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魚還真長得怪:不單嘴似鱷魚,鱗似鎧甲,而且體長42釐米,鋒齒刀牙那個嘴就幾佔體長的四分之一;不單捕魚近50載的老朱沒見過,上海水產大學科班出身的小鄭不認識,發現這魚的上海市閔行區漁政執法中隊一行9人也統統搖頭。
尋專家驗明正身,這才知此魚果非本土物種,名雀鱔,又名鴨嘴鱷,躋身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食量大、性兇猛,且卵有劇毒,誤食可能致命;但更危險的卻還在於它的「怪」——
一條主要棲居地在北美洲附近的魚,如今竟破天荒現身黃浦江流域;一旦它適應新環境繁殖,浦江裡的那些魚,恐怕都要被它果腹,滅絕。
這條魚,敲響了警鐘……
「怪魚」死了
「『怪魚』,是它剛被捕撈上岸時我們對它的稱呼。」5月14日下午,閔行區漁政執法中隊副中隊長朱華興帶著記者來到雀鱔現身地——閔行區浦江鎮與浦東新區三林鎮交界處的恆星河邊。
那是一個周六,漁政執法部門突擊檢查的慣常日子。這天上午,閔行區漁政執法中隊來到浦江鎮,取締在禁漁期間違規張網捕魚的漁具。就在兩個木樁間,他們發現了一處「定置張網」。拉網,水聲「譁」地傳出,似有大魚。那魚,遠看像黑魚,拉近了,卻發現它長相奇特而兇惡。
這是什麼魚?一行9人現場琢磨,都不認識。
當天,大夥把「怪魚」帶回閔行漁政執法隊,用盆養了起來。朱華興記得,「怪魚」頗具攻擊性,只要有人想抓它,它就會激烈地蹦起來。他們上網查閱大量資料,之後又請教相關專家。結果,令大家吃驚:這竟是目前主要生活在美洲附近的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之一——雀鱔。
這繁盛於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的魚類活化石,難道是從北美洲遊過來的嗎?顯然不可能。專家們普遍認為,國內近年引進過此類魚作為觀賞魚養殖,所以它極有可能是從家養寵物中放生的。上海水產大學魚類學研究室主任唐文喬教授說:「雀鱔小時候比較可愛,是許多人喜歡的一種寵物,長大後變得兇猛,才被人放生。」但它何時被放生,又在野外生存了多久,均無從獲知。
為了留待研究,執法人員將雀鱔送到閔行水產示範基地場暫養。結果十數天後,它在恆溫下一命嗚呼了。死因是:捕撈時掙扎受傷感染細菌所得的水黴病。
蛇鱷龜在後
上海市漁政管理處的漁業專家季偉斌介紹:雀鱔是危險的外來物種,一旦它進入當地生態系統並適應繁殖後,就會破壞生態平衡,對其他魚類構成極大威脅,嚴重的話,可能導致當地某些物種滅絕。所幸,雀鱔可能目前還沒有適應上海河流的生存環境。
上海市漁政部門檢查非法捕魚的執法人員今後多了個新任務:監督水域中是否出現外來物種。如此警惕,是因類似危險在上海水域早非首次面對。季偉斌說,前兩年嘉定、金山等區的內陸水域還發現過一種大鱷龜,嘴部酷似鷹嘴,性情兇猛、反應迅速,在近距離下會主動攻擊。業內人士介紹,這也是外來入侵物種,有可能是從養殖場裡逃出的,進入本地生態系統後容易造成危害。幸虧目前本市野外發現的鱷龜均為「大個體」,說明它們很可能並未實現繁殖。
鱷龜、雀鱔在前,日前又有蛇鱷龜在後。這只在閔行區蒲匯塘河發現的「怪龜」,尾巴比一般的烏龜長許多,而且尾巴表皮似鱷魚脊背,花紋呈蛇皮狀。閔行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介紹:「怪龜」名為蛇鱷龜,環境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強,成年後還具強大殺傷力和攻擊性,極可能破壞本地生態環境,揣測也是被市民放生的家養寵物。
對此,漁政部門特別提醒:喜愛寵物的市民要慎養魚、鳥等,並不要將家養的外來生物隨意丟棄,而愛好放生的市民,也不要隨意去市場購買生物放生。
外來「兇猛」
外來物種頻現寵物市場?記者隨後來到花鳥魚蟲交易市場。「我們這兒的熱帶魚基本都是國外進口的。」一家「水族館」的老闆告訴記者,綠殼紅耳的巴西龜,「每天能賣幾十隻,有人就是買來放生。此外還有從美國引進的紅紋頸龜、枯葉、長頸龜、鱷魚龜……」
