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黃皓和姜維對蜀國的滅亡有何責任?

2021-01-12 騰訊網

諸葛瞻的這句話,把蜀漢滅亡的責任推給了黃皓和姜維,其實蜀漢滅亡的責任,細說起來蜀主劉禪和諸葛瞻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是諸葛瞻是臣子,心裡有怨氣,不敢把矛頭對準皇帝,更不願意自己擔責任。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他對後主劉禪就多有抱怨,在出師表裡就寫道: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諸葛亮明確表達了自己對後主的不滿,說現在的文武大臣之所以還為蜀國賣命,不是因為你劉禪,是因為先帝劉備的恩德。言外之意:衝你劉禪,我們就散夥了。還教育劉禪「遠小人,近賢臣,」用這些淺顯的道理教育皇帝,說明劉禪確實不行,如果是個有能力的皇帝,諸葛亮這幾句話是藐視皇上,殺頭之罪。

諸葛瞻最後戰死沙場,可歌可泣,但這不代表他能力出眾,諸葛亮給諸葛瑾的書信裡就表現出對諸葛瞻的擔憂,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看起來諸葛瞻和諸葛恪有個共同點,小時候把聰明都用盡了。諸葛瞻的特長是博學強記,書畫功底深厚,所以得到人們的喜愛,他又是諸葛亮的兒子,老百姓大多是諸葛家的粉絲,一旦朝廷頒布了惠民的政策,老百姓想當然的就會說,這是諸葛瞻侯爺為民請命了,其實跟諸葛瞻半毛錢關係沒有,他得到的好名聲水分很足。

劉禪對諸葛瞻還是不錯的,把公主嫁給了諸葛瞻,諸葛瞻擔任過軍師將軍,行都護衛將軍,和輔國大將軍董厥一起處理尚書事物,也算位高權重,但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奉命前往綿竹迎敵鄧艾,被鄧艾勞師遠徵的疲憊之軍打敗,暴露出諸葛瞻的軍事能力實在差強人意,如果諸葛瞻能夠據敵住鄧艾,蜀國這一仗有可能反敗為勝。

接下來我們聊一下黃皓和姜維,黃皓之所以被皇帝劉禪喜愛,是因為他能陪劉禪玩,而且能讓皇帝玩得盡興。諸葛亮在世,劉禪還不敢太過放肆,等諸葛亮歸天了,皇帝劉禪徹底放開了,每天玩的不亦樂乎,朝政也不怎麼理了,對黃皓也十分器重,最終結果「皓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姜維的地位也很尷尬,他立志繼承諸葛亮的遺願,掃平中原,可老天爺給他安排了個強硬的對手鄧艾,姜維北伐中原屢戰屢敗。這讓黃皓有了口實,黃皓玩弄權柄,想讓姜維靠邊站,用右大將軍閻宇取代姜維的位置,姜維上書劉禪,要為國除害,斬殺黃皓,被劉禪壓下了。

姜維沒能殺了黃皓,自己就陷入危險之中了,他擔心黃皓早晚要害自己,於是跑到沓中屯田去了,不在返回成都,姜維還改變了魏延的漢中策略,鑑於當時蜀國的國力,姜維斂兵聚谷,想以誘敵深入的辦法,拉長敵人的補給線,等敵人進攻達到頂點,後勤補給困難,在全線出擊,消滅敵人主力。這個策略雖然冒險,但也不是不可行,但關鍵是蜀國的國力,和後方出了問題。

景耀六年,姜維已經探明魏軍將要發動滅蜀之戰,他給後主劉禪上表說:

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姜維考慮的很周到,提前上書劉禪要他早做安排,如果劉禪能重視起來,鄧艾偷渡陰平就以失敗告終了,但姜維只有軍事能力,政治方面沒有考慮,劉禪接到姜維書信,找黃皓商量,黃皓本就和姜維不和,他用巫術向劉禪證明,別聽姜維瞎咋呼,魏軍不會來進攻,劉禪做了四十年皇帝,也沒見過魏軍進攻過蜀國,於是聽信黃皓的話,沒有派兵防守,導致鄧艾長驅直入。

