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推動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近年來,密雲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一大批各領域優秀人才匯聚密雲。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了支撐和引領作用,有利推動全區各項事業健康蓬勃發展,形成了「雲聚英才」的良好局面。區委組織部聯合融媒體中心開設《雲聚英才》融媒體欄目,講述密雲的人才故事。
她是紮根基層兩腳沾泥的博士,她是密雲區養蜂事業的領頭人,她是鄉親們眼中的貴州妹子,她放棄了出國深造和生活的機會,把密雲打造成北京市養蜂第一大區,帶領4000多人脫低致富,今天讓我們來認識她,紮根密雲十年打造甜蜜事業的貴州妹子——密雲區園林綠化局蜂業管理站站長羅其花。
2011年羅其花博士畢業的時候,時任美國農業部的蜜蜂所所長傑夫邀請她去美國進行深造,一起合作研究「小滿蜂」,她拒絕了,隨後她又先後放棄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向她拋來的橄欖枝。由於出身貴州農村,她對大山深處有著特殊的情懷,在幾條道路面前,她信念堅定地選擇來到密雲,來到基層,和這裡的蜂農打交道。
密雲區園林綠化局蜂業管理站站長羅其花說:「當初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做了一個論文,做實驗來密雲採過一次樣。發現密雲的環境特別的漂亮,生態特別好,密雲的養蜂基礎也不錯,我看當地蜂農蜂養的特別好,對密雲的第一印象就很好。」
通過密雲區的人才引進政策,羅其花如願來到密雲。剛到密雲的時候,羅其花也曾懷疑過、恐慌過。2011年以前,密雲區的養蜂業沒有專人進行管理,呈弱而散的狀態。面對這種形式,羅其花擔心辜負區領導對她寄予的厚望——做強蜂產業;也擔心自己的一腔抱負難以付諸實踐。但是她一直鼓勵自己,越有困難,越要擔當,擼起袖子加油幹!縷清思路後,她開始了自己的工作——下鄉。剛開始的半年時間裡,她下鄉鎮各地了解季節變化,走訪蜂農,和有經驗的老蜂農討論養蜂經驗,通過半年的時間,她撰寫了《密雲區蜂產業五年和十年發展規劃》,並提出了「五年打基礎,十年強產業」。
2012年,羅其花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區園林綠化局蜂業管理站,從此開始了她在密雲打造甜蜜事業的歷程。幹事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但是樸實的羅其花也沒有想到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竟然是蜂農的不接納和不理解。
羅其花表示,當時我第一堂課下來以後,感覺挺受傷的,後來我終於搞明白我以前所學的書本上的東西是針對全國的。我給大家講的更多的是全國的蜂業養殖,但是並不適合密雲。
而從小在農村的生活經驗,讓羅其花非常理解蜂農的想法。想讓蜂農接納新思想新技術,就得讓蜂農心服口服,讓蜂農有所收穫,最終讓蜂農通過聽課能掙到更多的錢。 這得下慢功夫,而眼下羅其花要解決的是困擾全區蜂產業的大問題——乾旱。
蜂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乾旱,但是我們所說的乾旱和真正意義上的乾旱還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說的旱情是有特質的,比如說荊條花期是在六月初到七月底。這一段時間,假如說降雨量很少,荊條花就不泌蜜,蜜蜂就沒有蜜可採。就會影響整個養蜂市場的收入。——密雲區園林綠化局蜂業管理站站長羅其花
蜂產業雖然具有很多優點,但是同時蜜蜂也是一種極為脆弱的昆蟲,相對於傳統農業,養蜂需要很高的技術性,並且對於天氣依賴性極強。一旦蜜蜂減產,蜂農降低收入,就會出現蜂農因承受不了損失而退出行業的情況,那麼整個蜂產業鏈條將會受到重創。而這些,則是羅其花不願看到的。
