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兩漢四百年的大一統王朝,到了東漢末年遇到黃巾起義,為了鎮壓起義軍,中央政府被迫允許地方招兵買馬以對抗農民起義,由此最終導致諸侯傭兵自立,群雄逐鹿,最終來到了三國時代。
羅貫中的,讓我們把這段歷史熟記於心,在那個名將輩出謀士雲集的年代,譜寫了一段段真實而可歌可泣的歷史,名將就不用說了,只說謀士,像曹操這邊有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劉備集團也有臥龍、鳳雛、法正三人;孫吳這邊也有周瑜、魯肅和陸遜等。
圖|郭嘉
建安22年,公元207年,劉備前往隆中請得諸葛亮出山,同一年,曹操率隊遠徵烏桓大勝而歸,但郭嘉在途中水土不服而病逝,曹操因此損失了最重要的一個謀士。次年,即公元208年,曹操破劉表,直逼孫吳政權,劉備也帶著被曹操打敗的殘兵敗將和孫吳合兵一處,共同抗曹,終於通過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曹操在逃亡路上說過這樣一句話:若奉孝(郭嘉的字)在,不使孤至此。意思是說,要是郭嘉還活著,我曹操也不至於淪落到這麼狼狽。
根據這段歷史,於是民間便傳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那麼這是真的嗎?諸葛亮是真的害怕郭嘉因而不敢出山嗎?
圖|諸葛亮
先說說巧合的部分,從時間上來看,郭嘉正好是公元207年去世,諸葛亮出山也剛好是同一年。郭嘉在世時,曹操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敗袁紹,非常順利;可是郭嘉去世後,孫劉聯軍就在赤壁之戰擊敗了曹操。給人的感覺就是因為曹操損失了郭嘉因此而吃了敗仗,這其實是高估了郭嘉,貶低了曹操及曹操麾下的謀士集團。
誠然,敗袁紹,郭嘉闡述曹操袁紹十勝十敗論,從而讓曹操堅定信心,最終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擒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劉備依附曹操時,郭嘉識得劉備英雄氣,不可殺劉備但也不可不防,最好把劉備軟禁起來,可是曹操為了拉攏劉備,沒有聽取郭嘉的建議,還和劉備上演了一場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好戲,最後驚得劉備尋得一藉口從而脫離了曹操,並重新開始舉兵對抗曹操,曹操由此後悔沒有聽郭嘉的話。
從上述分析來看,郭嘉的謀略使得曹操在軍事上取得了不少的勝利,但是,郭嘉的建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萬萬不可把功勞都歸結於郭嘉。
只能說,曹操能這麼快統一北方,郭嘉的功勞是不小的。
諸葛亮其實是全能型人才,偏向於國家治理,是個政治家,在軍事上,諸葛亮善於排兵布陣,而弱於臨場應變,而出兵穩重,不善奇謀,諸葛亮北伐曹魏時,魏延提出了子午線奇謀,也是被諸葛亮一票否決了,由此可見,郭嘉和諸葛亮不是同一類人,一個是偏科的軍事奇才,一個是全能的善於排兵布陣的穩重人才,兩個人在一起沒有對比性。
諸葛亮在出山前,在隆中耕耘時就常常自比是管仲和樂毅,志向不小,雖隱居隆中,卻在觀天下事,尋找明主,這樣一個有著遠大志向的人,也是不可能不出山的,而且有此胸懷的人,絕對不可能因為某一個人還活在世上,而嚇得不敢出山,躲在家裡當縮頭烏龜。
再說一下赤壁之戰,拋開三國演義,尊重真實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孫吳聯軍擊敗曹操,真正的指揮者是東吳的周瑜,周瑜操練水軍熟練,而曹操失敗的原因是北方人來到南方,一來不適應氣候,很多士兵生病了,得了傳染病;二是因為北方人不適應水戰,呆在船上一顛簸就吐,這兩者造成軍隊戰鬥力急劇下滑,因此,曹操才不得不用鐵索把戰船連起來,穩固大船,增加戰鬥力,但沒有想到東吳用起了火攻。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北方人來到南方不適應,水地不服,再加上長江天險,曹操沒有能力贏得這場戰爭,即使郭嘉還在,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畢竟周瑜、孫權不是袁紹之流能夠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