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本有關土家族起源與文化的書,莫名的慚愧起來,作為一名土家人,或許從小在外面讀書的緣故,對土家人自己的文化其實了解甚少,在我 記憶中,從小就沒有人教我們什麼是土家文化,什麼是土家人自己的圖騰,什麼是土家人的精、氣、神?或許這與我們的父輩沒有什麼文化水平有關,更或許與那個時候每天為了生計而無法他顧有關。
對於土家文化略微的了解還是在本地歷史課上,如土家擺手舞、土家摔碗酒、土家哭嫁歌等慢慢在我的腦海中略有印象,但僅限於書本裡的名詞,在現實生活中甚少見到具體的表現。在歷史上,由於土家人只有語言而缺乏自己的文字記錄,所以許多土家文化都是靠口口相傳,在傳承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許多的遺漏,而現在土家人自己的語言也基本上聽不到了,許多真正的土家文化正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許到某一天徹底被塵封,成為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但是對於哭嫁歌,我卻是真實地經歷過,並且印象深刻,它真實地在一個普通農村土家姑娘出嫁時再現,這種真實的場景我至今只見過一次,也許會成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長大後查閱資料,才知道這哭嫁歌是土家姑娘出嫁時的一個獨特的習俗,是一種對父母對兄弟姐妹對親人依依不捨的戀情,出嫁時的悲傷離合全在這哭嫁歌裡。有人說土家人的哭嫁歌是「中國式的詠嘆調」,現在想來是一點不為過。
記得那年,大概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村子裡的一個同族的堂姐要出嫁了,村裡的親朋好友都去幫忙接待遠方來的客人,而我們這些小孩最喜歡這種事了,一來熱鬧二來這種喜事有糖、有肉等好吃的,糖和肉對於現在來說根本不算什麼,而我們小時候一年到頭能吃到的肉和糖是可以屈指可數的,經常看到別人吃的時候,那真是饞得口水直流。所以一有這等好事,我們這些小孩是非常喜歡和積極,許多孩子一大清早就跑去了。
遠遠的就聽到鼓鑼喧天,還沒到堂姐家,就好像已經聞到了糖的味道,心裡的喜悅不由讓人加快腳步。到得堂姐家裡,已經有許多同村的叔伯嬸娘在幫忙張羅著,小孩子閒著無事就彈彈珠子或到旁邊滾鐵環玩,也有一部分聚在那些打牌抽菸的賓客邊上看他們玩牌。
「一哭我的媽(呀)把我生養大(哎),女大就要到婆家--」不知道什麼時候,屋裡傳出哭聲,這哭聲又不像我們平時挨打後的號啕大哭,也不像輕聲的抽泣,而是哭腔裡帶著歌詞,聲調舒緩有度,這哭腔一直從哭媽哭爸哭兄弟姐妹一直到哭舅舅舅媽,幾乎涉及到自己所有的至親好友。那個時候人小不懂事,根本不知道這就是哭嫁歌,也根本體會不出歌聲裡蘊含的對父母對兄弟姐妹的至愛親情,也體會不到那種至親離別那種悲傷,只覺得那腔調非常好聽。這哭聲持續時間非常長,基本上只要鞭炮一響,有人報導某某親戚好友到,屋裡的歌聲就開始響起,只不過這哭聲的歌詞裡的內容就是剛到的親戚好友了,許多親戚好友聽到這哭嫁歌也忍不住到屋裡陪著哭起來,一時間是熱鬧非常。
後來才知道,這就是我們土家人傳統習俗的哭嫁歌,每個土家女兒在出嫁前都要學會唱,在出嫁前那幾天開始唱起,直到出嫁離開娘家。哭嫁歌體現的女兒離別父母親人的離家之苦,思家之戀,在古代女兒出嫁後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自己的父母了,所以哭嫁歌就顯得非常意義非常,也有人叫做「離別歌」。土家習俗裡土家族新娘如果在出嫁時不哭,則表示對父母不孝順,毫無依戀之情。在土家族也流傳著"會哭不會唱,姑娘沒人望"的傳說。唱哭嫁歌成了衡量女子德行的一個標準。所以,那個時候的土家姑娘如果不會哭嫁,會被人恥笑的,可以說哭嫁歌是土家人的一道親情心靈之門。
當然哭嫁歌也不全是反映父母親情的,出嫁的姑娘如果不滿意婆家,也會把說媒的媒婆唱出來,不過唱的內容不怎麼好聽罷了,這個時候體現的是出嫁姑娘對包辦婚姻的不滿和對媒婆的恨。所以那個時候的媒婆也不好當,弄不好就要被人罵,落個左右不是人。
我們土家人聚居區屬老少邊窮地區,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受到外來衝擊較小,哭嫁歌在上世紀70年代前還能經常聽到,而現在由於受到經濟的制約和西方文化和漢文化等外來文化的衝擊,隨著外出打工的女青年逐年增多,她們在較發達地地區接了許多新鮮事物、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認為出嫁是人一生的一件大喜事,而不是與父母的生離死別,感覺哭嫁是一件「醜」事,不願去學去哭唱了。所以土家人哭嫁歌生存的土壤越來越少。現在的土家姑娘出嫁時基本上只會哭不會唱了,有的甚至不哭也不唱了,土家姑娘出嫁時再也聽不到真正的哭嫁歌了。
現在的哭嫁歌更多地停留在供人欣賞的舞臺上,作為藝術的加工品,是很難真實地反應土家人原始的親情文化與婚嫁文化,與土家人血脈相連的哭嫁歌就這樣慢慢淡出土家人日常的婚嫁生活,哭嫁歌作為土家人親情情感上的心靈之門就這樣離我們漸行漸遠。
哭嫁歌再見,亦或再也不見!
此文系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共同探討,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