姜維據敵鍾會,憑藉險要地形據守劍閣,鍾會還真打不下來,糧草也不多了,因為路途遙遠一時半會糧草也運不上來,鍾會聚眾商議,打算退兵回長安。

這時候得到報告,鄧艾偷渡陰平,打敗了諸葛瞻,後主劉禪投降了。劉禪寫信給姜維要姜維投降,姜維這邊眼看勝利在望,聽說要投降,好多將領氣得拔出寶劍,衝石頭撒氣。但這時候有什麼辦法,已經無力回天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相關焦點

  • 諸葛瞻戰死前,為何留下「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的遺言?
    關興、張苞繼承了父輩的勇猛善戰,只可惜壽命太短,以至於蜀軍中高級將領出現青黃不接,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的局面,姜維的九伐中原只能拿廖化這樣的老將充數撐場面。相對於關興、張苞在戰場上的表現,蜀漢政權上下尋思著以諸葛亮的聲望和家庭教育,培養出的兒子諸葛瞻自然也是虎父無犬子,在內政管理上應當有特別的長處,於是蜀漢政權後期上上下下對諸葛瞻,都有極高的期待。
  • 魏滅蜀之戰,鍾會遠不是姜維的對手,可惜魏國不止一個鍾會
    第二件事,景耀四年(公元262年),姜維和黃皓翻臉,率軍出屯沓中避禍。按照《華陽國志》的說法,姜維對黃皓起了殺心:「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姜維突然要殺黃皓,罪名是黃皓恣意妄為,擅權欺君。這樣類似的事情陳袛也幹過,沒見姜維對陳袛如何,為什麼黃皓就不能幹呢?
  • 諸葛亮稱讚的一位人才,後期執掌朝政,卻沒能阻止蜀國滅亡!
    不過,對於諸葛亮稱讚的董厥,雖然在蜀漢後期執掌朝政,卻沒能壓制黃皓,也即無法改變蜀國滅亡的結果。一首先,董厥,字龔襲,義陽郡平氏縣(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鎮北將軍魏延同鄉。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對於董厥來說,雖然和魏延是同鄉,而且都在蜀漢為官。
  • 姜維的北伐之戰究竟是怎麼打的?又取得了多少戰果呢?
    費禕遇刺後,在蜀漢朝廷內部,直接受到影響的,有四個人,一個是姜維、一個是黃皓、一個是陳祗,另一個,便是劉禪。而論者歷來所說的姜維北伐,也應該從延熙十六年正式開始,因為,在此之前,姜維雖然已經升任衛將軍,可是屢次北伐卻是受制於大將軍費禕,所率領的軍隊「不過萬人」。
  • 解析三國戰爭:魏滅蜀之戰,本可守住的蜀漢是如何被魏國滅亡的?
    在諸葛亮死後,蔣瑰和費禕主持保證,二人基本延續諸葛亮的策略,內修政治、外連東吳,雖沒有發起北伐,但因曹魏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東吳,使蜀國保持了安定的局面。在姜維接替費禕之後,連續對魏作戰使蜀國國力大損。因宦官黃皓敗壞國事,蜀漢政權日益腐敗,姜維就建議劉禪將黃皓處死,劉禪卻認為黃皓不過是一個小官,根本影響不了什麼,還讓黃皓去給姜維道歉。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彼時的姜維不過是一個年輕的無名小將,但也正是這個無名小將最終成卻了諸葛亮所指定的接班人,亦是影響蜀國命運的重要一員。那麼姜維為何能夠取得了這位三國智囊的諸葛亮的認可和信任的呢?被迫投降,一番作為姜維,出自天水的四大姓之一,父親姜冏因在羌亂中為了保護郡守而戰死,所以姜維更是烈士之後。父輩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文武雙全,使得他在涼州小有名氣。
  • 諸葛亮死前,為啥把姜維棄之不用?10年之後方顯大智慧
    馬謖之後,為諸葛亮期許至深者,當屬姜維。建興六年,諸葛亮收降姜維後,時時帶在身邊面提耳命,到病逝五丈原,已悉心培養近6年。然而,真正到了託付後事的關頭,諸葛亮卻因前車之鑑,把姜維按下不提,不僅沒安排其為自己的繼承人,還令姜維受制於蔣琬、費禕,頭頂「輔漢將軍」這一雜號,10年不得施展手腳,這究竟有何深意?
