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好奇」、「好賭」是人性中的一面,同時也可以被扭轉成消費心理,因此,能夠精準把控這一心理的商家,無一不賺得盆滿缽滿。在網際網路資訊時代下,不少的暴利產品席捲了我們的生活。尤其是現在的小孩子,首先心智還是比較單純的,加上有些家裡的條件比較好,因此對信息的辨析能力比較弱,屬於非常容易上當的群體。而有這麼一個「暴利產品」,專門收割00後的「智商稅」。
這個產品就是「盲盒」。相信很多小夥伴對這個東西很陌生,但是對於00後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了。盲盒在中國真正火起來,源於一家叫泡泡瑪特的中國公司,如今,它是潮玩界最知名的中國品牌,每年會從世界各地邀請數百名藝術家,在北京和上海舉辦全亞洲最大的潮玩展。
3年的時間,泡泡瑪特憑藉售賣「盲盒」,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變成了潮玩界最知名的中國品牌。2019年,泡泡瑪特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16.834億元和4.511億元。而在2017年的時候,泡泡瑪特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只有1.581億元和156萬元。
2010年,泡泡瑪特成立,其發展理念是售賣一切有意思的、新奇的、好玩的文創產品。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和創始團隊的幾個人一起,親自進貨賣貨,規模也開始一點點擴張。但眼看著店鋪越開越多,代理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虧損卻越來越嚴重。
2015年底,王寧在年底盤點時,發現Sonny Angel這款玩具的銷量特別高,順蔓摸瓜王寧發現了盲盒的商機。通過調查,王寧發現了一款叫Molly的娃娃很受歡迎,於是在2016年王寧拿下了Molly大陸地區獨家銷售與生產權。從那以後,泡泡瑪特就開始以盲盒的形式出售Molly娃娃,利用人們的收藏癖和賭博心理,盲盒Molly大獲成功。
靠著這款Molly公仔,虧損了6年的泡泡瑪特,徹底扭虧為盈了。王寧和他的團隊,砍掉了其他所有業務,開始全權經營玩偶。他們馬不停蹄地拜訪國內外的藝術家們,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由藝術家設計,他們全權生產銷售,畢奇、潘神、dimoo、吾皇萬睡、貓鈴鐺……一個個盲盒系列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引無數年輕人為之瘋狂,尤其是00後。
通過盲盒銷售,一個低成本的塑料玩具被賣到59元/個。而且為了買到自己喜歡的款式,消費者往往一次性購買很多個,盲盒堪稱是「暴利產品」!有些消費者對盲盒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為買盲盒花掉幾十萬的新聞,時不時的也會被報導出來。
2019年雙11,一款叫labubu的玩偶,9秒內,創下了55000個被搶購一空的成績。不只是labubu,Molly、畢奇、潘神等玩偶集體被搶購,僅僅那一天,泡泡瑪特的銷售額達到了8212萬。讓人不禁感嘆盲盒的魅力如此之大!
但伴隨著火爆,盲盒也陷入了巨大的爭議,如果你在媒體上搜索「盲盒」兩個字,後面大多都會跟上「智商稅」、「瘋狂」,又或者是「炒作」。
還有另外一些數據,在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比如: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在盲盒潮玩上4個月花了20萬;一位60歲的玩家,一年花了70多萬在盲盒上;一個日本宅男,平均每個月花費40多萬買盲盒,一個月掃掉一套房……
有人把盲盒看作資本炒作的產品,有人則把它視為「隱形毒品」,把盲盒視為洪水猛獸。盲盒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其實並非如此。盲盒只是很多消費者用來取悅自己的小玩具而已,只有少數人為之瘋狂。大部分消費者只把它當作一個普通的愛好,以此點綴自己的生活、結交好友等等。不過,開盲盒也確實會令人上癮,消費者應該警惕,要有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