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農民」谷山張:讓1000多塊石頭「開口說話」

2020-12-04 華聲在線

「谷山張」張學軍。

張學軍硯臺作品。

文丨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婷婷

【人物名片】

「谷山張」張學軍,省級雕塑工藝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硯文化委員會常務理事,湖南當代工藝美術委員會副主任,谷山石的復興者與新谷山硯研製的代表人物。曾獲「中國原創·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湖南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金獎、「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金獎等。

【引言】

清晨六點半的太陽照常來到秀峰山。不偏不倚,再次塗亮院子的每一個角落。

「早上好呀!」張學軍躡腳走進花草間,紫薇、木芙蓉、珊瑚豆、三角梅、佛甲草、金魚吊蘭……應聲醒來。他蹲身查看,誰精神奕奕,誰還在栽瞌睡,誰不小心耷拉了腦袋。

除草,施肥,澆水。確保它們元氣滿滿,自己也吸飽了早晨最潔淨的氧氣。然後進屋刷牙洗臉,把自己收拾乾淨,開啟全新的一天。

早上起來要看見最美好的事物。他這樣想,就這樣做。

一早與花草們對話,人開始跟天地同頻共振

回想最近讓自己感覺到「幸福」的一件小事,他想到一個細節:早晨坐在院子裡發呆,兩歲的女兒起來了,沒看到他,直接跑向奶奶:「我的爸爸媽媽哪去了!」他趕緊應聲:「在這裡!」

「她直接撲到我懷裡,快樂得像個小鳥。」

除了一心一意做硯臺,他能想到幸福的小事,就是這些。抱著女兒在花草間查看,告訴她,在他們的小時候,夏枯草叫「矮子打傘」;蘭花喜幹,不需要多澆水;有的植物不需要泥,鋪點沙就瘋長;花朵越多的植物越需要施肥,因為開花「耗元氣」;如果你希望某株植物仙風道骨一點,就不施肥只澆水,它定會長得「瘦骨嶙峋」……

護理花草,並非專業。這都是他的純個人經驗。比如那棵紫薇,喜陰,正好旁邊擅自長出來幾片木芙蓉的葉子,給它擋擋陰,無需當雜草除掉它。「這就是自然的造化。」

識認花草的過程中,讓女兒知道,護理園子和護理自己的身心一樣,根據自己的條件和喜好進行適當調節,讓它們有土壤和空間真實、強勁地活著。接下來,自會有蓬勃之勢,交給自然天地就好。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種多了,就跟它們心意相通。」對話久了,人也開始跟天地節奏同頻共振。

像對待院裡的花草那樣對待每一塊來到手中的石頭

院子坐落在秀峰山腳下。兩年前,他從村民手中租下來。屋前五六十平小院子,種滿花草;屋後一片小山,種滿蔬菜瓜果。兩層小樓,一樓是茶室、工作室,客廳有兩排自己搭的「展架」,擺上多年來雕刻的硯臺作品。二樓一家五口日常起居、吃住。

工作的時候,變成「硯臺先生」,變成一個「石頭痴」。常常捧一塊石頭,坐上好幾個小時。他仔細打量它,像在看戀人的眼睛;他用手反覆觸摸剛剛磨過的石皮,像撫摸新生嬰兒的肌膚。

一條魚?一扇窗?一個戴頭巾的女人?一道被翠色蔓延籠聚的山脈?閉上眼睛,各色形象小雪球一樣滾出來。挨個兒掠過後,他依然搖搖頭:還差點什麼。

即使枯坐一整天,一個星期,甚至大半個月,在形象最終確定的前一秒,他都不知道眼前這塊石頭將要被自己這雙手搗鼓成什麼樣子。

「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的肌理,你要認真看它,找到它特點,它才會對你裸露靈魂。」他舉起一塊石頭,「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兩塊一模一樣的石頭,多有趣,是不是?」

石頭生命漫長,有時間和古人留下來的信息。雕一塊石頭,就是與久遠時間的一次合作。他珍視每一次合作,遲遲捨不得下手。有時一塊石頭可以看上半個月。對於創作,他有自己的認識:三分雕刻,七分天造。在天然的東西上面進行設計,把多餘的部分去掉,讓它的優勢更明顯,魅力體現得更充分。

「我們做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取自於天然,再在天然中融入我們的一些想法。每一塊石頭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一件作品也一定是獨一無二的。」

