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沒有人為農民說話,只是他們的聲音太微弱!即使有《農民日報》這樣的權威媒體報導,聽到的人還是太少了!小編今日為您帶來一篇《農民日報》的報導,重點介紹了一位為政協委員反駁錯誤觀點,為農民發聲、為農業助力的事情!
告訴更多的朋友吧,農民才有盼望!
3月9日,在農業界別的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展開了觀點爭鳴。曾任農業部副部長,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的牛盾委員觀點鮮明的回擊了損害農民利益的論調,大張旗鼓的為農民發聲、為農業助力。
"近年來國家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對農業的補貼逐年增加,補貼品種多、數額大,糧食庫存這麼多,光糧食倉儲的補貼就超千億,還有比如豬價上漲了給種公豬精液補貼,補貼這麼瑣碎有這個必要嗎?去去這些槓桿,農業的天就真垮下來了嗎?"
一位委員的發言還沒結束,牛盾委員立即拿起話筒:"我很尊重這位委員,但是你的意見,我堅決不同意。"
"我們現在的糧食庫存是比國際標準高了點,花了些錢,但是中國人集體餓肚子的記憶我們這代人是忘不掉的。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農業這個基礎啊,靠的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新中國成立以來要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靠的是幾十年農業的積累,靠的是工農產品的剪刀差。想想農民為新中國做的貢獻,想想農業為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做的貢獻,給農民多一些的補貼是應該的。"牛盾委員激動地說。
牛盾說,縱觀全世界,越發達的國家,對農業越重視,對農業的投入保護就越多。隨著我們國家發展,對農業的補貼是名目多了些,但這只是開始,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經驗怎麼就不能試一試呢。就算把所有補貼加起來,全國農民人均才200多元,而美國農民收入50%來自於補貼,歐盟有的國家農民每年補貼上萬歐元。
"對中國的三農不能單純用市場經濟原則去要求,單純用等價交換、價格機制來對待,因為別的行業所面對的風險農業都要考慮,而別的行業不面對的風險農業也要考慮,所以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出了問題恢復的周期會很長,在農業問題上不能犯大的錯誤。"牛盾堅定地說。
"還有些人要打農民宅基地、承包地的主意,我也很害怕,那些開發商、工商資本低價從農民手裡買來土地,再賣出去翻了多少倍,這些利潤給農民返還了嗎?如果再把農民僅有的土地非農化,到時候農民連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都沒有了,後果不可想像。"談起土地問題,牛盾的語氣愈發沉重。
"農業有很強的外部性,不僅不是包袱,反而在促進就業上會發揮很大作用。一旦製造業萎縮了,大批農民工還可以返回土地,假如農民沒有了土地,就失去了迴旋餘地,土地相當於是農民的失業保險。"錢克明一語中的。
這是真正為農民考慮的好政協委員,你同意嗎?如果同意請讓更多的人知道!
來源:農業論談,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請讀者自我分辨,我平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想了解農業技術、操作規程、政策解讀、天氣預警、病蟲防治的農戶朋友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