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友德
鐵血軍魂
英雄
揚我國威
01
這次,到寧德蕉城採風,我耳聞目睹了太多關於戚繼光的遺蹟和故事。我問當地的大人小孩:「你們知道戚繼光嗎?一位群眾說:「誰不知道戚繼光!他在我們橫嶼打倭寇,取得一次大勝利!」一位小同學馬上接口吟道:「戚繼光,響噹噹,殺倭寇,保家鄉。」「月光光,照泥塘,戚公爺,出奇將,打得倭鬼無處藏。」另一個接著念:「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選題會上,我選中了《戚繼光和橫嶼大戰》,在填寫採訪要求時,我在單子上寫下「橫嶼戰役古戰場遺址」,心裡也想,四百五十多年了,哪裡還會有什麼戰場遺址?不過大出我意料的是,下午漳灣鎮準時派車子過來接我。車子直驅橫嶼島,我問:「還要坐船嗎?」司機說:「早已圍墾和大陸相連了。」不久,眼前出現一大片的耕海圍灘景象,一邊是網箱養殖場,一邊正在建設新的工業園區,我想,這就是橫嶼古城場了。
橫嶼島是一個長形的像一條蛇蜿蜒著的小山嶺,分成蛇頭、中籠、蛇尾三段。我在中籠下車後,路邊只有一人在等我。同車來的鎮文化站負責人卓斌華說,「走,到蛇尾去,那裡山頂上,還遺留著一截倭寇當年修築的防禦工事,不過路很難走,村老農會會長林則金已經和三位村民,在前面為我們開路。」卓斌華說:「大約十多年前,我曾帶北京和省裡的考古學者上去過一次,當時也請當地老農帶路。後來就再沒有人去過。十多年了,原來開出的山徑已經長滿荊棘野草被湮沒了。」我們走到蛇尾,開始爬山。只見農會會長和三位老農,兩位帶著劈刀,一位帶著鋤頭,還有一位小青年,用一塑膠袋拎著十幾瓶礦泉水,跟隨在後。老農們已經先行上山砍伐長到一人多高的茅草和芒萁,踩平地上的蒺藜(到處是有刺的蒲公英),削斷一些灌木的枝丫。農會會長用鋤頭在山包上挖出一層一層的土階,好讓我們走上去。他們為了保護我,上陡坡時,兩人先上,回頭拉住我的手;一個殿後,緊託我的腰部,上拉下推送我上去。大約只有三百多米高的山頭,披荊斬棘走了近兩個小時,大家額頭汗珠涔涔。終於見到倭寇當年用石卵壘砌成的一個觀察哨和防禦工事殘留。在這四百五十多年前的古戰場遺址上,可以瞭望四面八方來進攻的明朝官兵。四周大海,視野極遠,一面可以監視對面蕉城的動靜,一面可以防禦從漳灣進攻的來敵。倭寇以為有這樣的工事,可以高枕無憂。不料戚繼光將軍謀略更高一籌,打得倭寇措手不及,一敗塗地。
回來路上,鎮文化站卓站長向我講述了戚繼光入閩第一次大捷橫嶼戰役的前前後後。
02
橫嶼島又稱「洪水島」。坐落在三都澳西北隅的漳灣附近,原來是孤立於內海中的一個小島嶼。它方圓0.5平方公裡,但其四周港深泥滑、地形險要。尤其是每當潮水上漲時,周圍汪洋一片,潮落後,又是滿灘爛泥,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要隘。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股在浙江受到當地軍民有力打擊的倭寇流竄並佔領了此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致使橫嶼百姓民不聊生。而朝廷派出的抗倭軍隊已三次在此吃了敗仗。兩年後,戚繼光率領他的戚家軍收復了被倭寇佔據了三年之久的橫嶼島。這次殲倭大捷被後人稱之為明代抗倭「第一奇捷」,絲毫也不誇張。
