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的這句話,把蜀漢滅亡的責任推給了黃皓和姜維,其實蜀漢滅亡的責任,細說起來蜀主劉禪和諸葛瞻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是諸葛瞻是臣子,心裡有怨氣,不敢把矛頭對準皇帝,更不願意自己擔責任。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他對後主劉禪就多有抱怨,在出師表裡就寫道: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諸葛亮明確表達了自己對後主的不滿,說現在的文武大臣之所以還為蜀國賣命,不是因為你劉禪,是因為先帝劉備的恩德。言外之意:衝你劉禪,我們就散夥了。還教育劉禪「遠小人,近賢臣,」用這些淺顯的道理教育皇帝,說明劉禪確實不行,如果是個有能力的皇帝,諸葛亮這幾句話是藐視皇上,殺頭之罪。
諸葛瞻最後戰死沙場,可歌可泣,但這不代表他能力出眾,諸葛亮給諸葛瑾的書信裡就表現出對諸葛瞻的擔憂,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看起來諸葛瞻和諸葛恪有個共同點,小時候把聰明都用盡了。諸葛瞻的特長是博學強記,書畫功底深厚,所以得到人們的喜愛,他又是諸葛亮的兒子,老百姓大多是諸葛家的粉絲,一旦朝廷頒布了惠民的政策,老百姓想當然的就會說,這是諸葛瞻侯爺為民請命了,其實跟諸葛瞻半毛錢關係沒有,他得到的好名聲水分很足。
劉禪對諸葛瞻還是不錯的,把公主嫁給了諸葛瞻,諸葛瞻擔任過軍師將軍,行都護衛將軍,和輔國大將軍董厥一起處理尚書事物,也算位高權重,但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奉命前往綿竹迎敵鄧艾,被鄧艾勞師遠徵的疲憊之軍打敗,暴露出諸葛瞻的軍事能力實在差強人意,如果諸葛瞻能夠據敵住鄧艾,蜀國這一仗有可能反敗為勝。
接下來我們聊一下黃皓和姜維,黃皓之所以被皇帝劉禪喜愛,是因為他能陪劉禪玩,而且能讓皇帝玩得盡興。諸葛亮在世,劉禪還不敢太過放肆,等諸葛亮歸天了,皇帝劉禪徹底放開了,每天玩的不亦樂乎,朝政也不怎麼理了,對黃皓也十分器重,最終結果「皓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姜維的地位也很尷尬,他立志繼承諸葛亮的遺願,掃平中原,可老天爺給他安排了個強硬的對手鄧艾,姜維北伐中原屢戰屢敗。這讓黃皓有了口實,黃皓玩弄權柄,想讓姜維靠邊站,用右大將軍閻宇取代姜維的位置,姜維上書劉禪,要為國除害,斬殺黃皓,被劉禪壓下了。
姜維沒能殺了黃皓,自己就陷入危險之中了,他擔心黃皓早晚要害自己,於是跑到沓中屯田去了,不在返回成都,姜維還改變了魏延的漢中策略,鑑於當時蜀國的國力,姜維斂兵聚谷,想以誘敵深入的辦法,拉長敵人的補給線,等敵人進攻達到頂點,後勤補給困難,在全線出擊,消滅敵人主力。這個策略雖然冒險,但也不是不可行,但關鍵是蜀國的國力,和後方出了問題。
景耀六年,姜維已經探明魏軍將要發動滅蜀之戰,他給後主劉禪上表說:
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姜維考慮的很周到,提前上書劉禪要他早做安排,如果劉禪能重視起來,鄧艾偷渡陰平就以失敗告終了,但姜維只有軍事能力,政治方面沒有考慮,劉禪接到姜維書信,找黃皓商量,黃皓本就和姜維不和,他用巫術向劉禪證明,別聽姜維瞎咋呼,魏軍不會來進攻,劉禪做了四十年皇帝,也沒見過魏軍進攻過蜀國,於是聽信黃皓的話,沒有派兵防守,導致鄧艾長驅直入。
姜維據敵鍾會,憑藉險要地形據守劍閣,鍾會還真打不下來,糧草也不多了,因為路途遙遠一時半會糧草也運不上來,鍾會聚眾商議,打算退兵回長安。
這時候得到報告,鄧艾偷渡陰平,打敗了諸葛瞻,後主劉禪投降了。劉禪寫信給姜維要姜維投降,姜維這邊眼看勝利在望,聽說要投降,好多將領氣得拔出寶劍,衝石頭撒氣。但這時候有什麼辦法,已經無力回天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