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玉樹8月23日電 題:可可西裡藏羚羊「保護神」今昔:「生命禁區」再無槍聲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傑桑·索南達傑是英雄,我們得繼續跟著他。」
「生命禁區」可可西裡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後,彭措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可可西裡「野犛牛隊」,感慨萬千。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裡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6攝氏度,與中國三江源、羌塘、阿爾金山三個自然保護區接壤。
可可西裡堪稱「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物基因庫」。1994年1月18日,為保護正遭盜獵的旗艦物種藏羚羊,時任玉樹州治多縣委副書記、治多縣西部工作委員會書記傑桑·索南達傑犧牲。
1995年9月,一支由當地幹部和牧民、復員軍人、中學畢業生等新組成的60多人反盜獵隊伍開進了可可西裡,時任治多縣西部工委書記扎巴多傑帶隊。
「在布格達坂峰,我們遇到了三十多名持小口徑步槍的盜獵分子,而我們只有三把槍,十幾人,」老隊員彭措本是治多縣的牧民,他說,雙方開槍較量,盜獵者全部被抓獲。
在老隊員才仁尼瑪的記憶裡,有一次盜獵分子的夥食斷了,「我們把吃的分給他們,不能把他們餓死。有時候,我們每天只能分到一包方便麵,嚼著吃,沒淡水,只能喝雪水。一根煙,大家輪著抽上幾口」。
老隊員扎多的哥哥是索南達傑的好朋友,他頂著壓力加入了「野犛牛隊」。「全家人都反對我去。但我一定要去。」扎多說,「每次巡山半個月,能不能出來都是問題。」
20世紀90年代,可可西裡盜獵藏羚羊和盜採沙金情況相當猖獗。「每次巡山,很少空手回來,都會抓些盜獵者,」彭措說,「每次出山,全身是泥。頭髮沒梳過,臉也沒洗著。」
老隊員呂長徵說,有人稱讚這支反盜獵隊伍就跟野犛牛一樣——別人侵犯其領地,就會受到野犛牛般兇猛的攻擊。
圖為在青藏公路上,小藏羚羊跟著母藏羚羊一起通過。 孫睿 攝
「野犛牛隊」就這樣被叫響。
「我們擁有不怕辛苦,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的野犛牛精神。」次成尼瑪說。
「晚上登上山頂,看到車燈,那一定是有人在圍獵藏羚羊,」才仁尼瑪說,「天亮了,沿著車轍印,一準能找到他們。」
1996年,可可西裡被列為青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第二年晉升為國家級。2000年,一部分「野犛牛隊」隊員加入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據管理局局長布周介紹,自2006年以來,可可西裡再未聽到過盜獵者的槍聲,藏羚羊從20世紀90年代的不足2萬隻恢復到6萬餘只。
如今,可可西裡成了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在東邊的青藏公路沿線看到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嬉戲的場景,已不是稀罕事。可可西裡成為中國面積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沒有該項目的空白。
可可西裡主線巡山隊和各保護站的巡線隊伍,仍活躍於此。從縣級保護到省級、國家級再到世界自然遺產,漸生白髮的呂長徵說:「我們在可可西裡的任務完成了。」
布周說,未來可可西裡將以更嚴格的標準保護遺產地,並編制相關規劃,加快遺產地跨區域協作,完善監測體系。
「這裡的志願(保護)者舉世聞名,我們想記錄他們。」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張鐸幸和同學們8月初抵達可可西裡,他們想拍一部紀錄片,做一次野生動物調查,並設計一份生態保護手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