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謀可行嗎?諸葛亮為何不同意?怎樣才能提高成功機率

2020-12-03 和我一起讀歷史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當時來看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軍事冒險,他認為率領五千精兵和五千後勤兵抄小路奇襲長安可以奪取關中,為滅掉曹魏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長安距離漢中地區直線距離400多裡,沿路行進至少上千裡,每天急行軍100裡都得需要10天的時間。

假如魏延所率領的蜀國軍隊五千精兵攜帶5天的口糧,五千後勤兵就要攜帶15天的口糧,而且很難取食於敵,因為子午谷奇謀的核心就是繞過魏國軍隊防守的核心地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突然出現在長安城下。

然後,五千精兵作為攻擊的主力,五千後勤兵負責防守鞏固所佔領的區域。

長安城經歷漢朝末年的動亂早已經不復往日的繁榮,所以魏國朝廷派往這裡的守將夏侯楙是一個中人之質,魏延所率領的精銳在奇襲之下,大概率能夠擊潰甚至是殲滅長安地區的守軍。

不過,對魏延來說,採取子午谷奇謀,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鞏固已佔領區。

關中地區是魏國和蜀漢對抗的前沿,這裡重兵雲集,一旦長安被魏延所率領的軍隊佔領,那麼四周的曹魏守軍將會快速向這裡集結,讓魏延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即使諸葛亮兵出斜谷,能夠吸引到關中地區曹魏軍隊主力的注意力,但是從山西、西涼、河南等地,曹魏軍隊依然能夠源源不斷的開赴這裡。

而魏巖手下只有1萬人馬,其中戰兵只有5000,一旦陷入包圍,又遠離大後方,勢必兇多吉少,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因為,佔領長安之後,憑藉魏延手下的部隊不僅很難擴大勝利果實,連保住勝利果實都非常困難。

所以,個人認為子午谷奇謀是一個不成熟的戰略,僅僅依靠魏延所率領的5000精兵無異於羊入虎口。

當然,諸葛亮斷然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和他行事謹慎有關。

蜀國國力弱小,總人口還不到100萬,哪怕動員達到總人口的10%,也不過只有10萬軍隊,可以調往前線的蜀國軍隊最多也就5萬人。

魏延帶走了5000精兵和5000後勤兵,相當於蜀國可動員兵力的20%。

一旦這支軍隊被殲滅,對蜀漢政權的打擊是非常大的,甚至會影響到諸葛亮接下來的北伐。

所以,諸葛亮沒有足夠的資本冒險將這個不成熟的計劃付諸實行。

為什麼說子午谷奇謀是一個不成熟的計策。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是一無是處,其實如果諸葛亮喜歡冒險,可以將它作為整個北伐大戰略中的核心予以完善。

1萬人馬佔領長安城過於兇險,不過以當時三國的形勢來看,措施得力很有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對蜀國來說,有兩個優勢可以利用。

第1個優勢,民心。

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但是民心依舊向漢,所以諸葛亮第1次北伐的時候所到之處老百姓紛紛投奔。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蜀漢已經代表了天下正統,這就是我國歷史上很讓人感動的人心思漢現象。

所以,如果子午谷奇謀能夠利用好當地的民心,佔領長安之後,迅速動員長安百姓,將會讓魏延在這裡大大延長堅守的時間。

第2個優勢,西涼。

蜀漢政權五虎上將之一的馬超在西涼地區有很大的威望,雖然魏延在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馬超已經不在了,但他的孩子在蜀國官居高位,並且最初劉備的想法就是依靠馬超家族在西涼地區的影響力攻入關中之後派馬超或者馬超的孩子去西涼地區策反當地的武裝力量。

所以,子午谷奇謀的同時應該秘密拍馬超的孩子馬承前往西涼。

一旦長安被魏延佔領,並且成功吸引周邊的魏軍之後,馬承就會有機會率領西涼軍反正攻入關中地區,配合魏延裡應外合殲滅魏軍。

於是,和諸葛亮作戰的魏軍主力便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大概率會被全殲。

如此一來,關中以及關中周邊魏國的軍事力量將會被一舉掃平。

此時,諸葛亮麾下的軍隊怎麼著也得有個七八萬人了,並且擁有大批的西涼精銳騎兵助陣,有條件和魏軍來一場大規模的主力決戰。

如果諸葛亮東出潼關,取得一次對魏軍主力的勝利,這樣會鞏固關中、西涼甚至是山西地區的統治,蜀漢政權控制區域與公元前300前秦國相當,已經擁有了不弱於曹魏的國家力量。