環顧四周,店內還有蜥蜴、蜘蛛等爬行動物。店主告訴記者,都是從美國進口的。「一隻蜘蛛300塊,一隻乳白色蜥蜴1000多塊,銷路都不錯。」除了動物,走遍花鳥市場,長著圓形葉子的墨西哥鐵樹、黃刺彎曲的美國仙人球、來自日本的觀賞植物等隨處可見。一個店主直言:這些外來物種的最大特點,就是好養活。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魚類專家趙亞輝介紹,「外來物種進入中國,一是國家計劃,通過政策手續引進;此外就是通過人流物流帶入,雀鱔和許多外國寵物,大多屬於第二種。」兩者相加,足以讓我們憂心忡忡。
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信息科房科長透露,上月末,洋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一批來自阿根廷的帕羅薩託木原木中,首次截獲我國禁止入境的紅火蟻。「應對外來物種,我們以防範為主。擁有審批權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對某一物種審批之前會進行嚴密的風險評估,考察其對本地生態環境的影響。」
「如果說國家檢驗檢疫是『外檢』,我們就是『內檢』,保護家門。」上海市林業站站長沈烈英說,「通常外來植物進入中國後,我們隔離種植,將其與本土植物隔離種植一兩年,直到發現該物種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才推廣種植。此外,我們還經常監測,一旦發現災害性物種,就會立刻隔離、拔除和撲滅。」
提防外來入侵
「其實有一點需澄清,外來物種只是中性概念,它並不等於入侵物種。」沈烈英說。
所謂外來入侵物種,是指某些外來生物通過傳播擴散,給異地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並危害生態環境安全。專家告訴記者:外來物種中的入侵物種只佔其中的10%;西紅柿、土豆、葡萄等生活中「常客」最初也都是外來物種。
的確,物種本身並無所謂「有害」或「無害」;是否入侵物種的原因,其實只在於它們是否被帶到了本不該出現的地方。
比如水葫蘆。上世紀60年代,一位在盧安達工作的外國工程師愛上了一個當地姑娘,便將原產南美的水葫蘆作為愛情信物帶到了盧安達。這種開著浪漫紫色小花的植物,卻引來了一個毫不浪漫的結局。20年後,水葫蘆遍布當地80%的海岸線,密不透風的碧綠葉片下,魚類死亡、植物腐敗、飲用水被汙染……
因此,防止生物入侵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慎重對待外來物種。趙亞輝說:「要喚起全社會的重視,在物種引進之前政府部門應嚴格把關,慎重引入;面對已有的外來物種,相關部門要加強管理監測;同時,市民也應慎重養殖,不隨意放生。」
今天,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已逾400種,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我國就有50多種。僅在昆蟲一方面,中國科學院昆蟲專家張鍾寧介紹,目前外來入侵昆蟲已有美國白蛾、椰心葉甲、紅活蟻等十幾種,「國家林業局曾作統計,一年損失高達574億元。」
它們帶給我們的,已不僅僅是一個更加脆弱的環境,還很可能是一個頻發危險的未來。為此,我國政府已將生物安全列入環境保護工作的新領域。張鍾寧呼籲:加強立法,讓引入外來物種的各步驟更加明確;成立外來生物管理專家委員會,負責對引進物種進行全面檢驗檢疫,對已發危情提出處理建議,對可能發生的危情提出預告及應對措施,並與國外科學家保持資源共享,關注國際動態。「今天,雀鱔的入侵,已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