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個家庭是一座動物園,你能想像自己會是什麼角色嗎?
近日,南岸區天台崗雅居樂小學生交上了一份「異想天開」的作業,把自己的家變成了動物園,爸爸媽媽的形象讓人大跌眼鏡。
學校課程科研中心心理老師高田田說,在孩子們眼中,爸爸最普遍的形象是「豬」,而媽媽是嘰嘰喳喳愛嘮叨的「雞」和「鳥」。「不同的動物角色,反映出不同的親子關係。」
200多個家庭 「豬」和「雞」最常見
高田田老師說,「家庭動物園」是一次課堂作業。讓學生通過將家人和動物進行類比去覺察家人的習慣和性格,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也讓父母對親子關係進行覺察和反思,關注孩子的感受。
首先老師們先讓小學生觀看動物的圖片和沙具模型,感受不同動物的個性特徵。
作業紙也有一些巧妙的設計,老師將畫紙右邊約四分之一向後折,再打開。這裡設置了四個板塊:作品名稱、作品描述、作者和父母觀賞感受。
然後,讓孩子們閉上眼放鬆冥想,想像自己的家變成動物園,自己和家人將變成什麼動物,將腦海裡的畫面畫出來。
高田田老師上課的5個班,回收了200多份作業,其中父親最集中的形象是「豬」、母親最常見的模樣是「雞」或者「鳥」。「從中看出現在很多小學生家庭的一些共性問題。」
不同的動物展現出不一樣的親子關係
高田田老師說,孩子們的畫中投射出家庭成員相互之間互動的關係,不同的動物成員有不同的個性特徵,也展現出了不一樣的親子關係。
有學生描述:「爸爸是豬,天天睡個不停,媽媽是獅子,有時兇猛,對孩子卻一直溫柔,我是鹿,整天跑來跑去停不下來」。媽媽佔了畫面的一半,說明在孩子心中媽媽是很強大很有能量的,在家中操持一切,而爸爸是一直睡覺的豬,睡覺的符號也佔滿了大半畫面,說明爸爸的確很懶,承擔家務較少。
有學生描述:「作品名——母狼吃豬,我是豬,媽是狼」。畫面內容單一,只用了鉛筆,說明學生本人弱小、膽怯,從名字和對媽媽的比喻來看,說明媽媽的確很兇很粗暴,互動關係極其不良,有被吞噬的恐懼。
有學生描述:「我是小貓,爸爸是蜘蛛,媽媽是一個兇猛的獅子」,後面一句話被擦掉,但仍然看得出來,說明該生害怕真實想法被媽媽看到,從體型上看,爸爸是一隻小蜘蛛,對媽媽無能為力,獅子媽媽怒髮衝冠、露出全部牙齒,說明媽媽的確充滿攻擊性,而作為小貓的自己是溫順的、可愛的。
有學生描述:「我的爸爸是一隻熊,但他很客氣,我的媽媽是一隻長頸鹿,溫順能幹,我是一隻小兔子,勤奮好學」,從兔子的表情看他學習很辛苦,爸爸是熊,有能量。
有學生描述:「媽媽性格暴,像老虎,爸爸安靜,像公雞,我屬鼠」。這是家庭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孩子無奈地做著作業,媽媽像老虎虎視眈眈地催促,爸爸在家庭中明顯是缺位的,朝向另一邊獨自玩手機。孩子和媽媽的距離卻比和爸爸的距離遠,頭也沒有朝向媽媽,說明還是懼怕或厭煩媽媽,畫面整體缺少色彩,說明情緒低落,從畫的內容佔全畫的比例來看,說明作者內心比較弱小,缺少能量。
有學生描述:「我媽媽是蛇,因為它會用嘴巴攻擊我,我爸爸是獅子,因為無法抵抗。我是羊駝,因為有時發脾氣有時溫順」。大多數媽媽都有嘮叨的毛病,對孩子來講也許也是一種傷害和攻擊,爸爸是強大的,但強大得令人難以靠近。
有學生描述:「一天,我和我的爸爸媽媽在大樹下乘涼,因為天氣很炎熱,所以爸爸用自己龐大的身軀幫我擋住陽光」畫面生動和諧、色彩豐富,孩子和爸爸媽媽都靠得很近,爸爸為母子擋住陽光體現出爸爸在家庭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
爸爸媽媽觀後感五味雜陳
這份作業被帶回了家,孩子們向讓父母看畫,自己來猜猜誰是哪種動物,而後再把右邊的作業紙打開揭曉答案。
「孩子們的想像力真是太豐富了!」好多父母都感嘆。但更多的父母看到這幅畫時覺得「扎心」,寫下了不一樣的觀後感。
「非常貼切,我家的實際情況。小孩獨自一人愁眉苦臉做作業。媽媽永遠忙著做家務。爸爸對客人態度非常好,如果對家人也能有對客人的一半就好了。希望我和她爸以後多花時間陪她……雖然沒有耍手機,可是互相不交流,也是一種不好的家庭氛圍。」一位媽媽看了女兒的畫深刻地領悟道。
一位爸爸低調留言:「比喻很貼切,就是畫不好。」
也有不少家長留白,什麼也說不出來。
老師感言:優秀的父母就是不一樣
高田田老師對一些典型的作業進行分析後認為,優秀的父母能用心體會孩子畫作傳遞的信息和情緒,且有所反思,孩子的作品大多也色彩豐富,畫面溫馨;普通的父母多是評論畫畫水平和想像力,希望你們對孩子少一些苛求,睜大發現的眼睛;最差的父母根本不看或只籤個名字,孩子畫作反映出的親子聯結也最差。
學校還將深入推進「幸福課堂」,把學生作品與父母態度、學生學業表現、學生行為習慣等之間的關聯作為親子關係研究的重點。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黃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