到那時,以諸葛亮治理才能,大概率會取得對曹魏的競爭優勢,通過綜合國力的碾壓統一天下。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讓趙雲、魏延鎮守街亭,而是讓口嗨的馬謖去?
    所以趙雲隨軍北伐基本上作為吉祥物的純在,不到萬不得已,諸葛亮不可能派遣趙雲出戰。那麼魏延的年齡雖不是巔峰之際,可卻是有勇有謀歷經百場戰陣磨鍊的猛將,為什麼同樣不能被派遣鎮守街亭呢?歷史上魏延擔任過軍師將軍其實關鍵就在於魏延的謀,北伐之際魏延曾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恰是因為這條計謀及戰略規劃,讓諸葛亮對魏延徹底的不放心了。
  • 諸葛亮痛失街亭,虎將魏延為何不來營救?蜀漢奇才馬謖成炮灰
    諸葛亮主力步兵大軍,連連攻克曹魏隴右地區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同時,蜀漢的騎兵裡,主力在趙雲那裡,還有一小部分幾千人在魏延手裡,魏延的騎兵雖然不能直接曹魏的騎兵交戰,但對付曹魏的步兵那是綽綽有餘,甚至一度差點俘虜了隴右兵團的主帥郭淮和姜維的上司馬遵。但是諸葛亮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隴右五個郡裡,廣魏郡和隴西郡始終不肯投降。
  • 小說中諸葛亮看出了魏延的反骨,反骨到底是什麼,魏延真有反骨嗎
    劉備不明就裡,而諸葛亮卻振振有詞地回答道: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以絕禍根。後來魏延雖然成為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絕對主力,但由於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反了,而馬岱則受諸葛亮遺命在陣前斬殺了魏延。所以,隨著《三國演義》的長盛不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與魏延可憐的反骨一起,成為人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印象。
  • 守街亭很重要,為什麼諸葛亮不用趙雲,而是用沒有經驗的馬謖?
    諸葛亮守街亭,不用趙雲,魏延,姜維,而用沒帶兵經驗的馬謖,其實是當時諸葛亮覺得派以上三人都不合適,派馬謖有諸葛亮自己的想法。姜維是剛剛投降的將領,街亭的重要性,讓諸葛亮不得不對姜維有所防範,畢竟姜維剛剛投降,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不考察一段時間就把這樣的重任交給他,外一姜維是假投降,諸葛亮不就被坑慘了。姜維不能作為守街亭的人選。
  • 諸葛亮為何執意讓馬謖守街亭,不相信魏延,怎麼不派姜維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全權代理蜀漢大小事宜,夷陵之戰後蜀漢休養生息了三年,諸葛亮決定發動北伐,首次北伐中諸葛亮就因為馬謖丟失街亭功虧一簣,雖然蜀漢隨後發動多次北伐但也是無力回天,為何諸葛亮當時執意要派遣馬謖去鎮守?不用魏延、姜維、馬岱這些名將?
  • 《三國演義》中的待解之謎,魏延曾履立奇功,為何突然叛逃蜀國呢
    此人原本深受劉備、諸葛亮重用,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卻突然反叛蜀國,投奔魏國,這位武將便是大家非常熟知的魏延。那問題就來了:魏延作為深受劉備器重的將領,況且他也屢立戰功,為何魏延會突然叛逃蜀國,這其中到底有怎樣不為人知的背景嗎?魏延,字文長,出生於今河南桐柏縣。據正史《三國志》記述,魏延曾追隨先主劉備入川伐蜀。劉備去世後,魏延也是盡心輔佐少主劉禪。
  • 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經說明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親赴孫吳,當時的孔明並沒有多大的面子能讓孫權信服,要勸說孫權和劉備聯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諸葛亮只能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大戰孫吳群臣,最終孫劉成功結盟,為劉備三分天下立下大功。第三件便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五次北伐是諸葛亮一生當中最瘋狂的大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且堅持7年之久。
  • 為什麼諸葛亮要培養比魏延差的姜維做接班人呢?
