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穀雨計劃 穀雨計劃-騰訊新聞
兩年前,我們向大家遞上了一份由13位紀錄片從業者推薦的紀錄片片單。兩年後,我們找到23位紀錄片從業者,為穀雨讀者推薦2018-2019年間,他們關注到的36部紀錄片。
對照兩年前的片單,我們會從這些誠意滿滿的推薦語中發現國內外紀錄片行業的發展以及國內紀錄片從業者關注方向、觀看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由於紀錄片本身的特殊性,它們將在更大語境下被賦予意義。
兩年前,我們說「這絕不是一份嚴肅而無趣的片單」。兩年後,我們想告訴穀雨的讀者,這是一份嚴肅的片單。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因為強調「有趣」而輕視「嚴肅」。
這樣一份「嚴肅」的片單裡,有詩意,有思考,有個體掙扎,也有集體困境,還有這些從業者對於什麼是「好」的紀錄片的理解。
新的一年,我們繼續一起看片。
*以下推薦片單根據片名首字母順序展示,排名不分先後。
策劃|江流 佟珊 沙丘 夏偲婉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本來面目》
Master Sheng Yen
導演:張釗維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臺灣
上映日期: 2019(中國臺灣)
推薦人:張釗維,作家、導演,代表作《沖天》《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
這是我自2015年的《沖天》之後的新作,呈現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一生,是傳記片的形態。如果說《沖天》是關於「動心」的故事,那麼《本來面目》就是關於「靜心」的故事。
在此推薦自己的作品,不免有老王賣瓜之嫌。但我還是想藉助這個平臺,讓大家有機會,以平視、平實的視角去認識,修行人的面貌、歷程與內心,可以是什麼樣子的。也希望將來觀眾有緣看到這部影片時,能對自己心性的修持,對信仰的認識,對初心的叩問,乃至追尋本來面目,有所幫助。對我來說,這是誠心誠意的布施。
本片預計2020年中之後在臺灣進行非商業性的公映。
《超越極限》
Over the Limit
導演:馬爾塔·普魯斯
製片國家/地區: 波蘭/德國/芬蘭/法國
片長: 74分鐘
上映日期: 2017-11-15(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推薦人:王楊,紀錄片導演、影評人,代表作《中國門》《紡織城》
俄羅斯藝術體操運動員Margarita Mamun正拼力衝擊奧運冠軍。這是她運動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也是她達成最終目標的最後機會——拿到奧運會金牌。這部影片揭開了體操運動員精英生活神秘面紗,也獨到地刻畫了年輕女運動員與她兩名教練之間的三角關係。
說它高級不是因為攝影的控制,距離和攝影機移動,也不是直覺。不是什麼「真實的爆裂鼓手」,不是勵志,也不是體育的那些話題。更不是戲劇性。而是化繁瑣為簡約,對美學的高度自覺。是把觀察升格為注目和祈禱目光,是創作者的目光,對行為的理解,是捨棄繁瑣,克制。你該如何看待你的人物?如何看待你那些零零總總的素材。
《持攝像機的人》
Cameraperson
導演:克斯汀·詹森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02分鐘
上映日期: 2016-01-26(聖丹斯電影節)
推薦人:陸慶屹,導演,代表作《四個春天》,提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能看到一個成熟優秀的紀錄片導演所關注的題材,在拍攝期間的所思所想,看到她在現場的選擇,這對紀錄片從業者有很大的啟發。
《赤腳醫生》
Barefoot Doctor
導演:徐童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片長: 100分鐘
上映日期: 2016-04(河北)
推薦人:王小魯,電影學博士,著有《電影與時代病》《電影政治》
這部紀錄片與以往的徐童作品很不一樣,它使用口述、再現和回訪等幾種方法製造了文革名人孫立軍先生的傳記。雖然主要是講歷史的作品,但仍然展現了導演風格的一致性。徐童將歷史講述營造為民間說書人的戲說風格,用音樂和影像素材營造了一個迷狂的敘事體。
徐童所拍攝的不僅僅是歷史,他對於人的生命力和在荒誕世界裡存活下去的力量一直十分著迷,我覺得徐童的作品都是在表達一種生命的狂喜,這讓他的紀錄片獨樹一幟。他所營造的狂熱敘事也是一種治療和生命態度,但也因此他紀錄片中展現的主觀性和導演越位讓他飽受質疑。
Collective
導演:亞歷山大·納諾
製片國家/地區: 羅馬尼亞 / 盧森堡
片長: 109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9-04(威尼斯電影節)
推薦人:王男栿,紀錄片導演,代表作《海南之後》