與石頭打交道的日子純粹簡單。他像對待他的院子一樣,對待每一塊來到手中的石頭。

下刀之前,石頭永遠是未知數,它可能千變萬化

高中時代,害羞靦腆,跟女孩說話都會臉紅。做石頭成為了他表達自我的方式。「與人交流是件挺費勁的事,但和石頭對話,一刻都沒有厭煩過。」從接觸石頭的那一刻起,一直都保持極高的興致,「連晚上做夢都在做這件事情」。

每做一次石頭,都是重新去了解一塊石頭。他與每一塊石頭對話,想讓石頭本身就有的故事呈現在硯臺上。「要做進去,裡面的一些特點才會出來。石頭是千變萬化的,石頭對於我永遠是未知數。」

像敏銳的獵人尋找獵物,他開始四處搜羅石頭。出門散步,和家人旅行,河邊灘頭,一旦瞥見有意思的石頭就不走了,撿了一塊,又想發現下一塊,一步步朝著石頭們走,「發瘋」似的。

「我老婆常說,我這輩子就跟石頭幹上了。」張學軍笑,「有次在河邊發現一些石頭,就是做硯臺的好料嘛!招呼家人先去玩,我抄起鑿子錘頭,脫了鞋子就往河裡走,在水裡泡了三四個鐘頭,扛了一大袋石頭上來。」

回到岸上才意識到,雙腿抬不起來,腰已經完全不能彎了,只能勉強將自己的身體塞進車裡,將一麻袋石頭拖回了家。

那次經歷,讓他患上了嚴重的風溼性腰間盤突出,綁了很長時間繃帶。「喜歡一樣東西,就是要把它做到底。」張學軍說,一塊石頭只有拿到手藝人手裡才能煥發新的生命,看見那麼好的石頭,就是不願放棄,就是捨不得讓它們留在那裡。

但是,要做出自己的東西,不能總是依靠這樣的隨機「載體」。他得找到「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石頭。

發現谷山硯,成為「谷山張」

時間來到2014年。翻老硯譜、查閱大量資料後,他發現,長沙有四大硯:谷山硯、菊花石硯、圭峰石硯、龍牙石硯,記錄最為詳細的就是已有千年歷史的谷山硯。

尋訪至谷山。幾經輾轉,村民將張學軍帶到了那座「千年採石場」。才進入山口,一股涼風襲來,眼前的場景把他「嚇」了一跳:經過千年的生長,繁茂的植被已將整個採石場全部「包裹」起來;古人留在採石場山壁上的鑿痕,規規整整氣勢磅礴地從山頂一直「傾瀉」到山腳。

「這就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啊!我一下就被震撼了!」像一條終於找到水源的魚,張學軍朝著眼前的水坑一躍而入。「手機都沒來得及掏出來,報廢了。我太激動了!我終於找到了谷山硯的遺址。」

他給自己取名叫「谷山張」。「以後谷山石就是我的生命了,我決定這輩子就做谷山硯。」也開始陸續拿了些獎項。故宮博物院專家張淑芬對他說:這個行業做傳統的東西太多了,沒有太多新意。當我看到你的東西,有一股新的力量凸顯出來,我很高興。

有人開始仿製他的作品。「以前很苦惱,但現在我想通了。我永遠做新的東西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人家再仿也仿不出精髓,他只能仿個表象。所以我不怕。」

也有人對他說,哎,你石頭做得那麼好,要不你來畫畫吧,你本來就是學美術的。張學軍也嘗試過。「但當我拿到一張紙時,我腦袋是空白的;如果你給我一塊石頭,我可以有無限的想法,腦袋會一下子豐富起來。」

與石頭打交道這麼多年,現在已經不知道怎麼跟紙交流。「但跟石頭交流很順暢,沒有任何阻礙。這是我和石頭的緣分。」

只有在雕石頭的時候,才能很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正是我想要的。」

創作和生活一樣,「自有它的安排」

2018年夏天,張學軍的谷山硯作為非遺項目受邀進駐新華聯銅官窯古鎮。600平方米的空間,小展廳、接待室、工作坊一應俱全。做了13年硯臺,雕了1000多塊石頭,他有了一個真正的「工作室」。

這裡有很多他沒捨得出手的寶貝。在曾經昏暗逼仄的「小作坊」裡待了多年,終於來到這個寬敞潔淨的小展廳,被射燈柔和的光線照得細膩晶瑩,像「嬰兒的肌膚」。

「以前吃了點苦,眼下總算好些了。以前石頭們在小租屋裡『養在深閨人不識』,現在它們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間,我也有了自己獨立自在的『作坊』,可以更安心地創作。」

