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子是馬和驢雜交而來的,公驢與母馬生下的叫馬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騾。而公馬與母驢生下的叫驢騾。
騾子結合了馬和驢的一些優點,既有驢的負重和抵抗能力,又有馬的靈活和奔跑能力,且壽命比馬和驢都要長。
在以前,騾子被當作主要的畜力使用,其役用價值要高於馬和驢。
騾子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騾子存在,但不是當役畜使用的,而是王公貴族們的觀賞物。
足以可見那時的騾子數量非常少,兩宋時期也是如此,直到明代,騾子才被當作役畜而大規模繁殖。
從文獻記載來看,騾子可能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由北方的遊牧民族利用馬驢雜交而來,並陸續輸入中原。
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將驢父馬母所生的後代稱為驘(luó),將馬父驢母所生的後代稱為騾。
馬騾和驢騾長相很相似,馬騾的力氣要更大,驢騾則更善於奔跑。驢騾耳朵長、尾巴短,馬騾則耳朵短、尾巴稍長。
在七八十年代,農村經常可以看到騾子,大多都是馬騾。馬騾的體型比驢大而比馬小,長得像馬,但叫聲又像驢。
在陝西關中一帶,驢騾也有體型比較大的,這是由關中驢的體格決定的。與驢騾相比,馬騾則更容易繁殖。
公驢騾和公馬騾性腺比較發達,但由於精細胞不能形成有受精能力的精子,因而沒有繁殖能力。
所以這兩種公騾通常都會被摘除精巢,以便於管理和使用方便。
在一般情況下,母騾也被認為沒有生殖能力。因為其染色體是63個,這種不成對使生殖細胞無法正常分裂,很難生殖。
母騾是有子宮的,理論上也是可以懷胚胎的,但困難之處就是如何使母騾懷孕。儘管母騾受胎非常困難,但也是有的。
關於母騾生育後代的報導也不少,我國文獻中將公馬與母騾所生的稱為駏(jù),將公驢與母騾所生的稱為驉(xū)。
國外母騾生育最早記載,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波斯帝國時期。在18世紀,瓦倫西亞和阿爾吉爾也有相關的記載。
到了20世紀,法國的一匹母騾先後與公馬和公驢生下3匹駏和2匹驉。
母騾所生的駏與馬的長相幾乎沒有區別,且有生育能力。而驉的長相則更像騾子,且沒有生育能力。
美國也有這方面的記載,一匹母騾生下的公駏,與兩匹母馬生下了與馬長相相似的後公母兩種後代,且均有生殖能力。
由此可見,公騾確實沒有生育能力,而母騾是有生育能力的,但受孕非常難。
馬的染色體數量是64條,驢的染色體數量是62條,二者的受精卵染色體數量為63條,也就是騾子的染色體。
騾子的每條染色體都沒同源染色體進行配對,這樣就會造成染色體配對的隨機性,總共可產生近43萬個配子。
在這些配子中,只有完全來自於馬或驢的染色體,才能形成受精卵。
從概率論來看,母騾成功受孕的機率非常小,但可能性是存在的。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對騾子這個雜交種有所了解了,母馬和母驢都可以生騾子,公騾是沒有生育能力的,而母騾是有的,但受孕機率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