2015年羅馬尼亞的一場大火讓二十多人失去生命,上百個人燒傷後被送去醫院。然而,奪去更多人生命的不是這場大火,而是腐敗的醫療和官僚體系。許多傷者在送進醫院後不但傷勢沒有得到控制,反而極度惡化,輕傷變成重傷,更有三十多人隨後在醫院去世。一位叫Catalin的記者深入調查才發現醫院因為商業利益,所有使用的消毒劑都已經稀釋到完全沒有消毒功能。政府發表公告否定此事實。病人申請出院轉院治療。政府和醫院怕影響聲譽禁止病人出院。記者Catalin繼續調查,掌握足夠證據後證明政府發布虛假公告,迫使衛生部部長辭職。新的衛生部部長上臺致力對醫療體系進行改革,然後他個人的力量並不能和整個腐敗的體系抗衡……
這個故事發生在羅馬尼亞,但可以發生在許多其他國家。在任何其他法律不公正政府不作為的地方,每天都可能上演類似悲慘而荒唐的事件。這部紀錄片將這些事件從頭至尾記錄下來,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堪比劇情片。
我們所處的現實往往比虛構更讓人難以意料。在這些離奇的真實面前,許多虛構的劇本顯得缺乏想像力。
《蜂蜜之地》
Honeyland
導演: 塔瑪拉·科特夫斯卡 / 盧博·斯特法諾夫
製片國家/地區: 北馬其頓
片長: 87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1-28(聖丹斯電影節) / 2019-08-29(北馬其頓)
推薦人:梁譯文,製作人
Hatidze和臥床已經四年的母親Nazife住在馬其頓山區一個沒有人居住的小村莊裡,那裡沒有自來水沒有電,Hatidze用自然的方式養蜂採集蜂蜜,她與自然和諧相處,溫柔地對待蜜蜂,母親是她唯一的親人。一天,Hussein夫妻帶著七個孩子,開著機車趕著牛群打破了這裡的平靜。Hatidze友善地對待這一家子,告訴他們關於養蜂的建議「取一半留一半」。可是當Hussein貪圖蜂蜜的利潤,急功近利,破壞了那裡的蜜蜂巢穴,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了,矛盾終於爆發了。
影片故事邏輯清晰,通過人對待生存和對待自然的不同態度,展現了人性的各個層面,也探討了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影片沒有任何的採訪或是旁白,完全依靠長時間的跟拍,觀察生活的細節、記錄人物的對話,講述了一個完整清晰有張有弛的故事。攝影技術嫻熟,畫面細節講究,燭光裡母女的影像自然別致且對兩人的感情做了深化,影片抓住了生活和人物情感的細節,有張力。從小人物的生活和對待自然的態度中,將人性的善良、糾結、複雜、孤獨、貪婪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推薦人:吳皓,紀錄片導演,代表作《我們一家人》《虛你人生》
簡單的電影,簡單的人物,但那張看似平凡的臉積澱著時間,充滿了戲劇的張力和可能性,讓你想一直盯著看。
推薦人:張贊波,獨立電影工作者、影評人,代表作《大路朝天》《有一種靜叫莊嚴》
又一個講述「古老的行將消失的職業」養蜂人和大地自然之間關係的故事,詩意、精緻、沉鬱、雋永,宛若一曲舊時代的輓歌,讓人看了悵然若失、盪氣迴腸。很多鏡頭和場景宛如古典主義的油畫。觀影中的很多瞬間,我都忘了這是一部紀錄片還是故事片。讓我想起土耳其導演Semih Kaplanoglu 2010年的金熊獎作品、描繪萬物有靈的《蜂蜜》,也想起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養蜂人》。馬其頓、土耳其和希臘的山地地貌有多相似,三部片子的氣質就有多相通。
國產紀錄片裡能給我這種「沉鬱的詩意」的感受的是何淵導演的《阿僕大的守候》。子與父的關係描寫、生與死的議題呈現和《蜂蜜之地》裡女與母之間如出一轍。當鏡頭掃過與世隔絕的山村以及山村裡的面孔,仿佛能聽到時光從劇中人肩頭悄然流逝的聲音。
《告別十二歲》
導演: 徐瑋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19
推薦人:張釗維
新疆小學裡的一群維族學生,熱愛足球,在漢族教練傾心帶領下,從班際比賽、市內校際比賽,一路打到北疆比賽的故事。導演以三年時間跟拍,影片呈現其中三個孩子的許多細節,包括迥異的性格、家庭關係,以及球場表現。通過這幾場比賽,在歡呼與淚水之中,他們從兒童蛻變為青少年。這是每一個曾經的男孩,都會為之動容的成長故事。
《國王製造者》
The Kingmaker
導演: 勞倫·格林菲爾德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丹麥
片長: 101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8-30(威尼斯電影節)
推薦人:劉欣,導演、製片人,代表作《藍色防線》《虛你人生》等
這是一個黑色幽默外衣下包裹著的沉重的故事。如《販毒之地》一般,好故事投射出的是人類在歷史中不斷輪迴的悲劇。影片講述的是曾經的菲律賓第一夫人伊美黛以母親的身份幫助家族重回政壇的故事。
伊美黛是一個引人入勝的主人公,矛盾和複雜性在她真誠的語氣和事實的謊言中慢慢浮現。責任、慈悲等美好的字眼都為這場政治神話的構建添磚加瓦,她一面施捨著大眾,另一面則緬懷著獨裁。而深陷這場神話的人民,也踏入了輪迴之中。
《滑板少年》
Minding The Gap
