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以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一一《出師表》
對於《出師表》每一個人都知道,它是諸葛亮的傑作。他的一生也是按照《出師表》所說而做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未出隆中時就為劉備寫下《隆中對》,指出了劉備一統天下的步驟。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出生於光和四年(181年)琅琊郡陽都縣的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幼年父母雙亡,自幼跟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一生中做過三件瘋狂的大事。
第一件便是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娶了黃頭黑髮,貌醜但有才華,有家勢的黃月英。《襄陽記》:謂諸葛孔明曰:「問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襄陽記》中說明諸葛亮娶了貌醜,有才華的醜女黃月英為妻。諸葛亮在他一生中再也沒有納過妾,他和夫人黃月英感情很好,可謂琴瑟和鳴。
第二件大事便是實施《隆中對》的戰略目標,聯吳抗曹。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親赴孫吳,當時的孔明並沒有多大的面子能讓孫權信服,要勸說孫權和劉備聯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諸葛亮只能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大戰孫吳群臣,最終孫劉成功結盟,為劉備三分天下立下大功。
第三件便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五次北伐是諸葛亮一生當中最瘋狂的大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且堅持7年之久。因為根據蜀國當時的疆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諸葛亮的北伐曹魏都是沒有絕對勝利的希望,兵書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記載:公元262年魏,蜀,吳的國土面積分別為291方,106萬,145萬。
蜀國當時人口只有100萬,曹魏的人口差不多有400多萬。那麼按十分之一的投兵人數來算,蜀國的兵源人數只有10萬人;曹魏的兵力是蜀國的4倍,也就是魏國人數有40萬。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要想戰勝曹魏那就是一件很困難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希望取得勝利的北伐。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正如《後出師表》中所言: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早就知道了北伐不可勝,但是他為什麼又要堅持長達7年而又沒有勝算的北伐呢?那麼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對不是為了匡扶漢室。先來看看他的五次北伐。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223年劉備死後,諸葛亮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讓蜀國逐步強大,並在225年平定內憂外患,解決好了南中叛亂,兵源人數大大增加。226年曹丕病亡,諸葛亮趁曹魏新帝還來不及作出反應時,於226年突然率100000人馬出祈山北伐,迅速了得到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
曹魏也迅速派出曹真,張郃拒敵。然而諸葛亮因為不聽劉備臨終遺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諸葛亮卻讓馬謖對抗張郃,導致街亭失守,最終諸葛亮不得不帶著三郡百姓撤回漢中,以補充蜀漢兵力。第一次北伐蜀漢損失慘重,嚴重影響了蜀漢的士氣,當初平定南中,人們心中對北伐充滿希望,此次交戰的失利,讓蜀漢部分人員開始反對北伐。
但是就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的年底,諸葛亮又迅速策劃第二次北伐。這次北伐沒有第一次北伐時順暢,雖然諸葛亮抓住曹魏的漏洞,認為蜀漢在失利的情況下不會再次出兵,而諸葛亮偏偏出兵了。228年年底,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卻在陳倉遇上了像魏延一樣的硬將郝昭,諸葛亮一連打了二十多天都沒有攻下這座城,只好無奈撤兵。
229年諸葛亮讓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他自己率大部前往建威,牽制郭淮大軍。經過二年的交手,曹魏也對諸葛亮很是感冒,於是曹魏大將曹真上書決定出擊,走子午谷。得到魏帝的同意。誰知子午谷道路不好走,曹真走了一個月還沒走出來,當時川中又遇大雨,魏帝只好下令曹真撤兵。第三次北伐孔明只是耍小聰明,真正和曹魏交手根本佔不了便宜。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出祈山,但是這次他卻遇到了真對手一一司馬懿。孔明自己也知道司馬懿是一員守城大將,不容易把他引出來。一開始司馬懿倒能沉住氣。對陣一段時間後司馬懿進攻滷城諸葛亮主力,張郃進攻滷城以北蜀漢大將王平,大家都知道張郃,王平都是擅長列陣的名將,所以張郃主動出擊卻沒有佔到一點點便宜。
而司馬懿就更慘了,他遇上了蜀漢大將魏延,高翔,吳班的攻擊,司馬懿戰死低級守城軍官3000人。司馬懿終於知道諸葛亮的厲害了。蜀軍得勢時本該繼續前進,卻得到蜀主劉禪軍糧不濟,迅速撤回的命令。諸葛亮撤兵回來後得知是劉備託孤大臣李嚴搗鬼。李嚴因運糧不濟,惡人先告狀在蜀主面前抵毀諸葛亮想自己撐權。
第四次北伐因為內部不和而失敗,第五次北伐只為意念而戰,孔明自己知道打不過司馬懿,司馬懿給他來了個消耗戰,最後孔明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縱觀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在第一次北伐尚有勝算的機率,趁其不備,但因用人不當慘遭失敗。後來幾次北伐也只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在《出師表》中就已表明: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是諸葛亮為報答劉備而願意獻出他的生命。
而至於成敗他諸葛亮也無法預料了。他的北伐只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同時也為自己創造千年佳話,"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在諸葛亮死前他為什麼還要除掉魏延呢?因為魏延有可能葬送蜀漢的前程,魏延和關羽一樣,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和同事不睦,這對於一個上將來說是致命的弱點。
因此諸葛亮為了蜀漢能不再北伐,讓蜀國好好的活下來,只有除掉魏延斷了蜀漢北伐的前途。因為北伐出不了頭,也匡扶不少漢室,更何況劉禪只是扶不上牆的阿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