有時看著古鎮裡的人來人往,會覺得,創作和生活一樣,「一切自有它的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時和朋友聊天,聊著聊著就往手邊的硯臺裡倒了幾滴水,拿起一支墨條,慢慢研磨起來。黑濃的墨汁在硯臺與墨條之間節奏地轉動。「現代人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浮躁。研墨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最好的思考過程。寫字、畫畫都是創造,創造前你要靜下心,整理你的思路,創造時就更會專心。在研磨的時間裡,感覺墨條和硯池之間的摩擦感,你的思維其實已經慢慢融入了你的創造。」

從家開車到銅官窯四十分鐘。剛開始,為免於奔波,他和妻子常常住在銅官窯。「雖有母親在家帶女兒,但總會想她。」

現在,他每天都會從銅官窯回家,「想多陪陪她。她真正完完全全在你身邊其實就只有十來年。你不陪伴,就永遠補不回來的,會是她童年裡永遠的缺失。陪伴她,她也快樂,我也快樂。現在,她認識院子裡的每一朵花和每一隻蟲子。」

【記者手記】

跟花草石頭學習

「守心一處」

文丨李婷婷

4年前第一次見到張學軍,是在他剛來長沙時的小租屋裡。兩室一廳、80平方米的空間,和妻子、兒子生活起居,房間就是「作坊」,客廳就是「展廳」。

3年前,女兒出生,他把家「移」到秀峰山腳下。雖是農房,但寬寬敞敞,看著田地、泥土、山脊的曲線,孩子們上下奔跑,「心裡敞亮」。

從花園到茶臺,10步路;從茶臺到菜地,也是10步路。這20步之間,就是他非工作日的全部日常。早上整理花草,傍晚割下新鮮的蔬菜,「孩子吃的都是自己種的天然有機蔬菜,很少吃肉,長得健健康康,元氣滿滿」。

白天和朋友喝茶聊天,隨手摸起一塊石頭,就可以做個花器,種上菖蒲、苔蘚或者文竹。茶臺也是自己打磨的,茶漏、茶洗、茶寵,全部出自自己的手藝。

4年裡,每次見他,都能察覺到他的成長——他對生活的態度,對創作的態度,那些有跡可循的成長軌跡。而最讓我驚訝的,是與此同時他那點不變的「核心」,面對石頭,面對萬事萬物,依然充滿天真。

我想,成長需要勇氣,天真同樣需要勇氣。那是真正的隨遇而安和赤子之心。

偶爾也有靜不下心來的時候。怎麼辦?他就去搗鼓他的花和菜。看著它們心無雜念,只是質樸地日日生長,心情就明朗起來。「我們要跟它們學,如何守心一處。心越靜,生活就會越舒適。」

