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義烏人的視野中「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燕裡村,突然又「火」了起來。特別是在佛堂一帶,「燕裡村」一下子又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和爭相前往「看稀奇」的地方。
一個僅有300餘人口的偏遠小村子,何以突然間會變成「網紅村」?原來,經過3個月的「加班加點」,該村新辦的紅糖廠於12月14日正式開榨,久違的「燕裡紅糖」又開始在義烏上空飄香了。
12月14日上午,燕裡村還舉行了盛大的紅糖廠啟用暨祭拜糖公儀式,全村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喜氣洋洋地聚集到村口。用「豬頭鵝」最傳統的方式,祭拜糖公。隨後,正式開機試榨紅糖。
據《洋川賈氏燕裡村譜》記載,燕裡村是義烏紅糖的發源地,第一個把製糖技術傳入燕裡的是該村第五代孫賈維承(1604年~1670年)。也就是說,義烏紅糖最早可上溯至清順治年間,傳承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
《洋川賈氏燕裡村譜》裡,有《義烏紅糖出燕裡的故事》一文。文中詳細講述了賈維承從閩南「偷學」製糖技術並將糖種偷偷帶回義烏的整個過程。
據文中所述,賈維承自幼聰明過人,有一手好木匠活,對農事也頗有研究。有一次,他到洋灘市裡去修水車,從一名慕名來洋灘市場買花生和芝麻的閩粵客商口裡得知,福建、廣東一帶種的糖蔗很甜,生產的糖蔗還能製成四季均可存放的食糖。這一消息,讓賈維承下決心要把製糖技術引回家。
清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年過不惑的賈維承經過幾個月艱苦爬涉,終於來到閩南,在一個村莊附近見到了形似竹、葉如劍的糖蔗。
按照當地族規,種蔗製糖術傳子不傳女,更不能傳給外人。為了學到種蔗製糖技術,賈維承入贅該村,與村裡一名年紀相仿的寡婦成婚。
成為閩粵村民後,賈維承與當地糖農一起秋收。幾年後,他終於學到了種蔗製糖技術。
為了早日返回義烏,賈維承想盡了辦法。他回到家後才知,自己已離別燕裡村15年了。賈維承從雨傘裡取出油紙包著的蔗糖種,開始向鄉親們介紹起如何育苗、移栽、管理、收穫及製糖的經過。第二年一開春,大夥就忙開了。第三年,看到糖種在村裡已得到大面積種植,賈維承花了幾個月時間,動手做成了燕裡村第一部木榨糖車,義烏紅糖由此產生,賈維承從此被人稱為義烏「糖公」。
「燕裡紅糖之所以出名,與糖公賈維承的故事息息相關。」《佛堂鎮志》編輯、燕裡村村民賈滄斌認為,因為燕裡村是義烏紅糖的發源地,賈維承是義烏紅糖的「創始人」,燕裡紅糖是義烏紅糖的「祖師爺」,義烏人對「燕裡紅糖」懷有一種的感情,這是燕裡紅糖重新開榨馬上引發眾人關注的主要原因。
說起燕裡紅糖文化,賈滄斌給記者翻看了《佛堂鎮志》裡的有關文字記載。1929年,佛堂鎮商會選送燕裡村產的紅糖,以時任佛堂商會會長黃克仁先生「黃培記」老店號,作為「燕裡紅糖」的品牌,赴杭州西湖博覽會參展,榮獲「特等獎」。為了發展義烏紅糖,1933年,浙江省政府撥款10.4萬元,由當時的「義烏縣實驗科」出面,使全縣的糖蔗種植面積發展到了有史以來最高數2.5萬畝。
後來,由於許多新發展起來種蔗製糖的農戶缺少經驗,使義烏紅糖質量不好,市場價格暴跌。唯有燕裡村的紅糖,憑著賈禎淑「放在桌上會爬,放在口中會烊,含在嘴裡清香,存放三年不爛」的「經典文化」,成為了當時糖商「搶著」收購燕裡紅糖的「標準」。
此後,義烏各地糖農紛紛到燕裡村向賈禎淑求取種蔗製糖的經驗,賈禎淑就收集了許多種蔗製糖的諺語,寫成春季怎樣育苗,夏秋季怎樣管理,入冬怎樣製糖的《種蔗製糖四季歌》贈送給大家。
賈熙林說,特級的義烏紅糖別名「義烏青」,指的便是「燕裡紅糖」。燕裡紅糖還有一大特點「堆在桌上會爬,含在口中會烊,存放三年不爛,越陳糖味越香」。其他產區的紅糖,一般都很難越過「儲存關」,存放一年後,容易或「泛潮」或「黴爛」或「生蟲」,一般變質後的紅糖,形如「雞屎」,色難看,味走樣,不易長期儲存食用。
據賈滄斌介紹,燕裡自然村劃歸起鳴行政村後,燕裡紅糖就成了「起鳴村紅糖」。種糖蔗極其需要流水的灌溉,因此義烏江兩岸的沙土地十分適宜種糖蔗,於是,為了向義烏江提水灌溉糖蔗,在沒有動力、電力抽水機以前,糖農就聯合起來,用一部接一部的「腳踏水車」向義烏江取水上岸「流水灌溉」。1955年初,義烏江上第一個動力抽水機埠在燕裡村建成,起鳴村馬上成了引進高產糖蔗「印度290」和「臺糖134」種植試驗基地。
1958年公社化後,合作公社起鳴大隊,成為了義烏紅糖的重點產糖區。1961年,蘇聯與中國反目,撤回所有在中國「支援建設」的專家,同時慕名指定要拿義烏紅糖去「還債」。由於那年榨糖季節,連續雨雪加凍,糖農收蔗製糖苦不堪言。加上政府刮「強逼命令風」,強制監視紅糖生產,糖農自己生產的紅糖自己都不準吃,用白色棉布袋,每袋50斤裝,運到莫斯科。結果,蘇聯以「義烏紅糖雜質(泥沙沉澱物)超標」為由拒收返還,給國家造成了「聲譽與往返運輸費」的重大經濟損失。起鳴村四個生產隊三個生產隊長遭「逮捕法辦」追究責任(後無罪釋放)。燕裡紅糖因此遭受「毀滅性」的打擊而一落千丈。
1966年,義烏糖廠在佛堂鎮楊宅村建成,專門生產白砂糖。在「計劃經濟」的制度下,佛堂地區種植的糖蔗,幾乎全部成為了義烏糖廠生產白糖的「原料」。而義亭、上溪方向的糖農,因有四大水庫渠道自流灌溉之利,距離楊宅糖廠路遠運輸不方便之弊,義亭區從此開始起步,用動力機榨糖蔗逐漸頂替了佛堂一帶傳統的木糖車榨糖蔗的紅糖生產,逐步成為了當今義烏紅糖的重點產糖區。
不過,雖然如此,類似「義烏紅糖出燕裡」「義烏紅糖的精品在燕裡村」的話語依然在義烏民間流傳著。在賈熙林看來,這就是「消失」了半個多世紀又重新開榨的燕裡村紅糖廠,為何一冒出就「走紅」的原因所在。「明年將發動村民大規模種植糖梗,讓『燕裡紅糖』重新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