衛星地圖看橫嶼
據《寧德縣誌》載:「明嘉靖己未四月,倭賊侵陷福安後,巢居雲淡門,於嘉靖辛酉十月陷寧德縣城,殺參將王夢麒等,人民肝腦塗地,莫可勝計,並擄子女二千餘以歸,倭賊尚留半數,遷徙橫嶼。橫嶼居海中,僅線石可通,潮濫非舟莫渡,賊自恃為天塹。南塘戚參將繼光,由浙江來,於壬戌八月初六日渡金垂入寧德,收復縣城後,於拂曉自縣城出發,抵漳灣布陣畢,著數千眾鼓行淖滷中,雖沒膝沒股,不敢退卻……賊且罵且笑,以為兵入死地,而不知戚公之神算,正置之死地而後生。於時炮聲雷震,眾衝霄奮登,賊闢易莫支,千餘悉殲,釋歸被擄數千人,此第一奇捷。」因此,橫嶼成為明代福建抗倭的三大戰場之一,也是紀念戚繼光抗倭勝利的重要遺址。
時光回溯到450年前的那一天。那是臨近中秋佳節的一個午夜,趁退潮時辰,戚繼光一聲令下,大隊人馬由漳灣麒轔山出發,直抵拱嶼鷺鷥頭下海,然後涉泥前進;同時又命部將王如龍領兵斷後,扼守路口,以防敵人逃脫。先頭部隊則以土橇代步,後續部隊每人背負稻草一捆,隨行隨扔,在通往橫嶼的灘涂上鋪就一條稻草路。將士們人人還攜帶著光餅串套在腰上脖子上,以便隨時充飢。部隊進入灘涂後,擺成鴛鴦陣,即以六人為一組,12人為一伍,每伍分成左右兩排,並排前行。作戰時,各伍之間前後左右互相配合照應。戚繼光親自擂鼓助威,讓將士們百步一歇,休整後繼續前進,不到半個鐘頭,就直搗橫嶼的倭寇巢穴。倭寇大驚,懷疑戚家軍自天而降。戚家軍隨即與之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此刻,負責斷後的王如龍及時帶領部分將士上島接應,頓時士氣大振。而部將吳維忠又成功燒毀了設在橫嶼中籠的倭寇糧草,倭寇頭目四散逃竄。戚家軍便趁勢四面圍合,乘勝追擊,殲敵三百多人,奪獲兵器一百八十多件,生擒倭賊近三十人。大部分殘敵在慌亂之中奪舟向海上逃命,又被埋伏的戚家軍堵殺。當場被殺死、淹死計六百多人。戚家軍還救出被倭寇抓去的男女群眾八百餘人。而這場抗倭大捷從攻島戰鬥開始到結束,還不到三個時辰。寧德城鄉群眾聞此喜訊,無不額手稱慶。
400多年前的倭寇匪巢遺址
戚家軍這次所以能迅速攻破橫嶼,全殲島上倭賊,為民除了大害,主要歸功戚繼光善於用兵布陣。戚公爺來到漳灣後,為了摸清敵我雙方情況,時常親自出來微行察訪,到處求師問計。有一天,戚公爺和陳大成化裝成商人來到岐後沃。這裡居民多是依靠討海謀生的窮苦漁民。自從倭賊佔據橫嶼三年來,這一帶的漁民都不敢出海捕魚了。老百姓怕被倭賊抓去做苦工。現在大家看到村裡突然來了兩個陌生人,年輕力壯的都紛紛躲藏起來。當時有個年輕人,從屋後扛起土橇,一口氣跑到岸邊海塗上,只見他抬腳一踩,連人帶橇像飛箭出弦,一轉眼就離岸老遠了。戚公爺覺得很新奇,就找父老問清情況,原來,這一帶村民每當退潮後在海灘上討小海時,都要使用這種土橇作交通工具,它滑起泥來就像雪橇滑雪,既迅速又方便。戚公爺聽了很高興,把原先躲藏起來的鄉親們都請了出來,說明自己就是要打橫嶼滅倭賊的戚家軍,想借大家的土橇用一用。鄉親們聽說是戚家軍要為民除害,都高高興興地拿出土橇來,還幫助戚家軍訓練土橇滑泥技術。
