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起源
古代席地而坐,原沒有椅子。
《詩經》中有「其桐其椅」句,「椅」即「梓」,是一種樹木的名稱。
椅子的起源,一般採用以下兩條記載: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說:「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後漢書·五行》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競為之。」
依據這兩段記載,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其前身是漢代由北方傳入的胡床。
南北朝時出現了四條腿的扶手椅,唐代中期以後,椅子才從「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始有椅子之稱。
中國椅子文化
椅子雖是胡人發明,但最終是在中國完成了從實用品到藝術品的進化。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在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中,椅子的樣式和裝飾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種種變化。
作為一種坐具,椅子象徵著地位和對精神的承載。
而中國座椅對周邊國家的座椅設計影響至深,說它代表了整個東方的審美觀也不誇張。
它體現的是一種莊重和典雅的文化,蘊含著人們坐時的禮儀。
因此,它也被人為地貼上許多文明的標籤:
有人說椅子就是禮儀,一起一落都是人情世故。
有人說椅子即是圈子,只有投契之人才能入座。
有人說椅子亦是階層,是權力地位的高低排序。
中國古代椅子種類多樣
交椅 | 最少見但最顯赫
交椅在廳堂中陳設,以顯著地位,有凌駕四座之勢,俗語有「第一把交椅」之說,說明它的尊貴和崇高。
在許多傳世的祖宗畫像中,常可見官員坐在一張披覆椅衣的交椅上,如清早期一張描繪王鏊的畫像中,王鏊即坐在交椅之上。
圈椅 | 最舒適,少有單獨陳設
圈椅是因靠背與扶手相連成圈形而得名,是交椅的改進。
圓婉優美的椅圈通過後立柱,從高到底一順而下,成為扶手,靠背板向後凹曲。
圈椅是身份較高貴、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坐的,在明代曾稱為「太師椅」。
轎椅 | 可行走可擺坐
式樣和圈椅相似,惟腿足很短,使用時要加上盤底,穿上轎杆,抬起來行走用。
轎椅也有擺在室內使用的,但靠背的後仰角度較大,座心為軟屜。
靠背椅 | 形式簡單,樣式不多
沒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形制簡單,故式樣不多。
不同的椅式主要是「搭腦」和「靠背」的不同,其包含燈掛椅、梳背椅、屏背椅等等。
官帽椅 | 具有較高藝術性和文化內涵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官帽而得其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式官帽椅兩種。官帽椅是傳統坐具中最為常見,也是使用範圍最為廣泛的。
南官帽椅
以其舒適和優美,既能讓人坐著舒服,又能與室外美景融為一體,應該說是中國傳統坐具中設計最為成功的一種。
這種椅子在我國明清時期,民間使用得較為廣泛,而它的風格形成卻是在一千年以前。
太師椅 | 唯一用官職命名的椅子
太師椅最早使用於宋代,樣子莊重嚴謹,用料厚重,寬大誇張,裝飾繁縟。
成排陳設在廳堂之上,民間稱「太師椅」。
這種椅子與尺寸較小,構件簡單的扶手椅在風格上大不相同,故可以成為一類,有較高收藏價值。
玫瑰椅 | 小巧精緻
又名「文椅」,椅子來源不詳,該椅子小巧玲瓏,雕飾繁複精美,深得人們喜愛。
躺椅 | 休閒舒適
是一種休閒椅,特點是後仰的靠背很長,人可以很舒適的仰坐在上面。躺椅有幾種式樣,有的可以摺疊,有的是腳踏部分做成組合式。
六方椅 | 寬大自在
這種寬大的扶手椅以南官帽椅的做法為基礎,將座位的前緣加寬後做成六角形座面,故相應設有六足,扶手前端不出挑,六足之前裝有管腳棖,北方稱「六方椅」。
清代獨座 | 莊嚴氣魄
清代園林和大戶人家廳堂上使用的扶手椅,江南俗稱「獨座」是借鑑宮廷「寶座」製作出來,椅子尺寸較大,有氣魄,並常雕刻雲紋,靈芝紋等,一般靠背鑲嵌雲石,是江南一帶別具一格的座椅。
清式炕椅 | 方便舒適
在炕上使用的一種坐具,只有椅面和靠背,而無腿足,有的靠背可以隨意調整。
民國椅子 | 樣式多
民國椅子式樣很多,數量超過明清椅式。
* 文章轉自:網際網路,侵權請告知!任何涉及版權權益問題請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我們第一時間說明或刪除並賠付版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