導演: 劉冰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93分鐘
上映日期: 2018-01-21(聖丹斯電影節)
推薦人:魏時煜,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代表作《金門銀光夢》
成長的過程中遇到挫折,你會怎麼樣?劉冰去玩滑板,並且從此結識了兩個好友,三個人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挨過打。白人少年令女友懷孕之後,嘗試做父親,但後來逃走。黑人少年愛家人,自己嘗試自立而離開家。在劉冰單純又執著的攝影機前,每個人都自然流露少年心事,他自己也終於鼓足勇氣,走出繼父帶來的陰影。這是一部為了療愈自身拍攝的真誠的作品。
《卡拉斯:為愛而聲》
Maria by Callas
導演: 湯姆·沃爾夫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片長: 113分鐘 / 118分鐘(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19-05-31(中國大陸) / 2017-12-13(法國)
推薦人:王楊
由於自己正在製作《三毛不在的日子》,所以對這部講述歌劇皇后卡拉斯的人物傳記類紀錄片印象較深。瑪麗亞·卡拉斯,20世紀最偉大的女高音,被譽為「歌劇女神」,她那美妙動人的歌喉演唱了《託斯卡》《卡門》等無數經典之作。她與希臘船王的愛情悲歌、與傑奎琳·甘迺迪從未謀面但命運相連的糾葛,亦成曠世絕唱。
2017年,卡拉斯去世四十周年之時,導演湯姆·沃爾夫歷經五年走訪卡拉斯的生前好友、相關人士,發掘並使用了大量從未面世的珍貴私信及影像資料,拍攝製作了《卡拉斯:為愛而聲》,以瑪麗亞·卡拉斯自己的視角,帶我們走進她的傳奇人生。
《飢餓鬼島》
Island of the Hungry Ghosts
導演: Gabrielle Brady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英國 / 澳大利亞
片長: 94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1-11(英國)
推薦人:王申,導演,代表作《芳舟》,提名第30屆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IDFA)最佳荷蘭影片
影片借三個層次讓一座神秘孤立的小島升出印度洋的海面。志願心理醫生與滯留難民的耳語,華人後裔亡靈祭典上的咒語,遷徙紅蟹用軀殼發出的低語,三種聲音映襯著海浪密林的呼吸,交織出一部從時局到歷史再到恆常的萬物遷徙史。片中的聖誕島,讓人想起《故鄉之光》中尋找遇害者與搜尋太空生命並行的智利沙漠。
《老年公寓清潔隊》
Undercover Asia: Lonely Deaths
導演: 伊藤詩織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片長: 45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2-21
推薦人:宋曉曉,製片人,騰訊新聞穀雨影像負責人
2019年12月18日,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對女記者伊藤詩織遭性侵的民事訴訟案作出裁決,判決伊藤勝訴,原TBS記者山口敬之賠償其330萬日元,同時駁回山口控告伊藤侵犯名譽的起訴。此案歷經四年,是日本首次有女性以公開具名的方式指控權勢性侵。
本片便是這位女記者伊藤詩織所拍攝。關注日本孤獨死老人與民間自發關懷組織的故事。片子質樸,話題卻深邃,猶如鏡子對照自身。當我們的獨生子女一代老去時,會怎樣呢?推薦此片,除了是對導演本人勇氣與獨立的讚賞,更是對片中主題的自省和思考。
《美國工廠》
American Factory
導演: 史蒂文·博格納爾 / 朱莉婭·賴克特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10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1-25(聖丹斯電影節) / 2019-08-21(美國)
推薦人:肖龍,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聯合創始人,製片人
《美國工廠》在中美兩國所獲得的跨越圈層的關注和熱議,是2019年任何一部其他影視作品難以企及的,這就是紀錄片所獨有的社會影響力。導演對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失業工人的關心,促使他們開拍此片,而平衡報導的理念與直接電影的拍攝手法,是本片在不同評判標準下均能經得起審視的關鍵。
奈飛公司和歐巴馬夫婦高地公司聯合出品,則給予該片錦上添花的關注點。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用合適的方法論,拍攝導演所關心的人或事,這是紀錄片人的本職。若還能得到其他收穫,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推薦人:張贊波
