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兼有兩者所長,卻破綻百出」——「獅」號戰列巡洋艦

2021-01-12 騰訊網

雄獅在西方象徵著權利和威嚴,因此皇家海軍早在16世紀開始就用「獅」作為戰艦的艦名直到1944年已有十九艘(嚴謹的來說只有十八艘,因為第十八艘未建造完成)用其作為艦名[1975年,隨著最後一艘名為「獅」號的戰艦退役,這個名字至今沒有再在英國皇家海軍中使用過(本文介紹的是第十七艘)]。

▲「獅」號戰列巡洋艦

建造背景

英國皇家海軍在早前建造的「海王星」號戰列艦(1911年11月服役)已經採用了背負式的炮塔布局,而343毫米(13.5英寸)火炮的性能也在「俄裡翁」級超無畏艦(1912年1月服役)上得到了實際驗證。「獅」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隨之應運而生,併兼有兩者所長。英國海軍在老式裝甲巡洋艦的基礎之上加長擴大艦體,發展出了戰列巡洋艦的概念,如1908年服役的「無敵」號戰列巡洋艦。和「無畏」號戰列艦的面世一樣,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建造工作也是在第一海務大臣費舍爾海軍上將的倡導和推動之下步入正軌的。費舍爾認為無論是在戰術還是戰略方面,戰列巡洋艦都將會比戰列艦更有所作為。

「獅」級戰列巡洋艦一般被看作是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第三級戰列巡洋艦,首艦「獅」號於1909年11月29日在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動工,1910年8月6日下水,1912年6月4日服役。同級艦還包括「長公主」號和「瑪麗王后」號。這三艘新銳戰艦均造價不菲,每一艘的建造成本都在200萬英鎊以上。這三艘戰列巡洋艦剛一建成,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為德國海軍對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動向始終嚴陣以待。1911年9月,當「獅」號戰列巡洋艦還在進行曬裝的時候,裝備十門 280 毫米(11英寸)主炮的「毛奇」號戰列巡洋艦已經開始服役,而到了1912年1月,德國最新的「德弗林格」號戰列巡洋艦也已經開始動工建造了。

▲「獅」號的343毫米主炮炮彈

設計缺陷

「獅」號的設計延續了「無畏」號和「俄裡翁」號的思路,將第一座煙囪布置在桅杆前方,導致桅頂瞭望臺上熱浪滾滾,濃煙瀰漫,難以視物,指揮塔頂部的艦橋也難倖免。1912年改裝時,原先的三腳桅被拆除,換上一根單杆桅,桅頂保留了重量較輕的瞭望臺,煙囪也被移到了船桅後方,但兩者仍然非常靠近。第二座和第三座煙囪加高到與第一座煙囪齊平。

▲「獅」號的側舷圖和甲板平面圖

雖然「A」炮塔和「B」炮塔採用了背負式布局,但船艉僅有一座「Y」炮塔,舯部的「Q」炮塔位於第二和第三座煙囪之間,將甲板下方的鍋爐艙隔開。在「B」炮塔、「Y」炮塔和司令塔均裝有火炮測距儀[火炮測距儀後來被移至桅杆頂端,然後用支架對桅杆進行加固(「獅」級戰列巡洋艦的4座主炮塔的命名依次為A、B、Q、Y)]。「獅」號共裝有十六門102毫米(4英寸)炮,用於防禦魚雷艇,這些副炮經過炮位調整,能夠實現六門副炮同時向前方射擊,八門同時向舷側射擊,四門同時船艉方向射擊。兩具 533 毫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的位置大致與「A」炮塔相當,分別位於兩舷吃水線以下。1917年時,船艉和第三座煙囪上加建了探照燈臺。

