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幼小銜接兒童來說,從幼兒園到小學,時間只有短短兩個月,但在個人素質、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差別,極易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做好哪些入學準備,來幫助孩子成為一名幸福的小學生呢?
8月7日晚,「2020重慶銀行教育服務月系列講座」在上遊新聞直播間開講,渝中區骨幹教師、巴蜀幼兒園的李欣老師,與家長一起探討了幼小銜接的正確打開方式,指導家長如何做好入學準備。
用情景遊戲幫助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兒園大班,我們會將最後一學期作為孩子們的準備期,和家長一起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較全面的學習能力,幫助孩子們成為幸福的小學生。」李欣介紹,做好入學準備,家長可以從獨立性與生活自理能力、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人際交往、必要的知識經驗儲備和能力訓練、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品質等五個方面入手。
首先,家長要關注獨立性與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照顧自己,學習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自主喝水、穿脫衣服和鞋襪、洗手洗臉、疊被子的正確方法。「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而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進入小學後的學習與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李欣說。
李欣建議,利用這個暑假,家長可以和孩子通過情景遊戲的方式實現,在家裡儘量鼓勵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同時鼓勵他幫助家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讓他產生一種認同感、責任感。「例如,我和大班孩子會一起做『勞動小存摺』,上面既有孩子自己的繪畫、書寫,同時通過記錄打卡的形式讓自己每天參與的勞動有痕跡,增加幼兒自我認同感,在勞動之後,知道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家長還可以通過積星方式來滿足他一個小小願望,建立起自我服務意識和管理自己的責任感。」不僅能幫助幼兒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對他將來的生活也是終身受益的。」
提出小目標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規則
良好的規則意識與執行規則的能力,是幼兒適應社會、融入集體的基礎。「大班孩子即將進入一個新環境,他們會接觸到很多新的規則。」李欣說。
為幫助幼兒更快、更好地融入小學集體生活,李欣建議在家庭中將規則和規範融入一日學習與生活,有意識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與執行規則的能力,「我們可以每周給孩子提出一到兩個小目標,比如安靜坐下來書寫10-20分鐘,能和爸爸媽媽交流溝通,或者自己整理學習用具,也用積星的方式來鼓勵他,幫助我們在過渡期的孩子理解規則、遵守規則。」
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對幼兒適應小學新環境同樣很有幫助。李欣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帶孩子到新的環境裡走走看看,鼓勵孩子勇敢和陌生人提問、交流,分享自己和新朋友交流心得等。
知識經驗儲備和能力訓練培養不可缺少
李欣認為,知識經驗儲備、能力訓練培養是入學準備的重要環節。「孩子語言意識和正確的發音能力、語言的傾聽、理解與表達能力,可以為幼兒入學後以課堂學習為主要形式的學習打下基礎。」而在基本閱讀技能和良好閱讀習慣方面,家長可通過按順序看畫畫、按頁碼翻書,知道橫排版和豎排版的閱讀順序等方式來培養。
「利用假期,我們可以培養孩子『坐得住』,讓孩子每天花一小段時間畫畫、寫名字、了解一些簡單的詞彙,讓孩子能熟練用筆,掌握正確的姿勢,為今後的書寫打下基礎。」在良好學習習慣方面,可以鼓勵幼兒自己整理文具,以及培養閱讀、聽課習慣,讓孩子在入學後輕鬆從容地完成學習任務。
制定學習計劃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
「培養動手能力、探索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讓孩子保持學習興趣和熱情。」李欣建議,家長每周去一次超市,可以提前給孩子10元錢做數字計劃,再與最後實際消費情況對比,不僅滿足了幼兒當小主人的生活能力,在數字加減、認知概念上也是一種自然的學習。
李欣鼓勵幼兒入學前,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每周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家長再用文字記錄下來,不僅是一段難忘的經歷,還能有效培養幼兒的表達記錄能力。
「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品質是入學準備的最後一步,我們需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樂於想像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利用假期,李欣建議家長可與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一起對學習任務發起小的挑戰等。
8月7日晚,隨著最後一期講座圓滿結束,由上遊新聞聯合重慶銀行舉辦的「2020重慶銀行教育服務月系列講座」完美收官。本次系列講座共邀請4位教育專家,推出4場銜接講座,根據孩子各階段的心理和學習特點,對孩子升學銜接給予針對性的指導,獲得家長們一致好評。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乙竹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