春天的時候,村民在屋前種的油菜花開得擠擠挨挨,熱鬧非凡。「我自己種了一方園子,而我的鄰居送了我一片花海。」

他喜歡所有這些讓他覺得幸福的小事。

相關焦點

  • 《星露谷物語》養殖史萊姆方法圖文教學
    導 讀 第1頁:所需材料 展開 《星露谷物語》中的擊殺1000隻史萊姆的任務讓許多玩家非常頭疼,那麼如何快速簡便地完成這個任務呢?
  • 縣委書記谷文昌和農民兄弟的「樹緣」
    他自定的目標是每次至少要交三個朋友:一個老貧農,一個隊長,一個困難農民。全縣400多名生產隊長,他能叫上大半以上的名姓,一時半刻記不起的也基本「混」成了熟臉。那時沒微信,但他的朋友圈裡大多數都是這三種類型的朋友,其中一個叫蔡海福的貧困農民,最是聯繫密切。  他們相識於1958年春天的一次災後。解放初期,東山縣一年中有150多天刮六級以上大風。
  • 30多年前2萬買的一塊石頭,大家知道這是啥?懂行的進
    該網友求問截圖我猜該網友肯定很希望它是塊田黃,因為他提到了刻章人。收藏界都知道田黃的價值,照網友描述,一克20,總價20000,那麼這塊石頭1000克,那麼大塊田黃的值多少錢?網友老父親購買的石頭且不論現在的價值,網友父親30多年前購入,應該是1980-1989左右吧,那時候20塊一克?總價2萬多你知道能買什麼嗎?能在上海買兩套房!有網友質疑,您父親是局長還是縣長?
  • 縣委書記谷文昌和農民兄弟的「樹緣」(報告文學)
    他自定的目標是每次至少要交三個朋友:一個老貧農,一個隊長,一個困難農民。全縣400多名生產隊長,他能叫上大半以上的名姓,一時半刻記不起的也基本「混」成了熟臉。那時沒微信,但他的朋友圈裡大多數都是這三種類型的朋友,其中一個叫蔡海福的貧困農民,最是聯繫密切。  他們相識於1958年春天的一次災後。解放初期,東山縣一年中有150多天刮六級以上大風。
  • 一畝地能產3000斤,收購價3塊多,為何農民不願意種植?
    導讀:農民都靠什麼來賺錢養家呢?相信只有在農村真正紮根生活過的人才了解。除了種地種莊稼外,種植蔬菜和果樹以及搞一些養殖是比較常見的。畢竟相比於種地,果樹種植和養殖產業的收益要高一些。但隨著禁養令的實施,養殖戶在農村也不多見了。
  • 世界上最神奇的三塊石頭,挪威英國各有一塊,中國這塊稱為飛來石
    大家好,歡迎收看新學期的內容,石頭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見的東西,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能找到它們,是大型巖體掉落的部分,材質堅硬,也可以用作建築材料,一般山間有大大小小的石頭,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不可思議,其實在世界上,有很多珍貴的石頭,讓你感到非常的驚奇,你知道都有哪些嗎?
  • 這野草長在石頭縫,農民不在意,殊不知全草都是寶,作用堪比阿膠
    大家一聽農村,就會想到農村野味多,空氣好風景優,在城市居住久了,看到農村野生花草樹木自然會別有一番意境,而在農村生活的農民卻早已不以為意,農村到處都是雜草,所以很多人也都是不把它們當作一回事,有些野生植物在路邊村旁邊都能見著,有些會生長在農田裡阻礙其他農作物生長,所以常常被無情剷除
  • 如何訓練鸚鵡開口,了解這6點訓練知識,灰鸚鵡開口說話並不難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適合新手飼養的五種鸚鵡,很多鳥友飼養鸚鵡是想讓鸚鵡開口說話,看著別人家的鸚鵡特別厲害,等買回來自己飼養,教一兩年都不會說話,首先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的鸚鵡都能說話,其次強行讓鸚鵡學會說話,從小用錄音機強行學會,鸚鵡可能學會,但是沒有靈魂的
  • 不是沒有人為農民說話,只是他們的聲音太微弱!轉起來!
    不是沒有人為農民說話,只是他們的聲音太微弱!即使有《農民日報》這樣的權威媒體報導,聽到的人還是太少了!小編今日為您帶來一篇《農民日報》的報導,重點介紹了一位為政協委員反駁錯誤觀點,為農民發聲、為農業助力的事情!告訴更多的朋友吧,農民才有盼望!3月9日,在農業界別的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展開了觀點爭鳴。
  • 在愛爾蘭,有這樣一個城市,石頭荒野
    在愛爾蘭,有這樣一個城市,石頭荒野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愛爾蘭的石頭荒野,巴倫的巖石景區極為脆弱,人類關注得太少或太多都會威脅到它的生態環境。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人踏上巴倫的石道,並驚異於這些遠古居民的石頭遺蹟。
  • 當貓開口說話時