▲「獅」號艦艉的「Y」號主炮塔

最低限度的防護

日德蘭海戰後,「獅」號暴露出了裝甲防護相對不足的問題,這也是這艘戰列巡洋艦最受爭議的地方。雖然航速是衡量一艘戰艦性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但要提高航速就需要更長的船身,需要防護的面積也就更大。實際上,「獅」級戰列巡洋艦最致命的地方還並非被削至最低限度的裝甲防護,而是對炮彈爆炸造成的損害的認識不足,缺乏妥善的損管措施。雖然「獅」號的裝甲防護首次覆蓋到了主甲板,但裝甲甲板厚度僅有25.4毫米,炮塔與船身接合部的裝甲厚度也只有76.2毫米。它的裝甲全重為 6200 噸,只佔設計排水量的23%。而與其相比,德國的「毛奇」號戰列巡洋艦裝甲帶最厚處達270毫米,裝甲甲板的厚度也有50毫米。

作戰經歷

「獅」號最初在第一巡洋艦分艦隊中服役,1913年1月後被委任為第一戰列巡洋艦分艦隊旗艦。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獅」號一直擔任戰列巡洋艦艦隊的旗艦,1914年8月28日,它在赫爾戈蘭灣海戰中負責提供遠程火力支援。1915年1月24日,在多格爾沙洲海戰——也是唯一一場全部由戰列巡洋艦參戰的海戰中,「獅」號擊毀了德國公海艦隊司令希佩爾的旗艦「塞德利茨」號的艉部炮塔,自己也被十七枚炮彈命中,其中兩枚命中吃水線附近,所幸蒸汽輪機艙沒有浸水,但已經無法獨立航行,由「不撓」號拖回船塢,維修耗時近四個月之久。

▲在海面上高速航行的「獅」號

在1916年5月3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中,「獅」號被直接命中「Q」炮塔,炮塔指揮官哈維少校重傷彌留之際,下令向彈藥艙注水,「獅」號才免遭爆沉覆沒的厄運。但它的姊妹艦「瑪麗王后」號,以及「不倦」號、「無敵」號均未能倖免,折戟日德蘭。同年7月19日,維修完成後的「獅」號繼續回到北海海域執行任務,直至戰爭結束。1921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後,它正式退役,並於1924年1月被出售拆解。

