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專家2》劉德華之壞蛋必須死,他的原則值得所有人欽佩
文|閒雲
劉德華之壞蛋必須死!劉德華又一次踐行了他拍電影的原則:我演壞人必須死。
在《拆彈專家2》中,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隨著爆炸的青馬大橋和列車墜落——結局已經不可避免。從陽光積極上進的潘乘風變成偏激的破壞分子,再幡然醒悟悔過贖罪,劉德華在電影中經歷了三重人格。
也許是複雜的性格設置,導致了這個人物必須死掉,不然等待他的終將是法律的制裁——這種結局也許合理,但很可能難以引起觀眾的共情——對觀眾來說,一個角色通過犧牲來獲得救贖,更容易獲得認同感。
劉德華的電影角色尤其是壞人,從來不是典型的壞到徹底的人物,每個反派身上都有著複雜的性格和情感,有時候讓人恨不起來,但即使如此,劉德華大概也是在影視作品中死亡次數最多的明星,無論正面角色還是反派,劉德華的角色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
從早期的《殺手的童話》《天與地》 《五虎將之決裂》 《火燒島》 《至尊無上 》《第一繭》《停不了的愛》等,到《暗戰》《江湖》《龍在江湖》《新上海灘》《天若有情》《旺角卡門》,再到後來的《天下無賊》《見龍卸甲》《投名狀》《龍鳳鬥》《拆彈專家》甚至是《無間道》,劉德華在電影中的結局總令人唏噓:要麼被亂槍打死,要麼身患絕症而亡,或被割喉 或被人用刀暗殺或被小混混亂刀捅死,活著的也成了植物人。
看了劉德華的反派角色電影,閒雲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千萬不要幹壞事,千萬不要幹壞事,千萬不要幹壞事,幹壞事的社團千萬不能加入,否則死得會很難看,而且還很憋屈。比如劉德華和張學友共同出演的《江湖》,兩個社團老大最後死的就莫名其妙不明不白,窩囊到家。
這也是劉德華之壞蛋必須死存在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因為成年人可以分辨劉德華本人和劉德華的角色,但小孩不能,在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候,對於偶像的模仿和崇拜可能會是要命的行為。
作為影壇常青樹,劉德華在海內外擁有大量的粉絲,大火的時候,他甚至不能公開自己有沒有女朋友,因為一旦有女朋友的消息傳出去,粉絲自殺事件很可能會大量發生。當年的楊麗娟瘋狂追星,對劉德華愛慕得要死要活,非要劉德華不嫁。最後鬧了個慘痛的結局:楊麗娟的父親為了幫女兒追星自殺身亡,留下的遺書還在勸劉德華再見楊麗娟一面。楊麗娟在父親自殺後,還要「劉德華再見我一次,否則父親的死就沒有意義。 」
這種瘋狂的追星,讓劉德華陷入了心理疾病當中,自責愧疚佔據了他的內心,生怕再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不得不說,劉德華的電影還是很有警示作用的。他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定是正能量的,不需要為了營造話題,刻意追求讓反派活下來的反轉戲碼,他還是要通過自己的電影體現出一些社會責任感。劉德華說過自己真正的生活永遠比電影更重要,「我不希望自己的電影影響到孩子們的生活」。僅憑藉這一點,劉德華也值得讓所有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