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野馬財經
作者 |戴鄂
編輯 |繆凌雲
來源 |首席科創官
2020年之前,之江生物還在為1年不到2次的存貨周轉頻率憂心忡忡。新冠疫情出現後,做核酸檢測試劑盒的之江生物在「抗疫」的戰鬥中一展身手。
今年一季度,之江生物的淨利潤和經營現金淨流入量開始飆漲,三個月的時間淨利潤已經超過了2019全年的規模。
之江生物的全名是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月1號,在碩世生物、聖湘生物等同行之後,之江生物也向上交所遞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
公司4年前曾經在股轉系統公開掛牌轉讓,代碼是834839,這一次籌劃登陸科創板,之江生物募資的規模差不多達到13.6億,主要的投資項目涵蓋了公司主要產品的研發升級以及公司的經營銷售活動資金所需。
來源:招股書
其實,之江生物在去年有過上市的努力,後來撤回了材料。今年則由於新冠疫情爆發,公司的主打的核算檢測試劑盒出現了跟口罩、額溫槍等防疫物資一樣的爆炸式熱銷的局面,大大助推了公司的上市進程。
分子診斷試劑盒大拿
之江生物專注於分子診斷試劑及儀器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2020年1月26日,在確認新冠肺炎人傳人之後,之江生物成為了國內首批獲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註冊證的企業,隨後快速量產檢查試劑盒。
之江生物試劑盒(來源:公司官網)
5月22日,之江生物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應急使用清單(EUL),這份清單上只列示了9家公司的試劑盒,包括羅氏、雅培等行業巨頭,同時也獲得了歐盟CE認證,以及澳大利亞(TGA)、南非(SAHPRA)、菲律賓(PFDA)、印度(CDSCO)、馬來西亞(MDA)、新加坡(HSA)等國際認證。
在做新型冠狀病毒核算檢測試劑盒之前,之江生物也在其它的全球性疫情中發出過「中國聲音」。
應對2008年手足口病、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年H7N9禽流感、2014年非洲伊波拉病毒、2015年中東呼吸症候群等等大範圍流行病,之江生物研發的檢測試劑盒得到了相關國家的認證。
檢測功效得到廣泛的認可,之江生物這些年賣掉的核算檢測試劑也帶來了不錯的收入,構成了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
之江生物主營業務收入(來源:招股書)
公司的營業收入從2017年的1.93億元逐年增長到2019年的2.59億元。
在這個階段,對整個分子診斷行業來說,增長是主旋律。之江生物長期深耕的高危型HPV檢測為代表的婦科檢測及呼吸道傳染病檢測等細分市場也同步增長。之江生物核酸檢測試劑盒銷量規模分別從2017年的505.64萬人份增長到2019年的770.13萬人份。
不過與同行比較,2020年新冠疫情之前,之江生物的銷售速度並不算快,這反應在公司一年不到2次的存貨周轉頻率上。
來源:招股書
一季度淨利潤大於過去一年
近三年來,之江生物核酸檢測試劑盒毛利率保持在80%以上,由於毛利率較低的分子診斷儀器銷售額佔比提升,公司整體主營業務毛利率從2017年的82.05%下降到2019年度額76.32%。
所以,之江生物形成了淨利潤「增收難增利」的狀態。2017年淨利潤是5152萬元,2018年增加到6232萬元,2019年又掉回到5152萬元,走了一步又退了一步。
今年一季度的數據與這種狀態截然不同,淨利潤一口氣飆到9982萬元。之江生物的招股書說「主要系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銷量增加所致」。
不止如此,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達到1.34億元,產銷兩旺,回款質量同步提升。
招股書還提到疫情帶來的銷量暴增使得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相應下降,首席科創官注意到,在過去的三年間,之江生物的銷售費用逐年增加2000萬元左右,2019年達到9194萬元,是公司的第一大費用開支。
銷售費用佔比的下降,也顯著提升了之江生物的淨利潤率。
不過「疫情行情」也不是毫無後顧之憂,佔主營業務成本的70%的診斷試劑盒原材料的採購來自國外專業化公司,包括Taq酶-I、dNTP、預混液等生物製品和精細化學品,仍然存在一定的價格風險和貨源風險。
疫情結束之後,之江生物也還要面對國際、國內的同業競爭。
競爭對手環伺
海外體外診斷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行業不斷併購整合,市場集中度逐步上升,市場形成「4+X」的局勢,全球前四大體外診斷公司羅氏、雅培、丹納赫和西門子就佔據了全球一半左右的市場份額,前十家佔據了全球超過2/3的市場份額,行業呈現出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
來源:招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