相關焦點

  • 英國戰列巡洋艦第二型主炮:炮彈567公斤,海戰中瘋狂「挨揍」
    英國戰列巡洋艦第二型主炮:13.5英寸主炮,炮彈567公斤 1909年,英國開工了獅級戰列巡洋艦的首艦,雖然這型戰巡的設計中 Mk-V型13.5英寸艦炮裝備了英國皇家海軍多型戰艦,其中包括戰列艦獵戶座級(又譯為俄裡翁級)、英王喬治五世級、鐵公爵級和埃爾林號,以及戰列巡洋艦,獅級(獅號、皇家公主號、瑪麗女王號
  • 挨了22發穿甲彈,「厚甲輕刀」的戰列巡洋艦
    「厚甲輕刀」的戰列巡洋艦:碾壓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自戰列艦進入無畏艦時代後,戰列巡洋艦也應運而生,英國和德國兩國開始了「互為對手」的造艦比拼,艦炮和防護都以對方新式戰艦為目標,1911年德國在馮·德·坦恩號和兩艘毛奇級戰列巡洋艦之後,又建造了一艘新的戰巡:塞德利茨號。
  • 俾斯麥號:擊沉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但不是戰列艦的巔峰之作
    在丹麥海峽遭遇戰中,俾斯麥號戰列艦在海戰中發揮非常出色,一發380mm主炮炮彈擊穿了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甲板裝甲,由此殉爆了彈藥庫,一舉擊沉了英國海軍引以為豪的滿載排水量4.8萬餘噸的巨艦,包括霍蘭中將在內的1418名官兵陣亡,同時重創了英國海軍最新服役滿載排水量4.4萬餘噸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
  • 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的區別是什麼?
    問 網友提問: 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的區別是什麼?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8000噸,火炮口徑不得超過6.1英寸。但有個附加條款,締約國認為其國家安全受到影響時,可建造排水量為1萬噸的巡洋艦。後來,為防備日本、義大利,締約國將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放寬到45000噸,主炮口徑增加到16英寸。 另外,從各自任務的角度看,戰列艦是主力艦,巡洋艦的使命是為戰列艦提供護衛,主要承擔反潛、護航、巡邏、警戒等任務。
  • 英軍3萬6000噸戰列艦「以大欺小」:3分鐘擊沉重巡洋艦
    為了阻止英軍馳援希臘,實現「新羅馬帝國」夢,義大利海軍出擊攻擊英軍從埃及到希臘克裡特島之間的運輸線,義大利海軍22艘各型艦船與英軍32艘各型艦船在龐大海域上爆發了海戰,其中義大利有1艘戰列艦和8艘巡洋艦,英軍有戰列艦3艘、巡洋艦10艘和1艘航空母艦。
  • 「北方孤獨的女王」,「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儘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海軍全軍覆沒,消失殆盡,但德國在重工業製造方面的確有他獨到之處,二戰前建造的軍艦都是同級艦中的精品,比如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提爾皮茨」號更是如此,它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第二艘艦,建造於20世紀30年代末期,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戰列艦之一,首艦「俾斯麥」號只打了一場戰,但它單挑整個英國皇家海軍,擊沉「胡德」、重傷「威爾斯親王」,讓英國海軍膽寒。連英國首相邱吉爾也稱「俾斯麥」級戰列艦是造艦史上的一大傑作 。
  • 戰艦世界版本更新,獅級戰列艦玩法評測
    獅級戰列艦屬於喬治五世級的改進型。不但在外觀上保留了KGV的基本特點,其內部布置也可以說是KGV的翻版。是一種典型的快速戰列艦,也寄託了英國人保持自己在戰列艦領域領先地位的期望。這是一艘褒貶不一的船,當然可能這句話不太恰當,以主流觀點的話應該算是一艘好船。現在,獅作為戰艦世界網遊裡一艘9級英戰加入戰鬥,威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 海軍條約時代的產物,薄皮大餡的英國巡洋艦,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如果提起重型巡洋艦,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那些有名的戰艦,比如說美國的德梅因級重型巡洋艦、德國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等等。作為噸位僅次於戰列艦的戰艦,重型巡洋艦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可以單獨行動,也是進行艦隊決戰時的主力艦船。
  • 微軟創始人熱衷找沉船 尋到被擊沉77年日本戰列艦
    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2月7日報導稱,由已故企業家保羅·艾倫發起的探險行動發現了日本戰列艦「比睿」號。    報導稱,大約1年前,日本研究人員通過聲吶在距離「比睿」號1942年沉沒地點不遠處發現了沉船。1月31日,研究船「海燕」號確認了具體位置。
  • 三易其主的七炮塔神教——阿金庫爾號戰列艦
    阿根廷「裡瓦達維亞」級戰列艦裝備12門阿根廷從義大利訂購了4艘加裡波第級裝甲巡洋艦,一躍成為南美海軍的翹楚,作為應對,智利從英國訂購了兩艘戰列艦,用於對付阿根廷海軍中的裝甲巡洋艦,1908年阿根廷又向美國訂購的兩艘裡瓦達維亞級戰列艦