她必須儘快找到解決辦法,為此她聯繫了自己的母校,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和導師詳細探討「多箱體」養殖技術在密雲區的應用。多箱體養殖是羅其花從歐洲蜂業技術更發達的地區學到的成熟養蜂技術,原理就是增加蜜蜂的活動空間,減少人工幹預,從而提高蜂王產子量,以增加蜂蜜產量,即使在天氣不好的時候,蜂蜜的產量也能比普通蜂箱提高一倍。
養蜂戶劉金良說,今年我這邊兒應用多箱體的平均產量應該是在76斤到78斤之間,最好的1箱單箱產量是生產了126斤的優質成熟蜂蜜。按照以往的養殖方法,應該是30斤到40斤的產量,所以從蜂蜜產量來說就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另外蜂王漿、蜂膠、蜂毒各方面它的產量都有所增加。
劉金良父子是密雲區最早一批飼養蜜蜂的蜂農,技術相對傳統,但好在劉金良年輕,思想活絡,在養蜂上出現什麼問題,都及時與羅其花聯繫,今年,羅其花建議在他家的蜂場裡實驗多箱體養殖技術,並為他提供了蜂箱、技術,當年他就嘗到了新技術帶來的甜頭。而劉金良告訴我們,這已經不是羅其花第一次給他們家提供幫助了。
「有一次羅博士來到蜂場,看到我們正在用蒼蠅拍打胡蜂。對於蜜蜂來說,它是天敵,幾隻胡蜂甚至就可能毀滅一箱蜜蜂。那個時候我們正對胡蜂一籌莫展,不知道怎麼處理。這時候羅博士給我們出了一個主意,用糖水和蜜水配製酸飼料,讓它自然發酵之後引誘胡蜂,這樣的話,對周邊的胡蜂有一個非常好的除害作用,能夠減少蜜蜂的損傷。」劉金良說。
在推廣多箱體養殖的同時,開發出新的蜂產品也可以幫助蜂農增產增收、克服天氣影響。這時,羅其花想到了「蜂王漿」。讓蜂農學會釀造蜂王漿的方法,能夠增加單群產出,蜂農就不必完全寄希望於蜂蜜,在乾旱的時候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為此,她在農科院和密雲育種基地之間搭建起了一道橋梁,農科院蜜蜂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得以在密雲育種基地實踐,培育出了「密雲一號」「密雲二號」蜂王品種,並免費發放給蜂農。
蜂王漿雖然價值高,但是選取小幼蟲和取漿勞動量大,對年紀比較大的蜂農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因此蜂王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天氣影響帶來的損失,但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羅其花還需要為蜂農再做進一步謀劃。羅其花提出仿照果農為全區蜂農上蜂業保險的建議,這一提議得到了北京市蠶蜂管理站和市農業局的大力支持。經過幾年的嘗試以及與保險公司商討,這項創新的險種,被寫進了保險條例。而在密雲,這項政策得到了更大的支持。如果受災,蜂農可以得到相應的補償。繳納保險的費用,由北京市政府和密雲區政府各承擔百分之四十,蜂農只需負擔百分之二十。
十年的時間,羅其花風雨兼程,從最初的無從下手,到如今名副其實的密雲「蜂王」,蜂農們也從以前的不接納、變成了主動學習。
在密雲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羅其花團隊的共同努力下,「520國際蜜蜂日」成功舉辦,第一屆蜂會召開時,養蜂強國斯洛維尼亞的代表受邀出席。蜂會的成功舉辦同時標誌著北京密雲的蜂業正式登上了國際舞臺。
從2011年到2020年,密雲養蜂業發展極為迅速。其中蜂農的數量從六百餘戶提高到兩千多戶,從業人員達到四千餘人,擁有蜂群11.5萬群,養蜂專業合作社25家,打造京純和奧金達兩家集養蜂生產與蜂產品加工經營相結合的成熟的蜂產品品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產品產銷體系以及配套旅遊產業,密雲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北京市養蜂第一大區。年均生產普通蜂蜜320萬公斤,蜂產品年產值近1.2億元。此外通過發展蜜蜂文化、蜂業旅遊觀光等,年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帶動362戶低收入農戶通過養蜂實現脫低致富。
文:黃婧
攝:吳經緯
編輯:楊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