借來的土橇畢竟有限,只夠先頭部隊使用,那大隊人馬呢?戚公爺又捉摸開了。潮水一退,十裏海灘全是爛泥,人踩在海塗上,十有八九是會沉下去的。眼下要爭取在一兩個小時內,乘潮水未回漲前攻上十裡外的橫嶼島,真有困難了。於是,戚公爺決定再向當地的父老們請教。這一天,人都到齊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位大家稱為「錦囊伯」的老人說,如果每人帶上一捆稻草,在海塗上走一步扔一把,隨走隨扔,一路鋪去,不就鋪出一條稻草路了嗎?戚公爺聽了高興地拍著錦囊伯的肩背說:「果然名不虛傳,錦囊伯就是人老計多。」戚公爺隨即吩咐向鄰近各村徵集稻草,說是供應馬匹草料,其實是準備攻島時鋪泥開路用的。
橫嶼島中景
漳灣村和橫嶼島正好對面,兩岸相隔不過十華裡,這邊升火做飯,島上就會發覺,為了不驚動敵人,又不讓戰士們下半夜空著肚子攻島,必須預先準備乾糧才行。乾糧倒是好做,可行軍手上拿著餅子,還怎麼打仗呢?戚公爺連日來都在揣摩這個事。
這一天,他從麒麟山下走回帥營去,見一位老大娘正在用長鐵針穿著一串跳跳魚放在火堆上煎烤。是呀,假如也這樣把餅子中間穿個孔,用黃草結成一串一串,讓士兵們掛在身上,就能騰出雙手弄槍舞棒了,而且什麼時候肚子空了就撕下一塊來,該有多現成啊。戚公爺想到這裡,心中歡喜,隨後就派人通知五沃的餅店師傅把做餅的時間、數量和做法都一一交代。
這幾天漳灣百姓對戚家軍就要出徵橫嶼島,已經有了感覺,大家都暗暗商量,我們應該想法幫助軍隊做點事。有的說,我們不會打仗,替戚家軍準備乾糧總是可以的。於是他們把棋盤街餅店的福安師傅叫來了,合計合計為戚家軍準備乾糧的事。福安師笑著說,戚公爺昨天一早就派人通知我們了,要各家餅店趕製餅子。他還把戚公爺如何要求在餅子中間鑽個洞,用黃草連成串的辦法,從頭到尾說了一遍。五沃父老交代福安師,請他通知各家餅店:第一,餅子就照戚公爺說的做,還要加料做好,但千萬不能收戚家軍的錢;第二,做餅的麵粉和鹽,我們隨後送來;第三,按戚公爺規定的時間做好,如果人手不足我們派人幫忙。後來,戚家軍攻打橫嶼島時,就是用漳灣五沃百姓送來的餅子帶在身邊做乾糧的。打那以後,這一帶的餅店師傅做餅時,總要往當中鑽個小洞,為了紀念戚繼光抗倭勝利的功績,還把這種餅子叫作「光餅」,一直流傳到現在。
威公爺進攻橫嶼時,為了迷惑對岸的敵人,中秋節這天晚上,漳灣五沃一時間全部鬧騰起來了。只見家家門前都掛上了大紅燈籠。一隊隊軍民大眾,個個手執香球、火把,由高燈、響器前頭引道,最後用漁船上粗纜繩綁住一塊塊大石頭,在漳灣的長街上從街頭來回拖來拖去,發出隆隆巨響。這樣一來,倭寇認為今天晚上不會有事,結果中了戚繼光計謀。打從這一年起,每逢中秋佳節,寧德城關和漳灣等許多鄉鎮,都要舉行拖石和火炬遊行來紀念戚家軍的剿倭勝利。
03
春日的戚繼光公園裡,綠意盎然,繁花爭豔。我和繼光社區的餘深鑾、陳永金等幹部自公園大門拾級而上,青翠的竹子像嚴整的兵士矗立道旁,為公園內溫馨祥和的景致添了幾分威嚴。
繼光公園位於蕉城城關西部,背靠白鶴山麓,是1986年繼光村農民為了紀念曾在閩東抗倭並立下赫赫戰功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自發集資籌建的。穿過竹徑,繞過靈溪禪寺,漸漸來到一個寬闊的廣場。廣場中央壘石作城堞狀,一尊高11.5米的戚繼光橫劍躍馬雕像聳然其間。他盔甲加身,策馬遠眺,神情凝峻,目光剛毅,居高臨下,俯瞰著寧靜安詳的蕉城。公園山門刻著一副對聯:「面對蕉城看今日瓊樓玉宇,神馳橫嶼憶當年金戈鐵馬。」正是此情此景惟妙惟肖的寫照。
