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稱讚的一位人才,後期執掌朝政,卻沒能阻止蜀國滅亡!

2021-01-12 情懷與歷史

眾所周知,在蜀漢創立及壯大的過程中,諸葛亮做出過不少突出貢獻,甚至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過,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與先主劉備的知人善任相比,諸葛亮其實在用人方面顯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馬謖,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還認為不是這樣,讓馬謖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於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時候,馬謖果然在街亭之戰中展現出自己紙上談兵的一面,不僅失守街亭,更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功虧一簣。而除了馬謖,就本文所要說的董厥,也是一位諸葛亮曾經非常器重的人才。諸葛亮開府治事,以董厥為丞相府令史,遷相府主簿,贊為「良士」。不過,對於諸葛亮稱讚的董厥,雖然在蜀漢後期執掌朝政,卻沒能壓制黃皓,也即無法改變蜀國滅亡的結果。

首先,董厥,字龔襲,義陽郡平氏縣(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鎮北將軍魏延同鄉。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對於董厥來說,雖然和魏延是同鄉,而且都在蜀漢為官。不過,因為年齡上的差距,加上董厥偏向於文官,魏延偏向於武將,這兩人的交集自然是比較少的。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後主劉禪即位。

彼時,蜀漢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董厥先後任丞相令史、丞相主簿。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也即和楊儀、費禕、蔣琬等人一樣,董厥也曾在丞相府輔佐諸葛亮處理各類事務。在董厥擔任丞相府令史時,諸葛亮曾讚美董厥說:「董令史是有才能的人。我每次和他說談論,都能思考周密、恰當。」對於獲得諸葛亮稱讚的董厥,自然在前者的器重下不斷成長,乃至於成為蜀漢後期的大臣。不過,董厥後來的表現,卻難以符合諸葛亮的誇讚和期望。

到了建興十二年(234年),在第五次北伐中原的時候,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不久之後,董厥的同鄉魏延,則被楊儀派人斬殺。在經過這一風波後,蜀漢大軍撤回蜀地。在此背景下,董厥在此後逐漸被後主劉禪提拔為尚書僕射。在漢末三國時期,尚書令通常是朝廷重臣,比如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董厥等人就曾擔任尚書令這一官職,至於尚書僕射,可以稱之為尚書令的副手。景耀二年(259年),尚書令陳祗去世,南鄉侯董厥代替陳祗擔任尚書令。

因此,在公元259年的時候,董厥作為蜀國的尚書令,可以稱之為蜀國的宰相了。在諸葛亮去世後,後主劉禪廢除了丞相一職,這讓尚書令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即可以協助皇帝處理朝政。而在公元259年的時候,諸葛亮留下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才都去世了。所以,對於尚書令董厥來說,自然負有匡扶漢室,至少是力保蜀漢生存的重任。

景耀四年(261年),董厥遷任輔國大將軍,與時任都護、衛將軍的諸葛瞻同為錄尚書事。就諸葛瞻來說,是諸葛亮之子,在諸葛亮去世後,諸葛瞻也在蜀國平步青雲。在公元261年的時候,按照後主劉禪的安排,大將軍姜維常年徵伐,駐軍漢中,而蜀國的朝政,則交託到諸葛瞻、董厥、樊建等大臣手上了。眾所周知,在蜀漢後期,宦官黃皓玩弄權柄,深受後主劉禪的信任。諸葛瞻和董厥沒能糾正劉禪的錯誤,阻止黃皓的行為。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董厥之前,不管是諸葛亮,還是蔣琬、費禕、董允等人,都可以完全壓制黃皓,避免黃皓影響朝政。不過,董厥執掌朝政期間,卻無法阻止黃皓的行為。比如景耀五年(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所擊敗,姜維退駐沓中。時宦官黃皓弄權,更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也即黃皓的權力之大,已經讓大將軍姜維都不敢回到都城成都了。

最後,景耀五年(262年),董厥和諸葛瞻認為:姜維連年戰爭,並無成效,蜀中百姓困苦窮乏。於是,上表後主劉禪,命令姜維歸還,以為益州刺史,收回兵權。在對待姜維北伐上,董厥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一樣,都秉承反對的態度。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發動了魏滅蜀之戰,面對曹魏大軍的進攻,張翼和董厥行軍陰平郡,聽說魏將諸葛緒將要進攻建威,所以停留在陰平一個多月,觀察形勢。後來,董厥與張翼剛剛率軍抵達漢壽,而陽安關口已被鍾會派遣別將攻下。姜維退至陰平郡,整頓軍隊後,率軍去支援關城守軍,中途折返,與董厥、廖化、張翼等人相遇於白水縣,只好捨棄陰平,與董厥、張翼等共同退守劍閣。

