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訥烏(CHISINAU/KISHINEV)是摩爾多瓦首都,位於德涅斯特河右岸支流貝克河畔,原名基什尼奧夫。基希訥烏都是用摩爾多瓦境內盛產的石灰石為材料建成的。潔白的建築與翠綠的樹木交相輝映,使基希訥烏顯示出一派生機與活力。城市街道呈棋盤狀,列寧大街和普希金大街是城中主要街道。
市內保留著許多古蹟,有鐘樓、凱旋門、主教堂、聖母聖誕教堂等。在沙俄時代,普希金曾因寫了熱愛自由的詩篇而被流放到當時是邊遠地區的摩爾多瓦,在這裡普希金與十二月黨人有過密切往來,在基希訥烏有普希金故居,它現在是博物館。
此外,基希訥烏還是摩爾多瓦的科學、文化中心、建有摩爾多瓦科學院、土壤、葡萄酒釀造、園藝等研究所和基希訥烏大學。1955年又創建了摩爾多瓦歌劇舞劇院。全市有11家劇院、9個博物館、5個音樂廳、48所圖書館。主要名勝有:市中心大教堂、凱旋門、二戰烈士紀念碑、斯特凡大公公園、藍教堂和城市之門等。
基希訥烏於1436年建成,當時是摩爾多瓦公國的一個修道院小鎮。16世紀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土,直到1812年被割讓與沙俄。在19世紀初期,該市已發展成為一個有人口7000人的小村落。割讓給沙俄後,它成為了俄國底下比薩拉比亞的首府,而人口亦穩步增長,從1862年的9.2萬人,增加至1900年的12萬5787人。
在1877年到1878年之間的土俄戰爭中,基希訥烏曾被俄軍方面作為侵攻土耳其方面的主要根據地,戰略地位重要。19世紀時,由於俄羅斯與波蘭等地越趨激烈的反閃米特(Semitic,一通行於北非與中東的語族,猶太人即屬該語族之一)情緒,許多猶太人陸續遷居至基希訥烏,導致1900年的人口統計中,該市有高達43%的人口是猶太族裔。
與俄國境內許多地區同樣,基希訥烏曾在1903年4月6日至4月7日,和1905年10月19日至10月20日發生兩場大型的集體迫害(pogrom)事件,史稱《基希訥烏集體迫害》(Kishinev pogrom)。在這兩場反猶太暴動中,至少有47與19名猶太人在事件中死亡,導致隔年大批居住在東歐地區的猶太人移民至西歐或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