    由於這些貓的老祖宗很少和同類的其它成員打照面,所以它們也不需要開口去交流。相反的,這些野貓通過嗅覺交流,靠蹭東西和撒尿留下氣味。這樣的話,貓不用和其它的貓面對面也能傳遞信息。也就是說,原始的貓個個免開金口,留下氣味就是它和其它同類溝通的主要方式。 用嗅覺來溝通已經非常效率了,幹嘛還要用聲音呢?
  • 非洲灰鸚鵡說話太厲害,居然還能頂嘴,教你如何讓鸚鵡開口說話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適合新手飼養的五種鸚鵡,很多鳥友飼養鸚鵡是想讓鸚鵡開口說話,看著別人家的鸚鵡特別厲害,等買回來自己飼養,教一兩年都不會說話,首先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的鸚鵡都能說話,其次強行讓鸚鵡學會說話,從小用錄音機強行學會,鸚鵡可能學會,但是沒有靈魂的。那麼下面我就告訴大家如何訓練鸚鵡說話。
  • 在越南這個漁港,中國內地賣1000多RMB的大蝦只要100多塊
    這裡的住宿應該來說是非常便宜的了,如果是窮遊,找一些普通便宜點的旅館,一晚大概30萬左右越南盾,十幾塊RMB就可以住一晚,是不是很便宜?而一些星級豪華酒店,價格貴一些,但也差不多200多萬盾就可以住一晚。對的,你沒聽錯,100RMB左右就可以住星級酒店了。
  • 非洲灰鸚鵡說話太厲害,居然還能頂嘴,教你如何讓鸚鵡開口說話
    哈嘍,大家好,我是被鸚鵡耽誤的廚子,上一期給大家介紹了適合新手飼養的五種鸚鵡,很多鳥友飼養鸚鵡是想讓鸚鵡開口說話,看著別人家的鸚鵡特別厲害,等買回來自己飼養
  • 河邊撿到一塊石頭,洗出一隻金烏龜,專家:這是要命的東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遭遇過「金烏龜」詐騙事件,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每年各地都會出現,藉助架設高壓電線或者信號塔為理由,在山間刨地,欺騙農民說挖到金烏龜。然後進行一系列的哄騙手段,讓農民相信那是真的金烏龜,利用他們的貪念,實施詐騙。少的被騙5萬,多的有被騙30萬的,其實所謂的金烏龜就是鉛塊鍍金而已。這件事情轟動一時,但是卻屢禁不止。
  • 寶寶開口說話的早晚,暗示了孩子智商的高低?老一輩人:貴人語遲
    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不同,有的孩子開口比較早,9、10個月就已經能清楚地叫人了,但有的小傢伙開口則比較晚,一歲多了說話仍是磕磕絆絆的,而這時老一輩人就會說:「這時貴人語遲,別著急!」寶寶們開口說話的早晚,真的暗示了孩子智商的高低嗎?
  • 知了|愛慕者眾球石是塊啥石頭
    看來拾撿帶離球石後果很嚴重,那麼,「球石」到底是什麼石頭,為何會有人專門撿拾?齊魯晚報記者 鍾建軍 趙金陽 外形絢麗圖案精美有不少人收藏研究沒進過長島的人,可能會對「球石」很陌生,但進過島的旅行者卻往往被其吸引。球石外形圓潤、色澤絢麗,有的還富有美麗的圖案,不免讓人心生喜愛,於是帶幾塊石頭回家做紀念成為不少旅行者的常規操作。
  • 說話的藝術,是多說還是少說?
    記得有人說過,我們用三年學會了說話,卻用一輩子才學會閉嘴。從呀呀學語到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人們用的時間並不是很就去長,但是從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到三緘其口、唯唯諾諾,卻用了很長的時間。可見,讓一個人開口說話很容易,開口說話之後讓他學會閉嘴卻不是那麼容易。老子說:「希言自然。」
  • 去年每畝賺1000塊的南瓜,今年獲6000噸大豐收,每斤2毛沒人收
    其實在農村待著的農民心裡也是不安分,說他們在家務農,倒不如說是他們的無奈之舉。相當多的農民在家種地,都是因為家裡有老人或者孩子,被「絆住」了,不得已只能老家照看孩子和種地。 說到種地,現在都在追求種植一些最容易見到經濟效益的。但這些農作物往往價格不穩定,去年還會1塊錢一斤的,轉過年來可能也就3毛,還不一定會有人要。
  • 燕子窩開口多朝一邊,為何樹上的鳥窩開口都朝上?下雨了怎麼辦?
    燕子窩開口多朝一邊,為何樹上的鳥窩開口都朝上,下雨了怎麼辦?文/農夫也瘋狂在農村裡有很多的小鳥,其中有些是農民所喜歡的,比如燕子。也有一些是農民所討厭的,像麻雀、喜鵲、烏鴉、貓頭鷹等等。說到這些小鳥,其中燕子主要是在屋簷下築巢,而且它們的鳥窩還非常的特別,都是用泥巴混合燕子的口水搭建而成的,而且其開口普遍是朝向一方的。但大多數的鳥類都是在野外築巢的,有些是在樹上,有些是在草叢裡。而在農村的樹上所見到的很多鳥窩和燕子窩有明顯的不同。不僅鳥窩的材料不同,而且鳥窩的朝向也有很大區別,在樹上的鳥窩普遍都是開口朝上的。燕子窩開口多朝一邊,為何樹上的鳥窩開口都朝上?難道不怕雨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