  • 魏滅蜀之戰,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劍閣有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將領率領的5萬蜀漢主力軍防守,據險而守,鍾會率領13萬魏軍主力攻打劍閣,因為劍閣險要的地勢,一時攻打不下。 另外有2萬魏軍在漢中圍攻黃金城、漢城、樂城,三城中的蜀軍陷入魏軍重重包圍,外無援兵,能夠堅守多久,取決於三城儲備的糧食及守城將士的決心。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只可惜到三國後期,魏國在司馬氏篡權以後實力不斷增強,而蜀國和吳國則由於各種原因實力原地踏步甚至還在下降,特別是蜀國自諸葛亮去世後人才凋零,以至於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另一方面,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指使下屬弒殺了魏國皇帝曹髦(máo),引來了魏國上下的一片譴責。
  • 魏滅蜀之戰:鍾會不是姜維的對手,為什麼最後魏國還能成功滅蜀?
    朝臣們認為時機未到,鄧艾也三番兩次上書阻止伐蜀,但是司馬昭篡位心切,他急需政治上的突破,此時伐蜀就算不能滅國,那起碼也能得個大勝,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來緩解內部矛盾,這事不稀奇。最後司馬昭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並且集結了十八萬魏軍,兵分三路南下伐蜀。得知魏國伐蜀之後姜維就上書劉禪,要求派兵駐紮在陽安關、陰平,以防不測。但是劉禪聽了黃皓的鬼話,非但沒採取姜維的建議,也沒讓群臣知道。
  • 一生活在父親的光芒和陰影下的諸葛瞻,才是真正扶不起的阿鬥
    通過名和字,我們可以窺見這樣一幅景象:身為人父的諸葛亮由於常年在外駐軍,準備北伐事宜,很少有回到成都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所以妻兒便日復一日地在錦官城上遠眺漢中,歌唱著「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樂府民歌,思念著遠方的的親人。「瞻」這個名字,還蘊含了父親諸葛亮對於兒子的期許——他希望兒子能夠高瞻遠矚,志存高遠,成為有用的人。
  • 三國有四位「衛將軍」:除了司馬昭,另外三位分別是誰呢?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衛將軍因為執掌京城禁軍,顯然是位高權重,甚至可以和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相媲美了。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有四位「衛將軍」:除了司馬昭,另外三位分別是誰呢?一、司馬昭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 魏滅蜀之戰,蜀漢有十大悍將,為保國家血戰到底,最終殉國
    而三國之中,蜀漢是最弱的,所以最早滅亡也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蜀漢亡國之君劉禪,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此間樂,不思蜀」,為後人所嘲笑。但是,後主雖然樂不思蜀,卻不表示蜀漢之中已經沒有了忠義之士。在滅蜀之戰中,有十大悍將,奮起抵抗,用自己生命和鮮血,表達了自己對蜀漢堅定不疑的忠心。那這些英雄都有誰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 《臥龍吟》鍾會姜維欲造反 妄圖傲睨天下?
    三國史記曾記載鍾會和姜維兩人聯手欲造反,親率二十萬大軍意圖據蜀地而攻魏國,結果三天不到就遭遇兵變,姜維鍾會兩人手殺數人,最終慘死在亂軍之中!《臥龍吟》分析這兩人造反的始末。
  • 魏滅蜀之戰,姜維最後的豪賭
    姜維作為蜀漢後期主將還是有些本事的,最突出的那次聯合西羌的戰績是多麼輝煌啊,不過一直受到一些鉗制,而且,沒有堅強的國力作戰爭的後盾。這一點是不能和武候在世時比了。武侯接班人姜維漢中的丟失主要是劉禪的昏庸所至,不能怪姜維,其實姜維的聲東擊西是很漂亮地粉碎了敵人一舉滅蜀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