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出爐的這部片子可以說是生逢其時,不想成為「爆款」都難。除了彰顯出的中美兩國的文化、制度與國民性差異的話題,最讓我感慨的,是曹德旺的「大度」許可成就了這部片子,就像耿彥波的許可成就了周浩的《大同》,當然,賀小舟的許可也成就了我的《有一種靜叫莊嚴》。我經常講拍紀錄片最重要、最難點的是「介入題材」,也就是「如何讓拍攝對象對你的攝像機的接受」。這個片子提供了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案例。
除卻議題的吸睛和價值,從文本本身來講,這部片子卻略顯浮光掠影,流於事件表面,不夠深入和升華。電影語言也乏善可稱。比早幾年看過的同樣聚焦中外工人文化制度差異的德國紀錄片《輸家贏家》要略遜一籌。不過我猜它很有可能拿到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出品人歐巴馬夫婦的運氣實屬不錯。
《魔鬼辯護人》
Advocate
導演: Philippe Bellaiche / 瑞秋·利·瓊斯
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 瑞士 / 以色列
片長: 110分鐘(聖丹斯電影節) / 108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1-27(聖丹斯電影節)
推薦人:王男栿
影片主人公叫Lea Tsemel,號稱「魔鬼辯護人」。她是以色列律師,一生致力於為巴列斯坦「恐怖分子」做無罪辯護。她辯護的被告有的企圖在以色列投放人肉炸彈,有的在以色列持刀殺人。以色列人稱他們為恐怖分子,從法官到民眾都想對這些「恐怖分子」處於極刑。然而,這些「恐怖分子」在巴列斯坦都是普通人並常常因為他們所作所為被稱為「民族英雄」。
女律師在國際上是受人尊重的人權律師,在以色列本國卻被媒體和大眾稱為叛徒,魔鬼,並無數次收到死亡威脅。她說,「以色列侵略在先,巴列斯坦人民毫無抵抗能力,即使他們做出極端反抗也是被迫而為。我有義務幫助他們。」
在這部影片中,恐怖分子和愛國英雄的定義和界限模糊。它迫使我們質問道德和法律中善與惡的區別是從誰的視角來裁決的。
該片上剪輯的創新也是值得一提,為了保護大部分嫌疑犯、受害者、被辯護人的身份,片子沒有對人臉做常見的模糊處理,而是在大量的素材上做了分屏處理,比如如果一個畫面右邊有個人物是不便露臉的,這時這個鏡頭會分成左右兩屏,左邊仍然是原始拍攝素材,而右邊是在原始素材的基礎上做了黑白線條繪畫。
Moonlight Sonata
導演: Irene Taylor Brodsky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90分鐘(聖丹斯電影節)
上映日期: 2019-01-27(聖丹斯電影節)
推薦人:梁譯文
這是一部讓人感動和思考的作品。導演以自己的視角細緻地觀察和記錄著有聽力缺陷的父母及大兒子。
由於基因的缺陷,喬納斯剛剛學會走路就喪失了聽力,因為外公外婆也有同樣的經歷,父母立即給予了幹預,為喬納斯安裝了人工耳蝸,能夠聽到聲音的喬納斯開始正確的發音、說話,另一方面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讓他學會了使用手語還學會了感受無聲世界的「超能力」。
在這個極具音樂氛圍的家庭,喬納斯從小學習鋼琴,11歲時在老師的輔導下練習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可是由於外界雜音太多,喬納斯錯誤不斷。喬納斯主動拿掉助聽器,瞬間進入無聲世界,他竟然用內心的聲音彈奏出美妙的音樂。於此同時,外公被醫生宣布罹患早期老年痴呆症,外公不能再駕駛汽車,他的記憶慢慢地喪失,甚至不記得自己的年齡,這位14歲就考到駕照,曾經是一名工程師的老人坦然接受生活的變化,並努力用文字和影像留下記憶。
導演將影片分為三個樂章,如同奏鳴曲般將故事和情緒層層推進,特別冷靜的鏡頭捕捉著兒子和父母細微的情緒、語言和動作,表達著生命不屈的強大力量。影片節奏把握得很出色,有聲、無聲、音樂、噪音等等細節的處理都極具感染力,早期家庭影像的配合以及片中具有設計感的動畫,都為影片加分。
片尾已經不記得自己生日的外公,聽著兩個外孫給自己唱生日歌、吹蠟燭,祖孫同樂的場面將影片情緒推向高潮。結尾的一句「All mistakes can become a music(所有的錯誤都能成為樂曲)」,是導演的人生感悟,是面對困難時最有力量的反擊。
《內心風景》
Inner Landscape
導演: 弗蘭克·舍費爾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片長: 92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6-15(上海電影節)
推薦人:王申
四川作曲家郭文景帶著川劇師傅來到荷蘭,與當地樂團合作排演一部現代川劇。影片捕捉到的中國與荷蘭人間產生的所有尷尬和衝突,對有跨文化經歷的人來說如此鮮明和熟悉。面對東與西、現代與傳統的話題,影片沒有重蹈許多西方導演拍攝中國題材時的覆轍,也沒有陷入中國「非遺」們和「最後的XX」們的窠臼。
