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經說明問題

2021-01-08 惟楚說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以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一一《出師表》

對於《出師表》每一個人都知道,它是諸葛亮的傑作。他的一生也是按照《出師表》所說而做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未出隆中時就為劉備寫下《隆中對》,指出了劉備一統天下的步驟。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出生於光和四年(181年)琅琊郡陽都縣的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幼年父母雙亡,自幼跟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一生中做過三件瘋狂的大事。

第一件便是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娶了黃頭黑髮,貌醜但有才華,有家勢的黃月英。《襄陽記》:謂諸葛孔明曰:「問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襄陽記》中說明諸葛亮娶了貌醜,有才華的醜女黃月英為妻。諸葛亮在他一生中再也沒有納過妾,他和夫人黃月英感情很好,可謂琴瑟和鳴。

第二件大事便是實施《隆中對》的戰略目標,聯吳抗曹。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親赴孫吳,當時的孔明並沒有多大的面子能讓孫權信服,要勸說孫權和劉備聯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諸葛亮只能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大戰孫吳群臣,最終孫劉成功結盟,為劉備三分天下立下大功。

第三件便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五次北伐是諸葛亮一生當中最瘋狂的大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且堅持7年之久。因為根據蜀國當時的疆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諸葛亮的北伐曹魏都是沒有絕對勝利的希望,兵書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記載:公元262年魏,蜀,吳的國土面積分別為291方,106萬,145萬。

蜀國當時人口只有100萬,曹魏的人口差不多有400多萬。那麼按十分之一的投兵人數來算,蜀國的兵源人數只有10萬人;曹魏的兵力是蜀國的4倍,也就是魏國人數有40萬。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要想戰勝曹魏那就是一件很困難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希望取得勝利的北伐。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正如《後出師表》中所言: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早就知道了北伐不可勝,但是他為什麼又要堅持長達7年而又沒有勝算的北伐呢?那麼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對不是為了匡扶漢室。先來看看他的五次北伐。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223年劉備死後,諸葛亮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讓蜀國逐步強大,並在225年平定內憂外患,解決好了南中叛亂,兵源人數大大增加。226年曹丕病亡,諸葛亮趁曹魏新帝還來不及作出反應時,於226年突然率100000人馬出祈山北伐,迅速了得到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

曹魏也迅速派出曹真,張郃拒敵。然而諸葛亮因為不聽劉備臨終遺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諸葛亮卻讓馬謖對抗張郃,導致街亭失守,最終諸葛亮不得不帶著三郡百姓撤回漢中,以補充蜀漢兵力。第一次北伐蜀漢損失慘重,嚴重影響了蜀漢的士氣,當初平定南中,人們心中對北伐充滿希望,此次交戰的失利,讓蜀漢部分人員開始反對北伐。

但是就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的年底,諸葛亮又迅速策劃第二次北伐。這次北伐沒有第一次北伐時順暢,雖然諸葛亮抓住曹魏的漏洞,認為蜀漢在失利的情況下不會再次出兵,而諸葛亮偏偏出兵了。228年年底,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卻在陳倉遇上了像魏延一樣的硬將郝昭,諸葛亮一連打了二十多天都沒有攻下這座城,只好無奈撤兵。

229年諸葛亮讓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他自己率大部前往建威,牽制郭淮大軍。經過二年的交手,曹魏也對諸葛亮很是感冒,於是曹魏大將曹真上書決定出擊,走子午谷。得到魏帝的同意。誰知子午谷道路不好走,曹真走了一個月還沒走出來,當時川中又遇大雨,魏帝只好下令曹真撤兵。第三次北伐孔明只是耍小聰明,真正和曹魏交手根本佔不了便宜。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出祈山,但是這次他卻遇到了真對手一一司馬懿。孔明自己也知道司馬懿是一員守城大將,不容易把他引出來。一開始司馬懿倒能沉住氣。對陣一段時間後司馬懿進攻滷城諸葛亮主力,張郃進攻滷城以北蜀漢大將王平,大家都知道張郃,王平都是擅長列陣的名將,所以張郃主動出擊卻沒有佔到一點點便宜。

而司馬懿就更慘了,他遇上了蜀漢大將魏延,高翔,吳班的攻擊,司馬懿戰死低級守城軍官3000人。司馬懿終於知道諸葛亮的厲害了。蜀軍得勢時本該繼續前進,卻得到蜀主劉禪軍糧不濟,迅速撤回的命令。諸葛亮撤兵回來後得知是劉備託孤大臣李嚴搗鬼。李嚴因運糧不濟,惡人先告狀在蜀主面前抵毀諸葛亮想自己撐權。

第四次北伐因為內部不和而失敗,第五次北伐只為意念而戰,孔明自己知道打不過司馬懿,司馬懿給他來了個消耗戰,最後孔明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縱觀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在第一次北伐尚有勝算的機率,趁其不備,但因用人不當慘遭失敗。後來幾次北伐也只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在《出師表》中就已表明: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是諸葛亮為報答劉備而願意獻出他的生命。