不過,因為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促使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鹹熙元年(264年)春,蜀漢滅亡之後,董厥與樊建共同前往魏都洛陽,兩人被司馬昭任命為相國參軍。同年秋天,董厥兼任散騎常侍,返回蜀地,去慰問犒勞剛剛投降的蜀地百姓和將士。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曹魏滅亡,董厥為西晉大臣。雖然董厥最終成為了西晉大臣,但是,在蜀漢後期,董厥無法壓制黃皓,更是在魏滅蜀之戰中無所作為,從而無法阻擋蜀國滅亡的結果。從這一點來看,董厥的實際能力,並不如諸葛亮稱讚的那麼厲害。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什麼還能堅持29年之久?劉禪是真的傻嗎?
    恐怕大家也認為,諸葛亮一死,蜀國就撐不下去了,被滅指日可待,可根據史料記載,蜀漢建立於221年,諸葛亮死於234年,蜀漢滅亡於263年,這樣看來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又撐了二十九年才被滅亡,輔政大臣諸葛亮不在了,劉禪獨掌朝政,他會參與國家大事的決定,這一管就是管了將近三十年,為何被世人認為「扶不起來的阿鬥」的劉禪竟然能讓蜀國繼續堅持二十九年呢?
  • 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諸葛亮的三兄弟堪稱三國傑出人才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出現了三個傑出人才: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中指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來形容他們的才能和貢獻。蜀得其龍:諸葛亮。史書上評價蜀國得到一條龍。
  • 為什麼臥龍鳳雛都得了卻沒能安天下,只怪劉備沒聽水鏡先生下一句
    但卻有一位露面不多的人物,卻是三位著名謀士的老師,他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精通天文地理、奇門遁甲、陰陽五行、兵書戰策,他創辦水鏡學堂,傳道受業,其得意的弟子有諸葛亮、龐統、徐庶。  水鏡先生
  •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黃皓和姜維對蜀國的滅亡有何責任?
    諸葛瞻的這句話,把蜀漢滅亡的責任推給了黃皓和姜維,其實蜀漢滅亡的責任,細說起來蜀主劉禪和諸葛瞻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是諸葛瞻是臣子,心裡有怨氣,不敢把矛頭對準皇帝,更不願意自己擔責任。
  • 諸葛亮三兄弟,後世稱一龍一虎一狗,但說起後代,還是老三最牛
    諸葛兄弟最出名的當然是諸葛亮,但是他的哥哥諸葛瑾和族弟諸葛誕卻分別效力於吳國和魏國,時人還有「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說法。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是龍;諸葛瑾報效東吳,做了孫權謀士,是虎;諸葛誕投奔魏國,和夏侯玄一起官至大將軍,是狗。諸葛亮三兄弟,後世稱一龍一虎一狗,但說起後代,還是老三最牛。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輔佐重臣諸葛亮為報"先帝之恩",年年勞師北伐,一心一意期盼有生之年能實現"復興漢室"。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望;不宜妄自菲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 多爾袞執掌朝政時,索尼、鰲拜等大臣在幹什麼?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多爾袞執掌朝政時,索尼、鰲拜等大臣在幹什麼?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當多爾袞執掌朝政的時候,索尼和鰲拜什麼事也幹不了,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忙著保命,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多爾袞給安個罪名處決。這樣的答案,想必肯定出乎大家的意料。
  • 《三國演義》中的待解之謎,魏延曾履立奇功,為何突然叛逃蜀國呢
    通過《三國演義》這部作品,能看出作者羅貫中先生,有著非常明顯的"尊劉抑曹"思想。說得更通俗點,劉備創建的蜀國被看成是正統政權,曹操建立的魏國,則是越俎代庖,不符合傳統禮制。經過這種渲染,後人閱讀《三國演義》時,每當讀到蜀國打了勝仗,便會由衷的高興。蜀國被魏國滅亡後,則是感嘆怒其不爭,還要罵上幾句魏國如此陰險狡詐。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讓趙雲、魏延鎮守街亭,而是讓口嗨的馬謖去?
    而另一個便是東漢末年蜀國參軍馬謖了,街亭之戰的失敗,同樣是斷了蜀國北伐的根基,從此以後蜀國再也沒能走出西川一步。馬謖和趙括都是紙上談兵的代表街亭之戰是諸葛亮最為重要的一次北伐,守住了街亭也就是相當於牢牢的把控住北伐的門戶,丟了街亭就相當於被徹底的堵死了北伐大軍的道路,馬謖的失敗,也導致了蜀國徹底的沒了崛起的機會。
  • 蜀國滅亡後,為何關羽後人被滅門,而張飛後人無事?