我們的未來在哪?是「他們的現代」還是「我們的過去」?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現代」?一切疑問連同這部現代川劇,也許都只是郭文景躺在自己桌下的黃粱一夢。
《你的朋友在哪裡》
Bye Bye Friend
導演: 孫萬瑋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片長: 82分鐘
上映日期: 未上映
推薦人:金輝,騰訊新聞好雨知時工作室總監,《十三邀》《我的時代與我》監製
2019年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部學生處女作。現在很多紀錄片,往往在創作時就顯露出和這個世界產生某種聯繫的意圖,而這部《你的朋友在哪裡》非常私人,「心無旁騖」。一個封閉的窮鄉僻壤,一個孩子的瑣碎日常,很容易落入俗套的題材,難得拍得如此質樸,又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更有趣的是,導演和主人公之間的關係。遊蕩在片中荒蕪鄉野上的,不僅是主人公馬金貝的「記憶」,也是導演對自己的一次凝視之旅。也正因為強烈的私人化表達,讓我和主人公、導演之間達成了真正的內心對話。
Radio Silence
導演: 朱莉安娜·范珠爾
製片國家/地區: 瑞士 / 墨西哥
片長: 79分鐘
上映日期: 2019-10-01(瑞士)
推薦人:趙佳,製片人,代表作《喀布爾,風中之城》《內心風景》《芳舟》等
Radio Silence拍攝歷時四年,跟蹤「與腐蝕絕緣」的墨西哥女記者Carmen Aristegui如何在各種隱形和公開的要挾恐嚇中堅持的故事。影片以2015年一位知名記者的暗殺事件開篇,遞進鋪墊Carmen以及本片導演周遭的重重殺機,讓觀眾感知到腐敗導致的深重社會危機和主人公的一無既往。
《三生三世聶華苓》
One Tree Three Lives
導演: 陳安琪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片長: 98分鐘
上映日期: 2013-01-12(中國香港)
推薦人:徐瑋超,導演,代表作《告別十二歲》
當我們提及中國時,經常會忽略一個與之相交的詞彙,叫華人世界。那個世界因為國共內戰而裂變,隨之而來的政治災禍更是讓它支離破碎,元氣大傷。那段歷史的陰影至今仍投射在我們這一代的命運裡。
《三生三世聶華苓》所講述的故事,是關於那個時代的一位女性作家,如何在亂世中堅守良知,不入濁流,並在後繼的80年代親手為千溝萬壑的華人文壇重修棧道。在影片裡,華人世界在二十世紀發生的裂變、衝突、困惑與彌合,經由這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女性記憶小徑,徐徐展開。在聶華苓愛荷華河畔的小屋裡,不分左右。
《水底行走的人》
I've got the Blues
導演: 陳安琪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片長: 90分鐘
上映日期: 2018-07-05(中國香港)
推薦人:魏時煜
從來沒有看過一部紀錄片,因為訪談做得太差,而變成展現導演與被拍攝對象角力的電影。在這過程中,過分自知的被拍攝對象、被不斷陷入僵局的導演呈現出來,同時向我們展示了香港一代人,在漂泊中尋找到的身份與藝術。
《他們永遠不會變老》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導演: 彼得·傑克遜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紐西蘭
片長: 99分鐘 / 96分鐘(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19-11-11(中國大陸) / 2018-10-16(倫敦電影節) / 2018-11-09(英國)
推薦人:王楊
彼得·傑克遜的這部一戰紀錄片,用最新的影像修復技術完美地呈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真實影像。在講述方式上,集中於一個個戰爭中的個體。個體的記憶、個體的感受,為我們講述真實的戰爭細節。在觀看時意識到,最重要的就是細節,也永遠是細節。
推薦人:肖龍
彼得·傑克遜用《他們永遠不會變老》,再現紀錄電影的藝術魅力。16毫米黑白膠片上色,從上萬小時一戰老兵的口述錄音中剪出聲音敘述線,找唇語專家解讀畫面裡士兵的聲音並重新配音,找當時的武器錄製同期聲,把速度不穩定的拍攝素材進行速度還原並補上缺損的畫面,調整畫面寬高比例……100年前的一戰士兵,不再是黑白影像上默默無聲的身影,而是在彩色大屏幕上,聲色並茂、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導演利用現代電影技術和紀實影像藝術,讓觀眾穿越百年的時空,取得了劇情片、甚至任何其他藝術品類都無法企及的效果。
《土地》/《地球》
Earth
導演: 尼古勞斯·葛哈特
製片國家/地區: 奧地利
片長: 90分鐘 / 115分鐘(柏林國際電影節)
上映日期: 2019-02-08(柏林國際電影節Forum單元)
推薦人:餘天琦,導演、製片人,代表作《中國梵谷》