而至於成敗他諸葛亮也無法預料了。他的北伐只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同時也為自己創造千年佳話,"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在諸葛亮死前他為什麼還要除掉魏延呢?因為魏延有可能葬送蜀漢的前程,魏延和關羽一樣,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和同事不睦,這對於一個上將來說是致命的弱點。

因此諸葛亮為了蜀漢能不再北伐,讓蜀國好好的活下來,只有除掉魏延斷了蜀漢北伐的前途。因為北伐出不了頭,也匡扶不少漢室,更何況劉禪只是扶不上牆的阿鬥。

相關焦點

  • 參加北伐之後,五虎上將趙云為何突然身亡?與這兩個人脫不了關係
    趙雲大約是在公元200年跟從劉備的,到公元223年劉備逝世,趙雲也跟從了劉備23年,而趙雲死於公元229年,也便是剛剛跟從諸葛亮北伐參與完北伐戰事的第二年,能夠說趙雲的死是十分忽然的!作為五虎上將,趙雲的身體素質過硬,又沒有史料記載趙雲有其他方面的病痛,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代虎將趙雲,忽然身亡?從北伐戰事前後來看,趙雲的死絕對與這兩個人脫不了聯繫。
  • 蜀漢只有一人可守街亭,可惜孔明不用,否則張郃要提前三年退休
    備死,孔明操練兵馬,平定內亂在劉備死後,蜀中的軍政大權都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也做到了對劉備的承諾,除了細心培養劉禪之外,他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平定內亂,包括南中平亂,還有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還有就是四處招兵買馬,準備實現當年隆中的願望匡扶漢室,解救萬民於水火。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帶兵南徵,終於徹底肅清了蜀國內部。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讓趙雲、魏延鎮守街亭,而是讓口嗨的馬謖去?
    首先來說,第一次北伐時間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這一年蜀國的人才數量已經陷入低谷,五虎上將先後或死於沙場或死於小人之手,現在只剩老將趙雲一人,在苦苦的支撐蜀國名將的人設。諸葛亮很明白一件事情,趙雲雖號稱常勝將軍,但是不得不說這時的趙雲已經老了,他的存在更多的是震懾而不是出擊。
  • 為什麼諸葛亮要培養比魏延差的姜維做接班人呢?
    攻佔西川時,劉備都沒有帶上張飛、關羽和趙雲,就帶上了黃忠和魏延等人,想給他們立功的機會,培養他們,魏延也不負劉備的期望,戰績卓著,被封為牙門將。魏延所顯示的軍事才能使劉備的觀點更加堅定,他給魏延更多的機會。漢中之戰,劉備率軍北伐,成功擊敗了曹操。而且在這場戰爭中,魏延也是屢戰屢敗,被封為鎮遠將軍。
  • 原因是什麼?
    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姜維擔任的是天水郡的中郎將。在蜀軍兵臨城下時,姜維正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郡太守馬遵等人巡查各地。但馬遵等人卻懷疑姜維的忠心,最終姜維被迫投降蜀漢。姜維入蜀後,諸葛亮可謂是如獲至寶,對他寄予了厚望——「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 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史載,巴西太守呂乂曾為北伐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給諸葛亮,幸虧他「慰喻檢制」,手下士卒才無人逃竄,這也說明,此前一直都有人逃走。兵源不足一直都是困擾蜀漢的一大難題,為了緩和軍中的消極情緒,諸葛亮想盡辦法,他規定,出徵時,士兵中每十人可有兩人輪流回國休息,勞逸結合,但是十萬人中,始終有八萬人堅持在前線。
  • 《三國演義》中的待解之謎,魏延曾履立奇功,為何突然叛逃蜀國呢
    此人原本深受劉備、諸葛亮重用,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卻突然反叛蜀國,投奔魏國,這位武將便是大家非常熟知的魏延。那問題就來了:魏延作為深受劉備器重的將領,況且他也屢立戰功,為何魏延會突然叛逃蜀國,這其中到底有怎樣不為人知的背景嗎?魏延,字文長,出生於今河南桐柏縣。據正史《三國志》記述,魏延曾追隨先主劉備入川伐蜀。劉備去世後,魏延也是盡心輔佐少主劉禪。
  • 曹操被稱漢賊卻終生未稱帝,劉備忠於漢室,為何在漢獻帝死前稱帝?
    曹操是不是漢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稱呼上的問題而已,關鍵問題是曹操心裡有沒有稱帝之心。一代梟雄曹操可不是仁慈的慈善家,他是有野心的一方諸侯,肯定有稱帝之心。 於是建安十七年(212),痛下決心逼死統一北方第一功臣、王佐之才、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次年封為魏王,加九錫、建魏國,設置百官。
  • 諸葛亮痛失街亭,虎將魏延為何不來營救?蜀漢奇才馬謖成炮灰