    蜀國滅亡後,關羽的後人慘招魏將龐會滅門,但是張飛的後人卻安然無恙。為何關羽與張飛兩兄弟的後人在蜀國滅亡後,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呢?下面從關張二人與曹魏將領,文官的關係,家庭背景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這也是蜀國滅亡後,龐會敢對關羽的後人進行滅門的原因,畢竟曹魏朝廷中沒有人會關心關羽後人被殺。而張飛的背景要雄厚,不但張飛的老婆是夏侯淵的侄女,而且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劉禪。曹魏許多將領在夏侯淵面前不敢選次,自然不會針對張飛的家人;另外,劉禪雖是亡國之君,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誰也不會貿然去殺劉禪的老婆。
  •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留下預言書《馬前課》,還沒死多久!就應驗了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說起諸葛亮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了,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位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的雅士,他是智慧的化身, 善於佔卜,甚至能夠預測未來。公元234年,諸葛亮做了充分準備,出兵十萬攻魏.蜀軍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後,諸葛亮一方面構築營壘,一方面屯田耕作,以作長期對峙的打算.與此同時,東吳孫權被諸葛亮派去的使者說動,也分兵三路對魏發起了猛烈進攻.司馬懿只管牢牢守住營壘,任憑蜀軍怎樣挑戰,就是不出來應戰。
  • 諸葛亮隱藏的陰謀,騙了劉備幾十年,劉備至死也沒發現
    ,想必大家自然而然能想到,力挽狂瀾,智力逆天,鞠躬盡瘁,奇門遁甲這些字眼。謔棟暺艠琖滂劼巆齲覠椋暗婋梲礙坱阤屍鱭驎諢聰泂刜頢諕哼誴菷駴璸盲蛛溄糽厁崳曫闐鶼袈禰黟醝頴奉讛莁繟嗱在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的確被刻畫成這個形象,劉備沒遇到他之前一直都打敗仗,徵戰了幾十年卻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都沒有。
  • 解析三國戰爭:魏滅蜀之戰,本可守住的蜀漢是如何被魏國滅亡的?
    戰爭起因到了三國時代的後期,吳、蜀兩國的政事已經開始下滑,而魏國的司馬家族在剷平曹爽後基本掌握朝中大權,在魏、蜀、吳三國中,國力下滑最快的就是蜀國。在諸葛亮時期,雖然多次伐魏,但並沒有使蜀漢政權產生太大的負擔,相反,諸葛亮這種以攻為守的策略也使魏國數年不敢進攻蜀國。
  • 歷史眼丨姜維墩|諸葛亮|夏侯霸|狄道_網易訂閱
    姜維,三國時蜀漢後期主將,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人,深受諸葛亮器重,徵為丞相府倉曹椽,封當亭侯。諸葛亮病逝後,姜維協助大將軍蔣琬、費禕共理朝政。延熙十九年,進位大將軍,獨力支撐岌岌可危的蜀國。為實現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願望,統軍九次北伐,七出隴右,連年轉戰於隴蜀之間。其徵戰的足跡遍布武山、洛門、段谷、上圭。《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記載,姜維數次來到臨洮一帶與魏軍激戰。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文武兼備,能力過人首先,姜維的鄭學水平並不低,諸葛亮之所以稱之為「涼州上士」,便是認為蜀地的譙周、馬良等人都有所不及他,甚至認為姜維可與中原大名士諸葛誕、夏侯玄比肩。可見姜維在涼州的名士中聲望頗高,在姜維降蜀後,曹魏只是抓了他全家但卻沒殺,便有這一方面的緣故。其次,姜維還十分擅長軍事作戰。
  • 司馬懿身邊來了一個老頭,諸葛亮嘆氣說我命休矣而且果然應驗了
    在蜀國建安234年,諸葛亮六次出祁山帶領軍士北伐,因為之前負責抵抗諸葛亮的魏國大將曹真去世了,魏國的皇上讓司馬懿為大將軍,負責抵抗諸葛亮,於是司馬懿帶兵渡過渭水,建立了陣營,企圖和諸葛亮打持久戰,不管是三國演義小說還是電視劇,裡面的司馬懿都是被塑造成三國期間,唯一可以和諸葛亮抗衡的人物造型,然而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子的,諸葛亮把自己的智慧都是用來輔佐漢室的,司馬懿為的卻是爭權奪位,這點上面這兩人是不相同的
  • 諸葛亮三兄弟,史家稱為一龍一虎一狗,但比起後代,老三家的最牛
    提起三國時期,大家都會熟知諸葛亮這個人物了,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與軍事家,諸葛亮一心為蜀,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才華及本領都讓世人所稱讚,可以說作為蜀國的丞相,諸葛亮已經是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並深得人心。而今天小編要和你說說諸葛亮三兄弟的後代們,到底是誰的後代更為牛些,絕不是諸葛亮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