環境問題持續成為全球焦點。這個涉及每一地球生物的問題,日漸加劇,且跨越地域、文化。越來越多紀錄片導演也試圖用影像表達他們的環境意識。長期關注環境的奧地利導演Nikolaus Geyrhalter 繼他的《HomoSapiens》(現代人)之後,2019年完成新片《Earth》,併入選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片名即可翻譯成微觀認識的「土/土地」,也可是宏觀上的 」地球「 、「人類所居住的地球的狀態」。他用大畫幅定焦長鏡頭關注位於北美和歐洲的7個大型自然礦場和挖掘地,比如義大利的大理石礦、西班牙的鋅礦、德國的核廢品埋葬場。每一段都由鳥瞰這些被人類大型改造的地球表面開始,規模大的幾乎用肉眼看不到人。如硝煙過後的戰場、如人類想像的外星環境。每一幅畫面都美得驚人,而所展示的現實也同樣驚人的殘酷。
影片開頭也列出數據:人類每天移動1億5千6百萬噸石土, 這讓人類成為這個時代對地理變化最據決定性的因素。」 影片無疑指出問題:這大規模變化中,人性在哪裡?同是攝影師的Geyrhalter採訪了每一處實實在在參與移動土地的工人。即使他們看不到相機裡展示的全貌,他們實實在在用鏟子、挖土機、炸藥參與對地球的改造。自然與人的關係,這個特別哲學的問題,成為他們日常所感所思。
《完美現在時》
Present Perfect
導演: 朱聲仄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中國香港
片長: 124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1-27(鹿特丹影展)
推薦人:吳文光,導演,代表作《調查父親》《流浪北京》
「以觀念導引真實影像創作」的朱聲仄,繼上一部《又一年》,2019年完成新片《完美現在時》。製作方法為,網絡現場直播視頻採集並剪輯完成,某種程度可稱「驚人之作」(或難保不被人詬病「居然不拍攝」),透過大面積存在的「網絡眾生相」(並非虛擬人生,而是真實世相一面),讓隱於水面之下的「完美現在時」浮現。
另一種比喻是,導演為那些芸芸眾生網絡人物重新搭建了一個「完美舞臺」。導演守在芝加哥某個公寓觀看遙遠祖國網絡眾生相,從中抽取角色扮演,完成一部「美在此刻」舞臺搭建。
《我的生命線》
導演: 張楠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片長: 90分鐘
上映日期: 2017
推薦人:張釗維
張楠導演繼《黃河尕謠》之後的第二部長片,但拍攝時間與《黃河尕謠》是重疊的。影片呈現一位女性素人藝術家北漂的歷程。她出身於南方山間,曾經當過女工。影片一開始,她則是中央美院食堂裡的打飯工,然而她自帶的繪畫天賦,卻讓藝術教授與策展人們大為驚訝並讚賞。
在這個藝術市場化、藝評滿天飛的年代,《我的生命線》說的是一個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單身女子,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拉扯、漂泊的故事。
《我們講述的故事》
Stories We Tell
導演: 薩拉·波莉
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片長: 108分鐘
上映日期: 2012-08-29(威尼斯電影節) / 2012-10-12(加拿大)
推薦人:劉欣
這是一個關於個人和家族的故事,也是一個羅生門一般的故事。不同的家庭成員在其中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投射出對家族和過往以及母親的回憶,卻在重疊和錯位中拼湊出曾經一段家庭隱藏的秘密和糾葛。影片的形式構思也非常符合內容的表達,亮點之一是影片對於過去時態的視覺化呈現通過重拍Super 8 footage與原有家庭錄像結合。
其次,我個人也非常喜歡家人共同完成敘事這樣一個鏡頭內外的無縫展現。隱瞞、欺騙與理解都和親人之間的愛糾纏在一起,可能起初的執念和最後的真相如何已不再那麼重要了。
《我母親的消失》
The Disappearance of My Mother
導演: 貝尼安米·巴雷斯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片長: 94分鐘(聖丹斯電影節)
上映日期: 2019-01-25(聖丹斯電影節) / 2019-10-10(義大利)
推薦人:周浩,紀錄片導演,兩次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代表作《高三》《大同》
對與拍攝對象互動的紀錄片,我有偏好。我去拍別人,本質上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
《為了薩瑪》
For Sama
導演: Waad Al-Khateab / 愛德華·華茲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片長: 95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5-15(坎城電影節)
推薦人:周浩
目睹到了人性的惡,也有幸看到那些站在惡的對面與之抗爭的人們。希望還在……年度必看影片!
