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民大哥蘋果園裡養火鴨,年賺20萬元,看看啥情況

2021-01-14 黃河鄉土故事

圖片上這個樂呵呵的農民大哥名叫竇全義,他是山西省臨猗縣七級鎮留尚村人,竇大哥近幾年在自家的蘋果園裡養殖一種「火鴨」成功走出了一條致富路,並且以「火鴨」牽線抱得美人歸,今天我們來看看他的人生故事。

周六的早上攝影師在竇大哥的果園裡見到了他,他正忙著打掃衛生,看到攝影師非常的熱情,急忙招呼我們坐在了果園的涼亭下,起先他以為我們是來購買他家「火鴨」產品,口若懸河的給我們介紹著「火鴨」,當聽說我們想採訪一下他致富經驗的時候,樸實的竇大哥竟然有點不好意意思,經過溝通他才為我們講起了他的創業經歷。

竇大哥說自己養殖的「火鴨」是農民們自己的叫法,因為它紅紅的嘴巴和火雞有點像,身體象鴨子,所以大家就這樣稱呼它,其實他的學名叫做「美洲雁」。他是2011年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後從太原引進回來的,經過10年的養殖,現在每年可以賺到20多萬元,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

臨猗縣是個果業大縣,改革開放土地承包責任制以後,當地農業也進行了產業調整,從傳統的農業種植轉變為果業生產,竇大哥也把自家的4畝地種植上了蘋果樹,10年前受市場的影響蘋果價格走低,他的家庭收入開始走下坡路,家庭也因此破裂,妻子和他離了婚,但是並沒有讓他倒下,反而激發出他強烈的創業致富的信心,當在電視農業節目上看到美洲雁養殖的信息,他便勇敢的開始創業。

2011年他以每隻18元的價格買下了1000隻的美洲雁苗,把養殖場就選擇在了自家的4畝果園裡,他說蘋果樹已經種植了10多年,如果毀掉也沒有啥好項目選擇,其次已經成大樹自己也於心不忍,如果用做美洲雁的養殖場也是合理利用,樹上能結蘋果,樹下能養殖美洲雁,地面的蟲草就是大雁們天然的飼料,雁肥也能供給蘋果樹養分,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

1000隻小雁在竇大哥的精心養護下慢慢的長大了,他也積累了很多的經驗,當年他就賣大雁,賣雁蛋收入了1萬元,加上買蘋果的收入,收回了全部的投資,第二年竇大哥又購買回了孵化機,開始自行孵化雁苗,除了滿足自己的養殖需要又開始往外銷售。

竇大哥說美洲雁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強,幾乎在哪裡都可以養殖,當然養殖在果園裡最好的選擇。一隻小雁苗3天後就可以出售,養殖到3個半月後體重可以長到8到10斤,就能作為商品雁銷售了,母雁產蛋量很大,從每年的4到9月份都是它的產蛋期,一隻母雁每天下一隻蛋,一年能產250個到280個,收益還是非常可觀。

他家的養殖場的收入主要就是賣商品雁和蛋,商品成雁是100元一隻,雁蛋是2元1枚,銷售的形式採取就地銷售和網上銷售相結合的方法。養殖好的成年公雁賣活雁也自己宰殺加工成滷雁進行銷售,孵化出的小雁苗也對外銷售。

竇大哥說他要把自家的美洲雁養殖做大,就要廣開致富門路,如果靠增加數量在有限的4畝果園裡就會密度很大,影響大雁們的生長和生活環境,所以他就在美洲雁的相關產業上做文章,在果園裡開展觀賞美洲雁遊園活動和採摘水果活動,甚至還建起了農家樂,進園吃喝玩樂於一體。圖為竇大哥在果園裡用黃泥巴在塑造黃牛。

話題說到了竇大哥的婚姻上,他說養殖美洲雁帶來了好姻緣,讓他重新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以前因為家庭收入不好,前妻經常和他發生不愉快,後來走到了離婚的地步,養殖美洲雁的第三年,有一天從東北歸來一個不速之客上門求購小雁苗,因為她來的太突然家裡一時間沒有合適的雁苗出售,她就索性留了下來幫自己養雁打工,後來成了自己離不開的好幫手。圖為竇大哥儲藏雁蛋的地下窯洞。

