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汪偉秋12月3日報導:由於無法直接用言語交流,當這些聽障人士遇到糾紛需要尋求訴訟服務時,往往存在著不小的障礙。
如何讓這部分「沉默的少數」在步入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尋求幫助時,能和普通人一樣享受到便捷溫暖的訴訟服務?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到來之際,上海黃浦法院率先在訴訟服務中心試點增設手語服務。
同時,上海高院與上海市殘聯共同開發的國家通用訴訟服務手語培訓課程和專門培訓教材也在今天同步上線,以更好地為聽障人士提供訴訟服務。
志願者+遠程視頻服務聽障人士
截止2019年底,上海共有57.8萬名殘疾人,其中持證聽力殘疾人約有7.5萬人。
今天上午,聽障人士熊女士一大早就來到黃浦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為同為聽障人士的朋友諮詢有關繼承糾紛案件的立案手續。不久前,當她從黃浦區殘聯得知法院增設手語訴訟服務的消息後,早早就預約了今天的這次現場接待,想要面對面向法官諮詢。
「家中老人過世,對老人遺留下來的財產,親戚們之間發生矛盾,如果想要到法院來起訴,不知道立案手續應該怎麼辦理?」熊女士向當天的手語翻譯志願者李琳表達著訴訟需求。李琳一邊與熊女士用手語進行交流,一邊向法官轉述熊女士的問題。
「你需要提交起訴狀和證據,這是樣式,你可以按照這個填寫。」窗口另一邊,黃浦法院立案庭蔡妙妙法官在李琳的協助下,一步步指導熊女士如何正確辦理立案手續。
像今天這樣面對面接待聽障人士對蔡妙妙法官而言其實並不陌生,作為一名立案法官,她也曾在日常接待中多次遇到聽障人士前來立案諮詢。「法官看不懂手語,又沒有翻譯,不得不依靠紙和筆交流,碰到較為複雜的法律關係,單靠紙筆很難順暢進行交流。」蔡妙妙說,增設手語志願者後,法官與聽障人士真正實現了無障礙交流。
而為了做好志願者,已從事手語翻譯近10年的李琳也是做足了功課,不僅要提前熟悉常用法律用語的手語表達,還要了解基本的訴訟常識,只有這樣才能將複雜的法律關係用聽障人士看得懂的方式精準表達出來,李琳說。
黃浦法院立案庭庭長沈瑛華介紹,目前該院試點提供的手語訴訟服務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事先預約,聽障人士在指定時間內到法院辦理訴訟立案手續,由手語志願者提供現場翻譯服務。而在志願者服務時間以外,則主要通過遠程視頻手語服務終端提供服務。
立案法官雲端接受手語培訓
除了黃浦法院試點增設的手語服務,從今天開始一項針對全市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手語培訓課程也在雲端開啟。
上午10點,上海法院國家通用訴訟服務手直播培訓舉行。全市法院100餘名立案庭幹警通過手機端參加培訓。記者看到,屏幕裡老師著重對數字金額、人稱指代以及生活、法律高頻詞彙和短句進行了重點教學,教學課件同時展示相應的手語圖解。
上海市殘聯教育就業處副處長陳棟淵告訴記者,在工作調研中他們發現,法律服務方面的需求是殘疾人群體反映較為集中問題,尤其是對於聽障人士而言,尋求法律幫助和參與訴訟都存在一定的困難。
針對聽障人士在訴訟服務方面的痛點,上海市殘聯和上海高院走到了一起。兩家單位決定先從普及訴訟服務常用手語開始,委託專業機構聯合開發專門課程對訴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開展全員培訓。
在師資方面,主講老師包衛聯是上海第四聾校的手語老師,可謂實戰經驗豐富。「2次課程後,已初步能使用手語與聽障人士進行簡單交流。」蔡妙妙法官說,雖然自己離熟練使用手語進行交流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即使只是學會一個小小的手語問好手勢,同樣也能使聽障人士獲得更大的認同感,讓他們感受到司法的溫度。
手語學習材料將成法官案頭工具
此外,與之相配套的司法系統手語學習材料以及訴訟服務國家通用手語宣傳手冊也同步發布。
在設計培訓課程之初,上海市殘聯和上海高院就發現,市面上並沒有一本適合於訴訟服務的現成手語教材,為此兩家單位又發揮各自優勢,牽頭教材的編寫工作。「教材從訴訟服務的實務需求入手,針對訴訟服務中常用詞語、句子、對話等,從由淺入深。」陳棟淵說,「我們希望這本教材能夠成為立案法官服務聽障人士的一本實用案頭工具書。」
在這本司法系統手語教程中,記者看到,除基本漢語手指字母方案介紹,還通過圖文並茂方式,演示了「調解」、「起訴」、「起訴狀」等近百個訴訟活動中常用詞語的表達方式,設計了諮詢、立案等不同場景的情景會話,按圖索驥非常易於學習。
考慮到不少聽障人士對於訴訟用語的手語表達並不熟悉,上海市殘聯和上海高院還專門針對聽障人士的需求,印製了一批訴訟服務國家通用手語宣傳手冊,放置在全市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內供聽障人士取閱。
通過開展全員手語培訓以及未來手語志願者、遠程視頻手語服務終端等輔助服務模式逐步推開,上海法院訴訟服務覆蓋面將進一步擴大,聽障人士在全市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將享受到更有溫度、更加便捷的訴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