《信箋故事》
The Tale
導演: 珍妮芬·福克斯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14分鐘
上映日期: 2018-01-20(聖丹斯電影節) / 2018-05-26(美國)
推薦人:李米傑,導演、攝影,代表作《家以何安》
紀錄片導演的第一部長篇劇情片,把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拍出來了。記憶到底是什麼?又是怎麼混淆的?到底什麼才是真實?如何用影像讓觀眾進入劇中人物的記憶世界?這部片子在藝術表達上進行了新的探索,在視覺塑造和表現記憶上面創作了一種自己特有的風格。
而從內容的層面,在性侵的這個故事裡面,讓每一個人物都特別的有層次,把觀眾帶入了人性「黑灰白」的層面,讓人直接面對自己的混亂和欲望,看這裡面複雜的人性糾纏不清。
極力推崇這部影片是因為它既有內容的深度和藝術表達手法上的創新,又給了觀眾新的視角來看待什麼是「記憶」,「性侵」為什麼會發生。
《尋羌》
Ten Years in Search of the Qiang
導演: 高屯子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片長: 82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6-15(上海電影節) / 2019-10-18(IDF西湖紀錄片大會)
推薦人:張獻民,學者、製片人、策展人
傳統紀錄片以時間換取敘事的典型。後汶川地震紀錄片之一。關心山地原駐村民狀況和變化,受自然災害和人為幹預雙重影響的神性。導演高屯子先生也出版了同一話題的書籍。
《遙望繁星》
Smog Town
導演: 韓萌
片長: 89分鐘
上映日期: 2019(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
推薦人:宋曉曉
作為在北京生活了近7年且有鼻炎與粉塵過敏症狀的南方人來說,太有感觸。我們每天被看不到卻很重要的空氣所包裹,推著我們向前生活。在北京周邊治理霧霾和空氣品質的大批有名或無名的人們,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本片呈現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感甚至情緒。切入點並非一個個大事件,而是許多小事情裡的人物面貌。既有治理霧霾的一側,也有因為生活而成為汙染製造者的一側。
與其說這是保衛藍天的故事,倒不如說是在這個時代裡與生活戰鬥繼而尋求和解的故事。《遙望繁星》以客觀中肯而不失親切的敘事,聚焦基層政府和民眾,以豐滿的故事架構和張力,第一次向國際觀眾展示了中國這個人口密集的泱泱大國,治霾的迫切願望和其無法避免的複雜艱巨。
推薦人:趙佳
我覺得,當今世界上有太多無知(ignorance)導致的不包容,以至仇恨和戰爭。而對一個國家和文化的客觀認知,是任何交往和關係的基礎。一部由本國作者創作,國際專業製作,真摯地從內到外展示本國故事的紀錄片,是讓世界認知這個國家和文化的有力媒介。
我也常為作品中的劇中人和創作者的執著而震顫和鼓舞,我們不斷反思,經濟和環保如何有效地共同發展?尤其影片的結尾處,讓我們反思,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生活,怎麼的方式治理霧霾,才是長期有效的方式。這類作品其實還相對缺乏,所以也特別期待能有更多這樣的好作品。
《隱私大盜》
The Great Hack
導演: 卡裡姆·阿米爾 / 耶菡·妮珍兒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13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1-26(聖丹斯電影節)
推薦人:範儉,導演,代表作《活著》《搖搖晃晃的人間》
令人觸目驚心的調查類紀錄片。這世界最強大的公司是擁有數據和「處理」數據的公司,它們在控制人類,特別是那些立場不堅定的人。數據會直接影響從美國大選到英國脫歐等重要事件,以及民主自由等等價值觀,而我們渾然不知,把我們自己的數據「送給」這樣的社交平臺及數據分析公司。影片裡的女主角很有趣,既是作惡者,又是揭露者,她的個性和選擇值得玩味。
《遠方的狗吠聲》
The Distant Baking of Dogs
導演: Simon Lereng Wilmont
製片國家/地區: 丹麥 / 瑞典 / 芬蘭
片長: 91分鐘
