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歷史長河中,英雄豪傑之名數不勝數,但是以草包留名之人少之又少,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又兩個人,一個是戰國時期的趙括,不僅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的性命,導致趙國一蹶不振,還因此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罵名。
而另一個便是東漢末年蜀國參軍馬謖了,街亭之戰的失敗,同樣是斷了蜀國北伐的根基,從此以後蜀國再也沒能走出西川一步。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最為重要的一次北伐,守住了街亭也就是相當於牢牢的把控住北伐的門戶,丟了街亭就相當於被徹底的堵死了北伐大軍的道路,馬謖的失敗,也導致了蜀國徹底的沒了崛起的機會。
那麼街亭的地理位置如此的重要,諸葛亮為什麼要一定要派遣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去鎮守呢?要知道當時趙雲、魏延一直在軍中。那麼筆者以個人觀點來分析以下。
01諸葛亮為什麼不派遣趙雲或者魏延甚至是姜維駐守街亭。
首先來說,第一次北伐時間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這一年蜀國的人才數量已經陷入低谷,五虎上將先後或死於沙場或死於小人之手,現在只剩老將趙雲一人,在苦苦的支撐蜀國名將的人設。
諸葛亮很明白一件事情,趙雲雖號稱常勝將軍,但是不得不說這時的趙雲已經老了,他的存在更多的是震懾而不是出擊。
就像現在很多國家各種超級武器的存在,其實更多的也是震懾,而非啟動。所以趙雲不能出擊,否則趙雲一旦戰敗或者戰士沙場,那麼蜀國便丟失了震懾曹魏的一員猛將,就好比現在超級大國丟失了核武器一樣嚴重。
所以趙雲隨軍北伐基本上作為吉祥物的純在,不到萬不得已,諸葛亮不可能派遣趙雲出戰。
那麼魏延的年齡雖不是巔峰之際,可卻是有勇有謀歷經百場戰陣磨鍊的猛將,為什麼同樣不能被派遣鎮守街亭呢?
其實關鍵就在於魏延的謀,北伐之際魏延曾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恰是因為這條計謀及戰略規劃,讓諸葛亮對魏延徹底的不放心了。
諸葛亮的此人的性格,他的老對手司馬懿已經說得很清楚: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先不說到底是否能夠成功(直到現在也是各有爭議),重點在於一個「奇」字,這就與諸葛亮思想不一致了。
要知道戰爭之際,最怕的就是有第二種聲音的存在,況且魏延在軍中的資歷甚老,一旦魏延不服從將令,那麼很有可能打破諸葛亮全盤的計劃,所以逼得他不得不把魏延閒置起來。
至於姜維不過是剛剛歸降的魏將,先不說才能的大小,鎮守街亭的重任,諸葛亮怎麼可能交給姜維,恐怕蜀國的各位將領也不可能同意。
02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讓馬謖去鎮守街亭呢?
在書中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到,馬謖也算的上諸葛亮的學生,平叛南蠻之際,馬謖提出了著名的「心攻」策略,而就是這條策略,讓諸葛亮引為知己,從此以後但凡有戰爭,諸葛亮都是隨身帶著馬謖,這其中有著培養的 意思。
筆者以為,馬謖是有著極其優秀的口才技能,並且有著一定的才能,否則不可能得到諸葛亮的認可,其次上文已經說了,第一次北伐之際,蜀國人才逐漸凋零,那麼諸葛亮必然要培養新的人才。
馬謖跟隨大軍作為參軍,歷來沒有經歷戰陣,但是將領不能只會紙上談兵,必須要經歷戰陣才能成長,而北伐中鎮守街亭雖說是第一重任,但是街亭易守難攻,派遣馬謖練手最為合適。
況且諸葛亮為了保證街亭的安全性,還派遣了蜀國大將王平隨軍輔助,其後又派遣了大將高翔、魏延一左一右的守護在街亭的周圍,可以說只要馬謖正常發揮,魏國基本沒有攻下街亭的機會。
可惜諸葛亮萬萬沒料到,馬謖去了街亭就如脫韁的野馬,遠遠的超常發揮自己的才能,導致了重兵把守的街亭就那麼輕而易舉的被魏軍拿到手。
此後諸葛亮雖揮淚斬馬謖,但是街亭的失手迫使他不得不撤兵回蜀。此後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的北伐,都是含恨於此,使得蜀國徹底的葬送了北伐揮師中原的機會。
喜歡的朋友請點讚、點關注,感謝您的厚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