    而蜀漢沒北伐前,虎豹騎可能曾和魏延作戰過,被魏延「山地城防」結合「錯守諸圍」搞得很鬱悶,所以,這時候曹魏騎兵對陣趙雲,完全沒了在潼關打敗馬超的氣勢,被唬住了,這給曹真帶了錯誤的消息。如是,隴右兵團和關中兵團兩大主力兵團被趙雲死死的鎖在了褒斜道五丈原地區。
  • 如果曹操沒有得到挾天子,劉備得到了,劉備有可能實現漢室再興?
    如果曹操沒有得到「挾天子」的機會,而被劉備得到了,那麼劉備有可能實現漢室再興嗎?筆者可以武斷地告訴題主:就算劉備有了「挾天子」的機會,劉備也不可能實現漢室再興!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列舉三個理由。一,漢獻帝是個燙手山芋,不是誰都敢拿到手上的。
  • 《三國演義》臧霸,文聘,魏延,關平武藝如何排名?
    因為在襄陽城,魏延看似和文聘一樣在「主場」,由於劉備不進襄陽,支持劉備的襄陽人士又大多跟著走了,所以魏延是孤立的;其次,魏延手下的士兵人數比文聘少,就這樣還能打平,說明魏延實力在文聘之上;再看文聘的整體表現基本上是在打醬油,沒有什麼突出的戰績,就連包圍沒有名氣的張著,在趙雲到來之前也沒搞定。所以,綜合來看,文聘最多擁有一流到弱一流的實力;臧霸:原呂布的八健將之一,濮陽之戰。
  • 假設魏延聽從諸葛亮臨死之前的安排,那他的下場又會如何呢?
    後來諸葛亮臨死,雖說留下了「由他(魏延)去吧」的語句,但事實上諸葛亮對魏延已經起了很大殺心了,因為他臨死前召見的人是楊儀,而楊儀和魏延的關係那就屬於「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態勢,
  • 諸葛亮為何執意讓馬謖守街亭,不相信魏延,怎麼不派姜維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全權代理蜀漢大小事宜,夷陵之戰後蜀漢休養生息了三年,諸葛亮決定發動北伐,首次北伐中諸葛亮就因為馬謖丟失街亭功虧一簣,雖然蜀漢隨後發動多次北伐但也是無力回天,為何諸葛亮當時執意要派遣馬謖去鎮守?不用魏延、姜維、馬岱這些名將?
  • 姜維死前一句話不小心說出真相
    既然孔明如此熟悉兵法,為何在劉備死後他會屢戰屢敗呢?當時是不是蜀國的國力太弱了,難以跟曹魏對抗。那麼真相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們先來看看劉備死後諸葛亮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公元223年,劉備託孤白帝城,把復興漢室的大任交給諸葛亮。諸葛亮接到這樣的重任之後一點不敢半點疏忽,日日苦思良策希望能一統江山。在公元228年,諸葛亮整頓了蜀國的國力,當國力強盛起來之後。他決定帶兵北伐。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可行嗎?諸葛亮為何不同意?怎樣才能提高成功機率
    長安城經歷漢朝末年的動亂早已經不復往日的繁榮,所以魏國朝廷派往這裡的守將夏侯楙是一個中人之質,魏延所率領的精銳在奇襲之下,大概率能夠擊潰甚至是殲滅長安地區的守軍。不過,對魏延來說,採取子午谷奇謀,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鞏固已佔領區。
  • 蜀國草根猛將 他制止魏延造反 三萬人打的曹爽十幾萬人狼狽不堪
    人多反而成了負擔,吃飯是個問題。魏軍關中地區為提供大軍的糧草,運輸成了大苦差,牛馬驢騾死傷無數,氐、羌等民夫沿途哭泣,軍隊百姓怨聲載道。曹爽等人非常狼狽,一籌莫展還死要面子不撤軍。魏明帝太和二年出祁山北伐中原。曹魏國大震動,天水等三郡投降漢軍。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的初期階段大獲成功。形勢一片大好。魏軍迅速做出反映,先鋒部隊直取軍事要衝街亭,這是雙方必爭之地。
  • 孔明與冢虎皆為護國石柱,誰技高一籌?
    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既然李嚴對孔明出兵北伐有異議,那就得承受後果——貶謫,到死都沒重新得到重用。有了前人作例,哪還有人敢不從,全國上下無一從「朕」到「草民」,無一不是跟著孔明的槍頭,指哪兒就打哪兒。反觀冢虎,先是要侍奉多疑的曹丞相 後來是嫉賢妒能的魏文帝,最後又是魏明帝。祖孫三代,哪有一個省油的燈?一朝天子的重用,伴隨著一朝天子的忌憚。再加上曹氏宗親人數眾多,更要小心翼翼的行事。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用趙雲姜維守街亭,為什麼用紙上談兵的馬謖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當時有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形勢一片大好,但因街亭失守,諸葛亮前無所據只好撤軍放棄北伐。以至於一般都認為,任用是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命令,堅守街亭,那麼肯定不會大敗的。
  • 知道魏延日後靠不住,劉備稱帝後,重新選了兩個厲害的大將
    接下來看看劉備的要求,劉備要求諸葛亮幹什麼呢?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劉備這一招,可以說是非常的絕啊!於私,他是有幾分擔心諸葛亮掌權的,於公呢?劉備又提出,馬謖此人只會用嘴巴來講,但真正做起事情來,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你諸葛亮,一定要仔細斟酌,不可讓馬謖鑽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