上映日期: 2018-03-27(中國香港)
推薦人:張贊波
另一部具有「沉鬱的詩意」的片子是我一年前在中國南方某地的國際紀錄片大會上看過的這部入選競賽單元的《遠方的狗吠聲》,講述烏克蘭戰爭前線村莊裡留守的10歲小男孩和祖母以及小夥伴之間的故事。
導演花了一年的時間在炮聲隆隆的戰爭之地記錄下戰爭陰影下的生活和成長、親情和友情、現實和回憶。影像珍貴、動人、有力,電影感和文學性都極高,宛如《伊萬的童年》的紀錄片版,有著俄羅斯民族一貫的苦難中的詩意和悲憫。完全是不可多見的大師之作,放在世界紀錄片版圖裡也是璀璨奪目、鶴立雞群。但很滑稽的是,卻在該「紀錄片大會」上一無斬獲。獲大獎的是一部本土出品的中國片。這無疑是中國電影界的又一個大笑話。
《張素英的城堡》
Zhang Suying's Castle
導演: 孟小為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片長: 90分鐘
上映日期: 2019-10-18(IDF西湖紀錄片大會)
推薦人:張獻民
一座出不去的城堡,自我營建的家園如同墓穴,中國北方某些地區的愚公精神既是社會構架的必然冗餘也是個人胸中塊壘的完整外化。
《這不是電影》
This is not a Movie
導演: 張僑勇
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 德國
片長: 106分鐘
上映日期: 2019-09(多倫多電影節)
推薦人:張楠,導演,代表作《黃河尕謠》
關於英國駐外記者Robert Fisk傳奇人生的傳記性的紀實電影。某種程度上它是張僑勇導演創作生涯的轉型之作,重新界定著他的職業生涯與文化背景。這部電影將我重新喚回了紀錄片作為公共性提問手段的本體認識中。冷戰以來逐漸成熟的新聞專業主義和國際人道主義,逐漸在新千年之後隨著網絡消費而逐漸變得「越來越私人」。這兩種變化均是一體兩面的現代價值,但中國的紀錄片創作在時代的變化中步履蹣跚地摸索著,正在被太快發生的變化簇擁著而無法有效調適。
我們有許多紀錄片作品,但很多仍很難稱為電影或藉助這一媒介產生重要影響力。關於「手段」和「目的」,我們的總體傾向仍然是高度分裂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在電影作為藝術媒介的創作實踐中都需要得到進一步建立。我們應有自己的步調,和面對關乎「我們」的重要問題審視、發生的勇氣與能力。由此,這部電影對華語紀錄片創作仍有典範般的借鑑意義。何況,它呈現出來的語言密度令人難以企及。
《自畫像:47公裡的窗》
導演: 章夢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片長: 110分鐘
上映日期: 2019-10-11(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推薦人:吳文光
「在毛澤東肖像下,一個85的老人在夕陽中回憶著他追隨「新中國誕生」的革命史。與此同時,15歲的女孩方紅帶著她的畫筆在村子裡穿行,敲開一個個老人昏暗的房間,坐在面前給他們畫像,她像照亮記憶與廢墟的一束光。」這是導演的第八個冬天守在同一個村子的第八部影片完成,類似八年在同一個地方打洞。
這是來自導演的「影片簡介」,也是該片的基本構成。我的「佳片」觀看一類如:「苦難揭示」「人性洞穿」「罪惡解剖」等,體驗深刻厚重伴隨壓抑偏絕望;另一類如:寓意哲理,詩意雋永等,有想像飛揚體驗但缺落地感。「真實影像」創作如何成為「深刻厚重」(悲劇現實)與「詩意想像」(希望重生)並驅呢?章夢奇的《自畫像:47公裡的窗》讓我看到「深刻厚重與詩意想像」二者並驅的一次偉大嘗試。
《24號大街》
24th Street
導演: 潘志琪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 中國大陸
片長: 88分鐘 / 49分鐘(NHK電視版)
上映日期: 2017-09-01(日本)
推薦人:王小魯
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接近十年,紀錄了一位老年民工攜情人四處謀生漂泊以及有家而歸不得的故事,它呈現了中國當下社會的複雜性,並用循序漸進的事件展現,揭示了中國人令人愕然的精神世界。我認為本片敘事在事實層面和修辭層面的雙重成立和圓滿,使它成為一部非常有力量的作品。
閱讀原文
原標題:《23位資深人士推薦,36部不容錯過的年度紀錄片 | 穀雨計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