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曹操麾下最傑出的謀士之一。他為袁紹效力,卻發現袁紹雖然禮賢下士,卻不能人盡其用;善於謀劃,卻優柔寡斷,這樣的人將來必成就不了大事。於是棄袁紹而去,轉投了曹操,並為他出謀劃策,先後殺呂布,滅袁紹,計鬥袁譚袁尚,最終輔佐曹操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北的地區,為後來曹魏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天妒英才,郭嘉由於操勞過度,罹患疾病而去世。在缺少了郭嘉的輔助後,曹操後來的軍事行動確實再也沒有了十分出彩的記錄。也由此可見郭嘉在曹操的陣營中有多麼重要。
因此後世在提到郭嘉時,都將他稱之為「鬼才」,甚至將他尊為三國第一謀士。當然了,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還是有點誇張的。但郭嘉被這麼推崇,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除了神機妙算,智計百出之外,還有一個方面的能力也是別人無法企及的。
其實,他最擅長的不是計謀,看穿人性,看透人心!
我們可以列舉三個郭嘉的生平事跡,看看他在為曹操出謀劃策時到底做了什麼。
1、當郭嘉初投曹操時,需要面對的敵人,就是北方強大的袁紹,當時的曹操無論從領土範圍還是兵力,幾乎是全方位的被袁紹碾壓,對上袁紹,連曹操自己都心裡發怵。在這種情況下,郭嘉並沒有忙著獻計謀,而且提出了「十勝十敗」論,從各方面論述曹操的優勢,並得出袁紹必敗的結論,鼓舞曹操陣營的士氣。因為郭嘉知道,這個時候,首先要解決的不是戰爭策略,不是資源優劣,士氣問題,如果士氣低落,那麼無論有多麼優秀的計謀,多麼優勢的實力,都是必敗無疑。果然,通過他的「十勝十敗」論,曹操果然士氣提升,並在其他文臣武將的努力下,最終打敗了袁紹。
2、在攻打呂布的時候,曹操先破了彭城,再將呂布圍困在了下邳,但是呂布防守嚴密,曹操久攻不下,於是準備退兵,而且再從長計議。但郭嘉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呂布現在雖然防守得當,讓曹軍無法攻下城池,但至少呂布一敗再敗,這次又長期被圍攻,士氣必定低落,而呂布的謀士陳宮雖然頗有謀略,但是應變能力較為遲緩,所以他建議應該繼續攻城,而曹操也採納了他的建議,最後果然在陳宮制定應對計謀之前攻克了下邳,擒殺了呂布。這一戰,郭嘉通過對形勢對人心的影響,以及對敵方謀士的性格分析,又一次成功的幫助了曹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3、在袁紹去世後,他的勢力被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繼承並分裂為兩個新的勢力。為了徹底消除後患,最初曹操和他的將領們是想繼續通過武力去消滅這二袁的。但這個時候郭嘉給出了他的建議:如果曹操進攻二袁,那麼在外部勢力的壓迫下,二袁會摒棄矛盾,共同對抗曹操,這樣得不償失。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放任二袁發展,那麼他們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內部矛盾就會變成主要矛盾,最終會變成自相殘殺,到那時,曹操再去收拾他們就簡單多了。果然,最後結果也如郭嘉所料,二袁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曹操趁機各個擊破,輕鬆獲勝,二袁一死一逃,再無翻盤的機會。
其實單就計謀來說,當時許多謀士的謀劃能力並不在郭嘉之下,甚至還要勝出一些。但郭嘉對於計謀的謀劃,是基於人心和人性的。而正是他對於人性和人心的準確把握,才使得他能找準對方的弱點,並給予致命一擊。這與其他人的計謀相比,我認為層次還是要高一些的。
所以,郭嘉被人三國第一謀士,確實是有點言過其實。但他對人心和人性的透徹理解,這種能力在那個時代,是無人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