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在西方象徵著權利和威嚴,因此皇家海軍早在16世紀開始就用「獅」作為戰艦的艦名直到1944年已有十九艘(嚴謹的來說只有十八艘,因為第十八艘未建造完成)用其作為艦名[1975年,隨著最後一艘名為「獅」號的戰艦退役,這個名字至今沒有再在英國皇家海軍中使用過(本文介紹的是第十七艘)]。
▲「獅」號戰列巡洋艦
建造背景
英國皇家海軍在早前建造的「海王星」號戰列艦(1911年11月服役)已經採用了背負式的炮塔布局,而343毫米(13.5英寸)火炮的性能也在「俄裡翁」級超無畏艦(1912年1月服役)上得到了實際驗證。「獅」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隨之應運而生,併兼有兩者所長。英國海軍在老式裝甲巡洋艦的基礎之上加長擴大艦體,發展出了戰列巡洋艦的概念,如1908年服役的「無敵」號戰列巡洋艦。和「無畏」號戰列艦的面世一樣,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建造工作也是在第一海務大臣費舍爾海軍上將的倡導和推動之下步入正軌的。費舍爾認為無論是在戰術還是戰略方面,戰列巡洋艦都將會比戰列艦更有所作為。
「獅」級戰列巡洋艦一般被看作是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第三級戰列巡洋艦,首艦「獅」號於1909年11月29日在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動工,1910年8月6日下水,1912年6月4日服役。同級艦還包括「長公主」號和「瑪麗王后」號。這三艘新銳戰艦均造價不菲,每一艘的建造成本都在200萬英鎊以上。這三艘戰列巡洋艦剛一建成,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為德國海軍對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動向始終嚴陣以待。1911年9月,當「獅」號戰列巡洋艦還在進行曬裝的時候,裝備十門 280 毫米(11英寸)主炮的「毛奇」號戰列巡洋艦已經開始服役,而到了1912年1月,德國最新的「德弗林格」號戰列巡洋艦也已經開始動工建造了。
▲「獅」號的343毫米主炮炮彈
設計缺陷
「獅」號的設計延續了「無畏」號和「俄裡翁」號的思路,將第一座煙囪布置在桅杆前方,導致桅頂瞭望臺上熱浪滾滾,濃煙瀰漫,難以視物,指揮塔頂部的艦橋也難倖免。1912年改裝時,原先的三腳桅被拆除,換上一根單杆桅,桅頂保留了重量較輕的瞭望臺,煙囪也被移到了船桅後方,但兩者仍然非常靠近。第二座和第三座煙囪加高到與第一座煙囪齊平。
▲「獅」號的側舷圖和甲板平面圖
雖然「A」炮塔和「B」炮塔採用了背負式布局,但船艉僅有一座「Y」炮塔,舯部的「Q」炮塔位於第二和第三座煙囪之間,將甲板下方的鍋爐艙隔開。在「B」炮塔、「Y」炮塔和司令塔均裝有火炮測距儀[火炮測距儀後來被移至桅杆頂端,然後用支架對桅杆進行加固(「獅」級戰列巡洋艦的4座主炮塔的命名依次為A、B、Q、Y)]。「獅」號共裝有十六門102毫米(4英寸)炮,用於防禦魚雷艇,這些副炮經過炮位調整,能夠實現六門副炮同時向前方射擊,八門同時向舷側射擊,四門同時船艉方向射擊。兩具 533 毫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的位置大致與「A」炮塔相當,分別位於兩舷吃水線以下。1917年時,船艉和第三座煙囪上加建了探照燈臺。
▲「獅」號艦艉的「Y」號主炮塔
最低限度的防護
日德蘭海戰後,「獅」號暴露出了裝甲防護相對不足的問題,這也是這艘戰列巡洋艦最受爭議的地方。雖然航速是衡量一艘戰艦性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但要提高航速就需要更長的船身,需要防護的面積也就更大。實際上,「獅」級戰列巡洋艦最致命的地方還並非被削至最低限度的裝甲防護,而是對炮彈爆炸造成的損害的認識不足,缺乏妥善的損管措施。雖然「獅」號的裝甲防護首次覆蓋到了主甲板,但裝甲甲板厚度僅有25.4毫米,炮塔與船身接合部的裝甲厚度也只有76.2毫米。它的裝甲全重為 6200 噸,只佔設計排水量的23%。而與其相比,德國的「毛奇」號戰列巡洋艦裝甲帶最厚處達270毫米,裝甲甲板的厚度也有50毫米。
作戰經歷
「獅」號最初在第一巡洋艦分艦隊中服役,1913年1月後被委任為第一戰列巡洋艦分艦隊旗艦。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獅」號一直擔任戰列巡洋艦艦隊的旗艦,1914年8月28日,它在赫爾戈蘭灣海戰中負責提供遠程火力支援。1915年1月24日,在多格爾沙洲海戰——也是唯一一場全部由戰列巡洋艦參戰的海戰中,「獅」號擊毀了德國公海艦隊司令希佩爾的旗艦「塞德利茨」號的艉部炮塔,自己也被十七枚炮彈命中,其中兩枚命中吃水線附近,所幸蒸汽輪機艙沒有浸水,但已經無法獨立航行,由「不撓」號拖回船塢,維修耗時近四個月之久。
▲在海面上高速航行的「獅」號
在1916年5月3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中,「獅」號被直接命中「Q」炮塔,炮塔指揮官哈維少校重傷彌留之際,下令向彈藥艙注水,「獅」號才免遭爆沉覆沒的厄運。但它的姊妹艦「瑪麗王后」號,以及「不倦」號、「無敵」號均未能倖免,折戟日德蘭。同年7月19日,維修完成後的「獅」號繼續回到北海海域執行任務,直至戰爭結束。1921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後,它正式退役,並於1924年1月被出售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