這個來自東北的離異女子樸實善良,勤勞耐苦,她在竇大哥的養殖場裡一邊等候小雁苗一邊打工賺錢,期間她對竇大哥的老人照顧的非常好,特別是在竇大哥得了重感冒的日子,她一個人忙著裡裡外外的事情,不但把養殖場打理的井井有條,而且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竇大哥說那段時間自己特別感動,他認為這就是美洲雁牽來的紅線,讓他抱得美人歸。圖為一位老人帶著孫子買走2隻美洲雁。

竇大哥每年整個養殖場的收入在20萬元左右,養殖美洲雁讓他成功致富,在當地農村引起了轟動,許多農民便上門求教經驗,他說一人發財不如大家共同致富,便開始把孵化好的小雁苗賣給大家分開養殖,他把這個叫做分散經營,技術支持,集中管理,銷售上採取自由銷售和回收的方式,效果相當不錯。目前他已經帶動當地30多戶農民一起從事養殖業。

竇大哥把蘋果園變成養殖場,發了財賺了錢重組家庭,整天樂呵呵的住在田園裡,夫妻倆過著幸福的生活,讓人羨慕。他總結自己10年的創業經歷做了個形象的比喻,「創業和妻子就好比人穿鞋子一樣,皮鞋,布鞋旅遊鞋,合適才是自己的鞋。」聽上去話是有點醜但是理端正。各位您對竇大哥的觀點怎麼看?歡迎留言。【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相關焦點