當地關於戚將軍橫嶼抗倭英雄事跡的紀念地,還有戚公祠、功德祠、繼光街、恩澤壇等,我在當地幹部陪同下一一參觀攝影過。繼光街在當時寧德縣城關衙前街,就在我們入住的蕉城東方國際大酒店門外大街。當年戚繼光將平倭的大本營設在這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的平倭功績,把這一帶改名為「繼光街」。而現在蕉城區規劃中的三環路還有一段三公裡長的繼光路,正在建設之中。
04
歸途中,經過思兒亭。這也是一處與戚繼光有關的史跡。思兒亭的周圍,幾棵木棉樹寂寞地綻放著英雄花,敘述著四百五十多年前一段盪氣迴腸令英雄淚滿襟的戚繼光斬子的故事。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在福州、莆田等地,這一故事還被改編為閩劇和莆仙戲《戚繼光斬子》,以藝術的形式在民間盛傳不衰。此外,在福建福州、寧德、連江、閩侯,浙江義烏、台州等地也有類似的傳說,也有戚繼光哭子的思兒亭。這故事到底是不是歷史事實?到底發生在哪個地方?斬的是哪個兒子?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有一種說法認為,戚繼光斬子的故事發生自福建寧德麒麟山。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在福建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戚繼光率八千義烏兵入閩抗倭,頭一仗打的就是海上倭寇的巢穴——橫嶼。橫嶼是一個海上孤島,與寧德樟灣村隔海相望,倭寇在島上修建了許多堅固的防禦工事,戚繼光經過一段時間的詳細觀察謀劃之後,先命張諫、張嶽在橫嶼西、北陸上布陣,防止倭寇上岸;又命張漢率水師在橫嶼東部海面遊弋,防止倭寇從海上逃竄;自己則率領戚家軍的主力從南面進攻。在攻擊發起之前,戚繼光曉諭全軍:「潮水漲落極快,分秒必爭,只許勇往直前,不準猶疑回顧。違令者斬!」戚繼光任命兒子戚狄平為先鋒官,率領三千精銳部隊打先鋒。戚狄平率軍行至麒麟山下的宮門嘴時,擔心父親年老力衰,跟隨不上(另一種說法是他懷孕的妻子前來送行),便下馬回頭向樟灣方向望去。這時跟在後面的將士以為先鋒有令傳達,不覺也都停了下來。戚繼光率領中軍跟在後面,突然發現前面的隊伍停了下來,不知發生了什麼變故,立即派人詢問。將校回報說:「前面沒什麼事情,只是因戚先鋒回頭,兵士疑惑停止前進所致。」戚繼光聽後大怒,立刻令人將戚狄平綁至馬前,訓斥道:「你身為先鋒官,帶頭違令,致使三軍疑惑。如若不按軍法處置,又以何服眾。」說完命令帳下軍校將戚狄平綁出,斬於軍前。戚繼光身邊的將士紛紛跪地說情,也無濟於事。不久,戚繼光攻佔了橫嶼,帶軍回師時,路過麒麟山,想起被自己斬殺於此的兒子,不禁傷心落淚。後來,當地的人民感於戚將軍父子的抗倭功勞,就在戚繼光當年立足思子的地方建起一座六角涼亭,取名為「思兒亭」。在戚公子被斬的麒麟山角樹立了一塊石碑,名曰「恩澤壇」,以永遠紀念戚繼光和戚狄平抗倭保民的萬世恩澤。