  • 歷史見證:一代傳奇「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將修整簇新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正式交付俄羅斯海軍。當晚21時,巡洋艦離開喀琅施塔得,由4艘拖船牽引,駛向聖彼得堡。涅瓦河上的三座橋同時開橋放行。涅瓦河兩岸人頭攢動,數千名聖彼得堡民眾在河畔目睹了這艘富有傳奇色彩的巡洋艦歸來之程。
  • 二戰最弱的新式戰列艦:主炮口徑最小,裝甲不如戰巡
    【話說軍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列艦在技術層面走上了巔峰,不過在戰術層面卻走下了「神壇」,說到二戰時最「弱小」的戰列艦,很多人會想到德國袖珍戰列艦,不過該艦定位很特殊,1940年2月就被變回重巡洋艦了,因此,實際上應該是法國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 它是北極航線的保護者,在擊沉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時立下首功
    約克公爵號戰列艦不出英國人所料,406毫米艦炮的研製進度果然出現了大幅度的拖延,為了能趕上在1937年開工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建造進度,無奈的英國人最後只好選擇為新戰列艦安裝356毫米主炮。1937年初,第一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開工建造,此後每隔4個月左右,就有一艘同級艦開工建造,到1938年夏天,總計5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全部開工建造。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35000噸、滿載排水量44650噸,艦體長度227米,寬34.2米,吃水深度8.5米。
  • 大洋上的巨無霸 深度解析: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需要噸位、尺寸介於戰列巡洋艦和重巡洋艦之間,並且能夠有效的對抗潛在的敵人—重巡洋艦。新的軍艦被命名為「大型巡洋艦」,它將是重巡洋艦分隊的領艦,也可以編入航母戰鬥群中,使航母免遭敵方重巡洋艦的攻擊,同時還能用艦炮為航母提供對空防禦。 1940年,大型巡洋艦方案定型,代號為CB。1940年9月,美國海軍向紐約造船廠發出訂單,建造6艘大型巡洋艦。
  • 法蘭西的鋼鐵浪漫,蒸汽朋克般的戰艦——「若雷吉貝裡」號戰列艦
    那些將「青年學派」理論奉為圭果的軍官和艦船設計師們一致認為,法國應該集中力量著重發展用於遠洋破襲的巡洋艦。在他們看來,戰列艦不僅已經過時,而且造價高昂,行動笨拙,在新式的魚雷武器面前不堪一擊。然而英國、德國、俄國以及美國都沒有放棄建造戰列艦的想法,而法國也最終繞回了設計建造戰列艦的原點。但是法國依然沒有放棄在造艦理念上另闢蹊徑的念頭。
  • 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 巡洋艦和驅逐艦有什麼不同
    目前,巡洋艦這個艦種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消亡了。雖然現在還有巡洋艦,也只有俄羅斯一家有。與巡洋艦相似的是驅逐艦,二者不容易區分。那麼,巡洋艦和驅逐艦有什麼不同呢?一起來看看吧!  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  1、性能不同:巡洋艦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
  • 戰艦世界閃擊戰:R系T10巡洋艦「蚺」國服首發,福利同步開啟!
    巨蟒入海,掀起驚濤駭浪為對抗M系的布魯克林輕型巡洋艦和阿拉斯加大型巡洋艦,R系推出了B65計劃,試圖研發出具備強力指揮設施和匹敵鯉級戰列艦火力,綜合實力超越甲型巡洋艦的「超甲型巡洋艦」,而蚺正是基於這一計劃改進而來的重型巡洋艦。
  • 巡洋艦和驅逐艦到底怎麼區分?其實很簡單,看噸位以及火炮口徑
    巡洋艦是個很古老的艦種,木質風帆戰艦開始就已經有了。但是這個艦種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消亡了。雖然現在還有巡洋艦,也只有俄羅斯一家有,分別是光榮級和基洛夫級。嚴格的來說其作戰能力跟當時的驅逐艦並沒有多少區別,只不過攜帶的飛彈數量多了一些罷了。除了噸位外兩者的定義已經非常模糊了。
  • 大艦巨炮-無畏艦時代(英國篇):七炮塔的「阿金庫爾」號戰列艦
    阿金庫爾號戰列艦原是巴西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訂購的「裡約熱內盧」號戰列艦,1911年9月在阿姆斯特朗船廠開工,1913年1月22日下水。這艘軍艦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10月,當時巴西議會通過一項增加28艘戰艦法案,以奪回因1889年革命而失去的南美海軍第一大國的地位,其核心是3艘戰列艦。
  • 追擊,圍殲俾斯麥號
    下水中的俾斯麥號 二戰爆發後,德國海軍進行破襲戰,英國人的擔心變成噩夢。光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兩艘戰列巡洋艦在1941年頭三個月擊沉的商船總噸位就超過11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