人家最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不久前還意外摔倒,最大的心願是能夠看到自己一生的心血出稿成書。」
在陳燕妮的家中,記者看到了今年75歲的曾華衡,老人家看起來瘦骨嶙峋,身體十分虛弱,交流起來已有些障礙。然而講到《安海龍山寺志》,他又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吃力又斷續地對記者談起其中的來龍去脈。
其實,早在2003年7月份,由曾華衡主編的《安海龍山寺志》曾經出版過300冊,「當時,由安海龍山寺分爐到臺灣鹿港的龍山寺在地震中損毀,在整修過程中,對方向我們索要龍山寺的歷史資料。」然而,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龍山寺竟然還沒有一本完整的歷史編匯。
時任安海龍山寺住持釋開慈找到對地方歷史、佛教頗有研究,還編著過《晉江寺廟志》《晉江佛教綜攬》《泉州歷代僧尼傳》等多部本土文史書的弟子曾華衡,並邀請他在兩年內完成書籍的編寫。
由於時間倉促,首本《安海龍山寺志》在一年零九個月後便出版了。然而,歷來在學術方面要求頗為嚴苛的曾華衡,一直對此很不滿意,他認為書中還有許多疏漏和不足之處,並決定重編。「他一直說寫歷史一定要真實、嚴謹,不能生搬硬套。」曾華衡的弟弟曾華騰告訴記者,十年間,曾華衡頂住許多外在壓力,幾乎像著了魔一樣重新修改、增編、完善書稿,並準備將其歸結為《龍山寺檔案》。
十年專注修編之路他累垮了
為了尋求安靜的寫作環境,曾華衡特意在安海鎮區租了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套房,這樣也方便在鎮區搜尋、列印資料。如今,套房的四個房間內堆滿了他從各地搜集和買來的藏書,其中不少是關於龍山寺的資料。
「他的身體狀況在這十年間變得越來越差。」曾華騰說,哥哥四處調查、考證歷史資料,還不惜花重金從別人手中購買珍貴書籍,卻常常餓著肚子啃饅頭,廢寢忘食地寫作,常常在凌晨靈感來襲時奮筆疾書,久而久之,身體越來越虛弱。到去年年底,當修編底稿差不多完成時,曾華衡終於病倒了。
記者看到,原本的《安海龍山寺志》有十五卷,包含龍山寺的歷史沿革、大事記、景觀勝跡、碑碣楹聯、傳說逸聞、播遷支衍等,而曾華衡修編的底稿擴展到了二十三卷,新增了佛教活動、兩岸法緣等珍貴史料。
「他每天忍受著病痛的折磨,為的是能看到自己一生的心血出稿成書。」陳燕妮告訴記者,公公一生參與過多部作品的編輯、創作,也愛好收藏書籍,曾任福建省收藏文化研究會會員、晉江市譜牒研究會副秘書長等,50多年來藏書10萬多冊,曾被譽為貧困的「百萬富翁」,他不僅將珍藏眾多古籍的家庭式藏書館向公眾開放,而且每年免費贈書數千冊給學校甚至陌生人等。
外人眼中的他精神上富有物質上匱乏
赤店村認識曾華衡的村民知道,他的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目前一家人仍居住在一層樓的石頭房裡。「他從小到大就是不停地買書鑽研,10多年前還花了22.8萬元收購一套《晉南地名探源》,買書的錢是母親、親戚朋友還有社會各界捐助支持的。」曾華騰說。
安海中心小學退休教師、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蕭長奕,是與曾華衡有著40多年交情的摯友。「在晉江文史界沒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對晉江文史頗有研究,挖掘、搶救了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他對創作的執著精神也讓我欽佩。」蕭長奕說,曾華衡為了使龍山寺的歷史更加真實地呈現在大家面前,重新撰寫,不辭辛勞走街串巷,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他為人厚道、勤奮、樸實,安貧樂道,很有奉獻精神。」
許多不解的村民會嘲笑曾華衡太痴、太傻。「大家都知道他把錢花在買書上了,家裡的房子漏水了也沒修,精神上很富有,物質上很匱乏。」赤店村黨支部書記曾華栽說,儘管如此,曾華衡20多年前還曾為希望工程捐贈了10萬元。
為幫助老人家完成最後的心願,陳燕妮一家人思來想去,最終想到網上眾籌集資的方式,並於18日凌晨發布眾籌信息。「由於我們現有的經濟能力很有限,只能先把重要的少數幾卷印出來,23卷全部印出來需要30多萬元。」陳燕妮說,他們當前的預算是先印2000本,需要6.3萬元,此次網絡眾籌的目標是5萬元,剩下的由親戚一同集資。
「書出版後大部分會送人,不出售,一部分送給已經預定書的善心人士,另一部分老人家有指定的人選,他有列了一張名單。」陳燕妮說,目前已籌集到了4.7萬元,共有500多位熱心人支持,離眾籌目標不遠了。
(記者_柯明嬌 文圖)
網友評論: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
如果你對網站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到交流平臺反饋 【我要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