關於戚繼光斬子的說法史籍還多有記載。如福建《仙遊縣誌》記載:「戚公至莆田,將出師,煙霧四塞,其子印為先鋒,勒馬回,且求駐師,公怒其犯令,殺之。」年代比戚繼光稍晚的沈德潛也曾說過:「戚繼光斬子……此軍法所不貸,不得已也。」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兵家類存目》中還收錄了戚繼光自己所寫的《紀效新書》,其提要曰:「第四篇中一條雲,若犯軍令,便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厥後竟以臨陣回顧,斬殺長子,可謂不愧所言矣,宜其所向有功也。」
但是,有人認為所謂戚繼光斬子很有可能是被後人杜撰出來的,是為了讚揚戚繼光嚴明軍紀。郭沫若為寫戚繼光的戲劇,曾委託福建圖書館館長薩兆寅查閱史料,結論是「查無此事」。首先,查證正史,至今沒有發現戚繼光斬子的記錄。所有對戚繼光的事跡有明確記載的正史如《明史》、伊璜《罪惟錄》、董承詔的《戚大將軍孟諸公小傳》、汪道昆的《孟諸戚公墓志銘》等書都沒有提及過此事。《明史·戚繼光傳》說「繼光為將號令嚴,賞罰信,士無敢不用命」,但是也同樣找不到戚繼光斬子的記錄痕跡。其次,戚繼光著作《止止堂集》中《九鯉湖祈夢》一文中,有「重之以子嗣之憂」一句,當年戚繼光已經40歲,倭寇已經平定,而戚繼光尚無兒子。《戚繼光年譜》中,記載戚繼光有五子一侄,其五個兒子名曰祚國、安國、昌國、報國、興國,並沒有戚狄平的名字。
竊以為民間傳說,口口相傳,代代美化,甚至趨向神化,自有其生長茁壯的土壤,不必再考證其虛實,爭論不休,聽其自然最佳。
05
戚繼光生於1528年,明代山東東牟縣(今萊蕪縣)魯橋人,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諸。身為將門之後的戚繼光,自幼受其父戚景通嚴格教育,好讀書,有壯志,可謂文武雙全。他不僅能領兵打仗,還是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武術家和兵器製造家,寫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練兵紀實》等武術、軍事名著。而他的詩才也並不遜色。在寧德抗倭期間,他也留下了不少詩歌傳世。他曾寫過一首《寧德平》的七絕,生動描繪了蕉城遭劫後的慘狀:「孤城已復愁還劇,草芥通衢雜蘚痕。廢屋梁空無社燕,清宵冷月有悲魂。」在戚家軍攻克橫嶼凱旋後,戚繼光還即興口授《凱歌》一章,教給將士們唱和:「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
於山戚公祠
1588年1月5日,被貶回鄉後的戚繼光鬱郁病卒,終年61歲。戚繼光去世後,老百姓感恩戴德,歲歲祭祀。除福建福州於山的戚公祠外,閩浙一帶如臨海北固山、溫嶺新河、福建寧德、福清、莆田等地都設有戚公祠。蓬萊戚繼光紀念館銅像和長城金山嶺的戚繼光雕像依然光輝閃耀,承受萬民膜拜。
PS: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End·
責任編輯丨何巧銀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