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郎,「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這句廣告詞創意高明嗎?
青花郎,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這個流傳已久且已經深入人心的廣告語,雖然在它誕生之初有很多爭議,但今天來看,這個廣告語無疑是成功的。
有不少專家分析青花郎的這句廣告語,將它放在專業角度解析。比如,從定位方法上來講,這種廣告語被稱為「比附定位」,表面上看起來是位居第二,實際上是把自己劃入一個高級區域,與行業老大站在一起,實現與大眾品牌的區隔,在消費者的心智中佔據一個一流品牌的位置。
這種解讀方式不無道理,從青花郎的成長軌跡來看也是挺契合。個人認為,這種解讀只是這句廣告語所要表達的一個層面,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義是郎酒集團以及特勞特公司想要呈現的。
說到「兩大」,會想起什麼?一種是行業第一、第二;另一種是一大、另一大。對於青花郎這句廣告語的解讀,很多人們往往都是,結合茅臺以第一種方式來解讀。其實,跳出這種固定思維,把關於兩大的聯想放在更廣闊的情境中,「兩大」很多時候指的是兩個旗鼓相當的領域佼佼者。如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兩大文化體系。
酒是一種屬性非常特殊的產品,沒有一個酒廠可以做到釀出和另一個酒廠完全一樣的酒。這是根本上的不同,也決定了郎酒和茅臺必然存在的風格上的差異性。既然二者各有特色,那麼二者也可以說是兩個「派別」。就像同為濃香的眾多白酒,也分為川派、江淮派等。
青花郎和茅臺分布在赤水河兩側,肯定不會像濃香那樣有那麼大的區別,但是青花郎喊出「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也或許有著它的小心思,這句廣告語承載著它的理想和抱負——和茅臺同為醬香,卻和而不同,茅臺之外的另一大醬香。
無論是從以上哪種角度出發,單純從廣告語的分析出發,青花郎廣告語無疑是高明的。早期「籍籍無名」時,喊出「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成功的從眾多醬酒企業中脫穎而出,在大眾心中留下茅臺替代品高端醬香酒的印象。之後隨著不斷壯大,野心初顯,「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所暗含的深度含義顯露,力爭成為茅臺之外的另一大醬香酒。可以說,這句廣告語,在青花郎成長的不同時期,每個人讀到的意義是不同的。
或許,在一些外界人士看來,青花郎的這個廣告語依舊是有「碰瓷」茅臺之嫌,強行和茅臺捆綁在一起,藉助茅臺的名氣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是不得不承認,青花郎出現的是恰逢其時。
近幾年的白酒行業,茅臺確實一騎絕塵,但是正因茅臺的一騎絕塵的領先地位,讓它和其他醬酒品牌之間出現很大的鴻溝,在沒有青花郎喊出這個廣告語之前,高端醬香酒除了茅臺,很難一下子再想起哪個醬香酒,仿佛好醬酒只有茅臺。
茅臺是好醬酒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好醬酒只有茅臺那就有問題了。而這,就是消費痛點,茅臺的替代選擇在哪兒?畢竟飲用茅臺不是那麼方便,或因避嫌,或因省錢,茅臺有時喝不得。那麼這時該選什麼酒,既不跌份又有面子?
青花郎,著實抓住了這一點,率先打出「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的口號,讓大家眼前一亮,也給了消費者一個選擇它的完美理由。在想購買高端醬酒,又因種種原因不能選擇茅臺時,青花郎成了一個絕佳的選擇。
「青花郎,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的廣告投放平臺是央視以及機場、高鐵等權威性強、傳播性廣的平臺,同時參與了「CCTV品牌強國計劃」,這些舉動幫助郎酒迅速提高知名度,使得它在品牌影響力可以成功地與茅臺一起站在高端醬酒的前列。茅臺前董事長李保芳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郎酒就是醬酒第二」。
廣告語可以隨便打,能否立得住,得看自己的真本事。
「蹭」茅臺熱度的酒企多了去了,曾經有個叫做寧城老窖的酒在央視打廣告,廣告語十分響亮,「寧城老窖,塞外茅臺」,這種是更為直白、更為典型的比附定位,比青花郎簡單粗暴多了,那現在呢,記得這個廣告的人應該很少了吧。
青花郎的口號喊出去的同時,也在紮實地練內功。郎酒集團對品質的高要求在酒水行業久負盛名,成立郎酒研究院,投資百億建立郎酒莊園。青花郎的生產也是精益求精,其生產流程相比於茅臺的「12987」絲毫不遜色。據介紹,青花郎的釀造十分繁雜,在車間歷經一年的生產後,第一步就是在十裡香廣場露天陶壇經歷約一年時間日曬雨淋的洗禮,然後相聚在千憶回香谷的大罐中醇化生香,再到神秘與時尚的金樽堡陳化生香,最後在天地仁和寶洞中意蘊天成,獨一無二的「生長養藏」賦予郎酒獨特的個性。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青花郎,中國兩大醬香酒之一」的高明之處不是某一時的隻言片語就能道出的,你品,你細品。
(作者張燕,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裡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