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您好,感謝您能排隊等候上車,送您一份小禮物,您可以把背包背在胸口。」近日,浙江杭州火車東站地鐵站裡,一批統一著裝、背包向前的站務小哥哥小姐姐,拿著定製禮物,依次送給候車乘客。戴著耳機安靜候車的,自主背包向前的,站在候車區排隊的,哪些乘客文明乘車了,都可以得到一份禮物。
先下後上,安靜乘車,排隊等候,背包向前,在地鐵這樣一個開放、流動的公共空間裡,關乎文明的細節有很多。「背包向前」不僅有助於防範財物被盜的風險,也有助於方便他人——在客流尖峰時間段地鐵車廂裡乘客摩肩接踵,將雙肩包置於胸前或者提在手上,既有助於節省空間,也能夠避免擠碰到其他乘客。
對城市文明的認識,有一個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過程。在武漢地鐵上,從「老弱病殘孕專座」到「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再到「讓座給更有需要的人」,讓座走出了「道德綁架」的困境,變成了一種權利讓渡、體諒他人的「成人之美」。面對比自己更需要座位的人們,一些市民主動讓座,讓城市變得更有善意、更有溫暖。
高大的建築、穿梭的車流和擁擠的人群,見證了大城市的生機和活力。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今天,城市文明也體現在對陌生人悄無聲息、「於無聲處」的關心與呵護。公交司機開車燈護送夜行兒童,商家給陌生人提供免費涼茶,私家車主看見老人過馬路不忍心按喇叭,交警延長綠燈時間方便行動不便的老人,房東為受疫情影響的租客減免租金……將陌生人的冷暖、饑飽、勞苦放在心上,通過一些細節來傳遞愛與善,讓城市有了更多的人情味,讓陌生人之間即使不見面也能感受到他人的善意與溫暖。
背包究竟是背在前面還是後面,很多時候都不是一個問題;在地鐵車廂人滿為患這樣一個特殊空間和特殊的場景,「背包向前」雖然打破了許多人的習慣,但卻利人利己。和讓座一樣,「背包向前」並非道德義務,而是一種教養的體現。懂得體諒他人,願意替他人著想,這種難能可貴的「文明自覺」,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與格調。
正如有網友評論的那樣,「地鐵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縮影,我們要一起參與到這場關於文明的行動中」「雖然說今年可能是最冷的冬天,但內心的溫暖卻可以驅趕嚴寒」。通過自律自製的「背包向前」,讓陌生人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溫柔相待」;作為一種社會聯結的潤滑劑和黏合劑,替他人著想有助於讓這個社會從「機械團結」走向「有機團結」。
與人為善,放之於公共場域,最低層次的要求就是管好自己,不給他人添麻煩,更高層次的要求就是換位思考、替他人著想,最高層次的要求就是急公好義、見義勇為。一個文明的城市,必然是一個善意湧動、溫暖縈繞的城市。 (楊朝清)
責任編輯: 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