  • 山西農民大叔在深山挖洞養野貨,1頭能賺3000元,猜猜養的啥動物
    然而在山西省南部的一個山區裡生活著一位農民大叔,同樣也做著養殖行業,但他養的並不是一般的動物,而是一種在當地稱之為野貨的動物,而且一年下來輕輕鬆鬆賺個十來萬,那麼這位農民大哥究竟養的是啥動物呢?神秘的野貨話說去年初冬的一天,一行攝影師來到了這位農民大哥所在的小山村裡,並從村民們的口中得知了這位大哥的住處。
  • 打工不如自己幹,山西農民娃在野地養「野兔」,年賺10萬元
    近日,聽說山西省萬榮縣下澗村有個叫馮凱的小夥子在野外養「野兔」,賺了10萬多元,「野兔」能養殖嗎?他從哪裡弄來的「野兔」?他又是怎麼做到的?帶著諸多的疑問,我們一行人前去進行了採訪,我們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 樹上掛火龍果,樹下養雞鴨鵝,5旬農民有訣竅,一畝賺2萬元
    紅紅的火龍果掛滿枝頭,一群草雞在樹下四處覓食,時而東奔西跑,時而聚在一起爭搶食物……盛夏時節,在俊衝潔盈家庭農場,「樹上掛果,樹下養禽」的生態圖案成為一道美麗的鄉村風景線。這家農場位於江蘇泰州,在姜堰區婁莊鎮的洪林村。今年以來,洪林村推廣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 農民大哥養"小矮馬"馱遊客,一位170斤的遊客,把馬累成啥樣了?
    在 1985年到2003年,牲畜增長率為 36.18%,而同期馬驢存欄則下降25.07%。從自1985年以後 ,馬的存欄以年均4.0%的速度遞減到 2004年的763.9萬頭。而現代馬匹也主要用作於科學研究 、觀光旅遊 、藝術表演 、騎乘培訓等等項目。
  • 農民養蝦不賣蝦,供遊客垂釣,日進萬元,這個夏季賺十幾萬!
    說到小龍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這個炎炎夏日炒上一盤喝上幾瓶啤酒,那是一個爽;小龍蝦因繁殖特別快,在外國可謂是泛濫成災,而在我國卻是非常受歡迎非常暢銷,很多農民都靠養它賺了不少錢,在廣西柳州江田村的農民江姜就養殖了近30畝田的小龍蝦,但他養蝦卻不賣蝦,一年也能賺幾十萬!
  • 養殖火鴨成本小、利潤高,養殖1000隻火鴨賺多少錢
    談到火鴨,我相信很多農村朋友也養過,在南方火鴨養殖比較普遍。一身黑紫色的羽毛,走起路來笨拙笨拙的。火鴨具有較高藥食兩用價值,不僅具有抗病力強,耐粗飼、產蛋率高等多個優勢。最主要的是它的營養價值也非常高。在養殖方面成活率很高,投成本小、獲潤大。那麼,養殖1000隻火鴨能賺多少錢呢?
  • 山西農民大哥不要低保要貸款,2年脫貧年收入8萬元,看他靠什麼
    近日,攝影師過路山西省稷山縣農村,在一塊麥田裡看到3位農民正在割掉綠油油的小麥,攝影師十分的納悶,再有大約2個時間的小麥就要收穫了,為啥他們要割掉長勢良好的青苗,莫非裡邊有啥隱情?正在用割草機割小麥的農民大叔叫王文亮,今年65歲了,他家住在稷王山上一個叫「廟岔」的小山村,聽了攝影師的提出的問題,回答的很是痛快「割麥子是餵羊!不過這裡不是我家的小麥,是別人家的。」聽了他的回答,更讓攝影師一頭霧水,他養的到底是啥羊?還要割掉別人家的麥子去餵養?
  • 農民鴨圈用來養「老鼠」,一對一百元,很多人買去當寵物!
    在我們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養一些家禽,基本上都是用來逢年過節自家吃,很少人專門養去賣,但在廣西賀州石田村的農民王大謀,他就把自家以前的鴨圈用來養了一種「老鼠」,一年繁殖三胎,每胎六隻,一對賣百元,年賺幾十萬,比養雞養鴨強多了!
  • 農民如果有5萬元,能養多少頭牛,靠養牛能賺到錢嗎?看完了解了
    農民如果有五萬塊錢,能養多少頭牛,靠養牛能賺到錢嗎?就在前幾天,我一養牛的朋友出欄了一批育肥牛。他是按照18元一斤價格出賣的,一頭育肥牛平均賣兩萬多元,僅僅這一批肉牛,朋友賣了大概有60多萬,淨利潤不到10萬元吧,可以說今年的肉牛行情讓朋友也是賺了個缽滿瓢滿。現在肉牛的高價格下,養牛無疑是賺錢的。
  • 2020年農民養啥好?就它了!國家支持,政策補貼,駕輕就熟的養殖
    2020年農民養啥好?就它了!國家支持,政策補貼,駕輕就熟的養殖如今受到農民工「返鄉潮」的影響,農村已經有了大量勞動力,不少的農民朋友在城市裡有了一定的收入積累,準備在家搞點養殖。說到肉,市面上最暢銷的莫過於豬、牛、羊、雞、鴨等肉類了,說起鴨肉,不妨看看經常在城市的街道旁看到的全鴨館子、醬鴨脖、烤全鴨等等店面,還有那享譽世界的「北京烤鴨」!可見其市場空間的廣闊,人們對鴨肉的喜愛程度極高。
  • 農民雞鴨中套養「它」,一胎繁殖四隻,年繁殖四胎,增收十幾萬
