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自古以來一直被稱為人身之"三寶",精氣神三者相互為用,是保持和恢復人體健康、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和功能,為養生長壽之根本。精氣神學說,是二千多年來中國古代醫家和氣功養生家在整體觀思想指導下,在探索生命奧秘、防老抗衰、防治疾病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整體生命觀。 要能精滿氣足神旺,那精氣神來源於哪裡,大家肯定不是很清楚。
那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應該先弄明白精氣神的通道在哪裡!閱讀古籍,《老子》、《莊子》、《管子》、《孟子》、《黃帝內經》等會發現,他們皆論及精氣神,並闡述了「養氣」、「存精」、「守神」等養生之道。
人體大穴之中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呼相應,統攝著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
由此可見會陰穴是地氣的入口。
密宗認為:它貫通全身氣脈之要隘
故瑜珈云:「 如果領悟了這火的秘密,這種人才是真正的覺者。」
道教認為開通奇經八脈的十個步驟,其每一步驟都圍繞此穴為核心進行,使氣沿八脈上下、前後運轉,故稱此穴為八脈之總根。
道家還認為此穴似一扇鐵門,九箭難穿。只要開啟海底,展竅、開關也就不難了。
此穴又稱為海地穴、陰蹺穴、生死竅、海底輪等。
經解剖,在球海綿體的中央,有會陰淺和深橫肌;內有會陰動靜脈分支;
分布有會陰神經的分支。除了解剖學提供的有關知識外,海底輪(會陰穴)還蘊藏著人體的許多奧秘,歷來為密宗和道家所重視。
氣功點穴治療認為:經常點揉會陰穴,能疏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
按摩會陰穴,還可治療陽痿、早洩、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等症。
會陰穴配神門穴治癲狂癇;配水溝穴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溝穴治陰癢、陰痛(溼熱下注型);配歸來穴、百會穴治陰挺(中氣下陷型);配承山穴治痔瘡、脫肛;配支溝穴、上巨虛穴治便秘;配中極穴治遺尿、淋症;配關元穴治遺精。
【 會 陰 穴 的 保 健 方 法 有四 】
其一是點穴法:
睡前仰臥半坐,食指搭T臺步讓陰道回復彈性於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點按會陰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
其二是意守法:
姿勢不限,全身放鬆,將意念集中於會陰穴,守住會陰約15分鐘,久之,會陰處即有真氣衝動之感,並感覺身體輕浮鬆空舒適無比。
其三是提腎縮穴法:
取站式,全身放鬆,吸氣時小腹內收,肛門上提(如忍大便狀),會陰隨之上提內吸,呼氣時腹部隆起,將會陰肛門放鬆,一呼一吸共做36次。
其三是艾灸法:
常言道:「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絨裝在坐墊裡,與體溫相互作用生熱產生的短紅外線,通過皮膚毛孔透皮吸收,溫暖之氣從腸道、會陰穴進入人體,傳送到全身經絡,溫暖子宮、下焦及五臟六腑,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從而起到祛寒護陽的功效。
只要開啟海底,展竅、開關也就不難了。方法是:凝神入氣穴,神光下照海底,忘形無我,使息息歸根。到一定階段,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一氣感通,自然而然也。
海底,放鬆形體的有效穴位。古今放鬆方法甚多,而松在海底輪,則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
會陰穴(海底輪)一松,全身皆松。禪密功傳人劉漢文先生說:「松在會陰。
古稱'體酥』,即放鬆會陰部,保持一種輕微的'性感』;做到這一點,可以導引全身肌肉和關節鬆散,並可導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靜和呼吸自然。
遺精,歷來被丹家視為大忌,稱作「漏丹」。古代丹家「採大藥」時要用狀如饅頭似的木座抵住谷道,以防漏丹。如此強制手段失卻自然,似非妙法。若著意守海底穴片刻,陽物漸倒,何來漏丹?……
一穴開而百穴開
初期,海底穴產生像微風樣的氣流沿大腿下行。隨著練功的進展,海底穴逐漸出現一緊一松的開合感。緊時,海底穴內吸;松時,氣流下行伴有快感。海底穴呈開合現象,是靈蛇初醒的前兆。
練功中,海底穴產生強烈的內吸—抽痛—鬆弛的節律性反應,伴隨溫度升高,似熊熊烈火在燃燒,當達到難以忍受的煬感時,突然,一股猛烈的熱能從海底穴噴射而出,沿中脈旋轉而上,直衝頭頂百會穴。
剎那間,頭部產生裂痛,頭骨「啪啪」作響,眼吐金光,全身震動扭擺,其勢石破天驚!沉睡之靈蛇終於覺醒,巨大的能量正是來自海底輪!
熱能貫通中脈達百會後,沿任脈下行,過海底,向上一衝,勢如破竹地攻下「三關」,循任督自然轉數圈,此即道家所稱的「小周天」,然後流向四肢百骸,實現了「大周天」。
海底穴(會陰穴)不開,任督難通。李時珍說:「此脈才動,百脈俱通」。
非常容易上熱下寒、心腎不交,那如何做到鎖陽歸位呢?
海底一開,百穴皆開;中脈一通,百脈俱通。抓住海底穴的開啟,無疑是提高練功層次之捷徑,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