    在長沙戰役中,魏延救下了黃忠,並獻出了城池,使關羽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攻佔這座大城市。關羽把魏延引到長沙之後,諸葛亮覺得魏延賣主求榮想把他殺了,但劉備聰明絕頂,認為魏延是人才,就把他留了下來。起先魏延是個官職不高的人,但劉備卻對他很重視,給他很多展示的機會。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彼時的姜維不過是一個年輕的無名小將,但也正是這個無名小將最終成卻了諸葛亮所指定的接班人,亦是影響蜀國命運的重要一員。那麼姜維為何能夠取得了這位三國智囊的諸葛亮的認可和信任的呢?被迫投降,一番作為姜維,出自天水的四大姓之一,父親姜冏因在羌亂中為了保護郡守而戰死,所以姜維更是烈士之後。父輩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文武雙全,使得他在涼州小有名氣。
  • 連黃忠都有爵位,諸葛亮趙雲魏延卻未能封侯,劉備為何厚此薄彼?
    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對群臣大加賞賜,比如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總攬朝政,馬超為驃騎將軍,爵位是鄉侯;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不過有點令人不解的是,張飛和馬超都有爵位在身,連黃忠都有關內侯的爵位(黃忠的爵位是進位漢中王時封的),可是你看看兩位重要的大將趙雲和魏延,以及丞相諸葛亮卻都是白身未能封侯
  • 蜀漢只有一人可守街亭,可惜諸葛亮不用,否則張郃要提前三年退休
    三國時期,蜀漢北伐,成功機率最大的一次就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了。這一次北伐時,曹魏的重心全在東吳,根本就對蜀漢沒啥防備,以至於諸葛亮出兵時,很快就取得了大的戰果,曹魏震動。不過接下來的發展就非常的戲劇化了,原本有可能翻盤的蜀漢,在街亭之戰中卻遭到大敗,逼得諸葛亮不得不撤退,放棄了前期戰果,令人遺憾。
  • 假設魏延聽從諸葛亮臨死之前的安排,那他的下場又會如何呢?
    劉備即位後更是直接拜魏延為鎮北將軍。不過很快劉備經受不住夷陵之敗的刺激於白帝城掛了,臨危受命的顧命大臣諸葛亮大權獨攬之後,對魏延就開始不待見了。不過雖然諸葛亮不待見魏延,但也拿魏延沒多大辦法。畢竟人家是先帝舊臣,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更何況是擁有大功的將領,如果收拾他的話,那自己不就是跟司馬懿這樣的權臣,謀逆分子一樣了?因此諸葛亮對魏延就使用了冷處理。既不殺你,也不待見你。這個時候的魏延可以說十分憋屈了,但沒辦法,他幹不過諸葛亮,所以也只能忍氣吞聲了。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諸葛亮是真的害怕郭嘉因而不敢出山嗎?
    曹操在逃亡路上說過這樣一句話:若奉孝(郭嘉的字)在,不使孤至此。意思是說,要是郭嘉還活著,我曹操也不至於淪落到這麼狼狽。 根據這段歷史,於是民間便傳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那麼這是真的嗎?諸葛亮是真的害怕郭嘉因而不敢出山嗎?
  • 知道魏延日後靠不住,劉備稱帝後,重新選了兩個厲害的大將
    拉攏趙雲,魏延、黃忠、嚴顏。拜請諸葛亮、法正、龐統為軍師,從而建立蜀國。劉備之所以能夠成功建立蜀國,就是因為他善於團結各方勢力,識別人才、知人善用。劉備在用人方面,一直採取,「先收其心,再用其人」的獨特方式。劉備這一招,簡直是非常的高明。例如,當年劉備以感情結識關羽、張飛二人,讓他們一直免費為劉備打工、周旋。
  • 諸葛亮為何偏讓馬謖守街亭?趙雲姜維可擔此任,他為何不用
    為何在這麼重要事情上選擇了參軍馬謖?這當中或許有一些難言之隱,或者是故意為之?「街亭之戰」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作為諸葛亮最為器重,本打算出其不意地攻打魏國的一支隊伍。無奈被馬謖的過度自信給強行毀滅了,以至於後來,諸葛亮好不容易準備的第一次北伐,就這樣悄悄地落下帷幕,以失敗而告終。首先分析,諸葛亮為何讓馬謖去守街亭。
  • 拼命工作的諸葛亮,最後一年在忙什麼?
    因此,李嚴一直心存幻想,願有朝一日能得到諸葛亮原諒,讓他再次起用自己。直到他得知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後,才知道再也無機會東山再起,同年,憂憤而死。為了朝中政局穩定,諸葛亮不惜展現自己獨斷專權的一面,採用鋼鐵手腕,消除不穩定因素,更不必說因罪被殺的馬謖、張休和李盛等。2處理完朝中政事,才能放手一搏。
  • 小浣熊童年記憶之赤壁人物卡——蔡瑁,張允,文聘,魏延,淳于導
    文聘不負曹操所望,守御荊城之際,多次引兵阻遏關羽之師,攻其輜重,燒其戰船,立下莫大之功,成為曹操倚為屏障的大將之一,威名遠播。後又多從徵討,累封后將軍,新野侯。
  • 史上有反骨的人除了魏延還有仨
    反骨第一人:魏延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了解,魏延與黃忠一道歸降劉備,卻受到不同的待遇,書上寫「玄德待黃忠甚厚」。等到關羽帶魏延進來時,諸葛亮卻要斬了他,列出的一眾理由中就有「反骨」一項。也正是因為這,魏延幾乎在後世成了反骨的代名詞,提起魏延,人們就想到「反骨」、「造反」。可謂是「反骨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