    ,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養殖一些雞鴨鵝等普通家禽,而這些養殖大的家禽被人們稱之為「土貨」,這種所謂的土貨在市場有錢都買不到,因為養殖的較少,一般都是留著過年自家吃,在江西高安農民李坊就在雞鴨中套養了「它」,一胎繁殖四隻,一年繁殖四胎,年增收十幾萬!
  • 農村投資1萬元搞養殖,這幾個小項目是可以的,一年也能賺五六萬元
    現在農村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農民外出打工賺錢,有百分之十的人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去種植玉米和小麥,為了生活所需農民把養殖業搞得風聲水起,從去年開始豬肉價格上漲,在農村的散養豬戶們半年的時間賺取了二三十萬元,更有一些養驢的農民賺得了更高的資金,讓我們一起去探討一下養殖戶們的美好心情。
  • 俗稱「麝香鴨」,養殖90天可出欄,一隻賺20元,農民可養殖
    近年來很多農民將養殖的方向轉為了禽類,畢竟各類飛禽的肉質比較美味,讓人吃了後頗為喜歡,每個人都會多品嘗上一些。比如說這幾年的蘆丁雞就非常的火,其雞苗的價格不高,對應的經濟收入非常好。它的個頭小,食用量不多,比起小雞來說餵養的難度更低,而抗病的性能更強一些,在我國多地都可以進行餵養。
  • 人稱「騾鴨」,無法繁殖,一斤賣15,經濟價值高,農民一年賺10萬
    在街頭,我們總能聞見烤鴨的香味,在很遠的地方就開始了飄香,很多孩子都會嚷嚷著要吃,它的價格也比較便宜,一隻鴨子才不過19元,因此不少家庭都會去購買,但實際上這類鴨子的食用安全讓人擔憂,餵養時間不是太長,最快的28天就會出欄,至於有沒有遵守休藥期規定,餵養用上了什麼東西,都讓人擔憂,這幾年裡很多人也在抵制這種鴨肉
  • 河南農民大哥養「小矮馬」馱遊客,人重馬輕,看小馬累成啥樣
    這位57歲的中年人說自己就是東坡村的農民,喜歡養一些動物,家裡養著10多頭牛致富發家,養馬就是個業餘愛好,平時自己玩一玩。今年春天他花了1萬多元,在市裡的養殖場買下一匹小矮馬,圖的就是樂呵,因為小矮馬吃的少玩起來還有樂趣。
  • 山西70歲大爺身居深山,豬羊成群年入十幾萬,為何四季只吃蘿蔔
    冬天的山西晉北,涼爽中透著蒼涼的空氣,有別於南方地區,這裡有著一種剛勁有力的美,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山峰顯得莊重莊重。大山連綿不斷,空蕩蕩的空地上留下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山路,有人來,有人去。不久前,在山西的一個小山村裡,與一位淳樸的大爺聊天。
  • 山西農民大叔在深山養殖山羊,一人七犬,活的逍遙自在
    說來也巧,幾個人走在鄉村小路上時,遇到了一位7旬大爺,知道眾人對養殖的事很感興趣後,農民大爺提出帶大家去參觀參觀自己兒子的養殖場,原來大爺的兒子在山裡做著養殖生意,年收入有20萬元,於是大家便滿懷著好奇心,前往大爺家一探究竟。 一路上大叔也是邊走邊介紹,他告訴眾人,自己的這個小兒子不僅喜歡在山裡搞養殖,而且還養了7條狼狗,據說還是進口品種。
  • 山西48歲農民愛馬如命在家養馬11匹,看他生活成啥樣
    圖片上這風馳電掣而過的畫面拍攝於山西省河津市樊村鎮的西樊村,每天早上這個農村西邊聚齊著一些愛馬人士,他們在這裡騎馬馴馬做著馬術運動,這位正在騎馬的中年男子就是這裡的主人,西樊村的農民劉三紅,今天我們看看他的愛馬養馬故事。
  • 「牛人」養水牛 年賺 20 萬元
    □付久焱 特約通訊員 周超文11月27日,筆者在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來龍村一組水牛養殖大戶楊宗澤的養殖場裡看到,10多頭水牛都是架子牛,大的近1000斤,小的600斤左右。正在給水牛餵草料的楊宗澤高興地說:「有人說養水牛長得慢,個頭也遠不如黃牛大。近幾年我換個方式專養水牛架子牛,一年下來也有20萬元的利潤。尤其是採用循環飼養,既減輕了存欄資金壓力,又能應對肉牛市場的起伏變化。」專養水牛架子牛今年46歲的楊宗澤,在從事肉牛養殖前,還養過豬、養過雞。
  • 農民夫婦芭樂果園套種它,一畝雙豐收,年入十幾萬元
    說起水果,在這炎熱的夏季銷售量是最好的,價格也是最貴的,不少的農民種植戶,在這個季節都能賺到不少錢。一提到火 遍市場的水果,有一種水果叫芭樂,在市場中也相當的暢銷一斤12元。說芭樂也許很多的朋友會覺得很陌生,但是說番石榴就 會很熟悉了,其實它們就是同一種水果,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