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條腿的蛤蟆世上難找」,可是頑童劉海就有這樣一隻蛤蟆,不光三條腿,而且還能到處撒錢。
這情景年年歲歲就出現於「劉海戲金蟾」為主題的年畫中:小屁孩劉海拿著根彩線,穿起串銅錢,戲弄一隻或者數隻三腿金蟾。
隨著劉海調戲金蟾越歡,金蟾口中也就越多越快的吐錢。
乖乖,你僅知調戲人犯法 ,卻絕對想不到調戲這隻三條腿金蛤蟆,不光沒任何責任,還能發大財。
這隻蛤蟆的這股賤勁兒,太讓人喜歡!
誰也得承認,這隻三條腿的蛤蟆,果真就不一般。
而劉海也因調戲有術、有理,在民間連同金蟾一起,被視為釣財撒錢的財神,接受四方香火的供養。
可有意思的是,假若真的尋根溯源,在歷史中找尋劉海和他那隻金蟾的確切出處,難免就會遭遇下列尷尬:
哪有劉海?哪有金蟾?
這隻三條腿的金蛤蟆出現,實在歸於一個天大的誤會。
第一部分 民間傳說中的劉海蟾
我不是小屁孩劉海,我是宰相劉操
小屁孩劉海,民間也叫劉海蟾,雖然不見於任何正史記載,但在民間卻有著極為豐富而錯綜的身份淵源。
有的說他本名叫劉操,字昭遠;也有說叫劉哲,字宗成。籍貫更是五花八門,從北京到陝西,再到廣陵。
就像現在連西門慶故裡,都有好多地方爭破了頭。別說劉海這樣的財神了,各地都想沾沾財氣。
他的出身也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說他是五代時燕王劉守光的丞相,或說他是遼國的進士,後來也做到了宰相。
總之劉財神有個顯貴出身。
劉操成仙變海蟾
劉操自幼就崇尚黃老之術,再逢五代亂世更適合玄學的生長與萌芽。傳說他在擔任燕國宰相的某天,有正陽子道士求見。
劉操本就好這口,熱情邀座,而這道人不開壇講金經,卻變開了戲法。
他向劉操要了十個雞蛋,十枚銅錢。一枚銅錢上放個雞蛋,再往上疊加一枚銅錢,一個雞蛋……
道人把雞蛋和銅錢,當成了玩疊高塔的樂高遊戲。只看得劉操心驚膽顫,不絕失口大呼:好危險!
宰相劉操可能擔心的不是雞蛋,而是擔心雞蛋碎了弄一身或者一臉。
這道人要的就是你這樣喊,隨口就說:
「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殆甚於此。」
說完將金錢擲地,揚長而去。只留下恍然大悟的劉操呆在當地。
雞蛋怎麼樣了呢,誰還管?
連富貴榮華都危如累卵,而區區雞蛋,肯定如劉操先前的人生觀一樣,早就蛋碎了一地。
開悟的劉操馬上解印辭相,遍遊名山,尋訪大道,終於遇到呂祖純陽,授以金丹大道。
之後他亦改名玄英,道號海蟾子。而之前的正陽子道人,據說是呂祖之師-鍾離權。
劉海蟾後來也羽化成仙,遁跡潛蹤於終南、太華之間。
第二部分 正史中的劉海蟾
上述劉海蟾的系列事跡,只存在於民間傳說中,無論是劉哲,還是劉操,正史上卻無相關記載。
劉操為宰相的履歷,最早見於元代徐道所撰的《歷代神仙通鑑》。在這之後才大量出現在明清時期的方志、筆記中。
另外傳說中,先有劉操,後才改名海蟾子。
而與之反差的是劉海蟾的名字歷史中出現,要遠遠早於劉操。
海蟾名字記載最早出現在北宋詞人柳永的《巫山一段雲》詞:
「清旦朝金母,斜陽醉玉龜。天風搖曳六銖衣。鶴背覺孤危。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閉。相將何處寄良宵。還去訪三茅。」
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二也記載:
海蟾子姓劉名昭遠,華山陳摶館之道院,與种放往來。蓋五代宋初人。
根據上述僅有記載,俞越在《茶香室三鈔》中認為:劉海蟾最晚在宋真宗時已經成仙了。
然而宋人只說劉海蟾,並未說劉操,那麼劉操當初為宰相,易名劉海蟾。是不是後人的附會解釋呢?此處存疑。
假若我們藉助劉海蟾在宗教中的地位變化來探訪的話,則會又有另外的一番發現。
對劉海蟾的進一步神化,是在宋元時期。在金世宗時,王重陽創立全真派,以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操、王重陽五人為祖師。
後來全真派分化為南北二宗,北派仍舊以王重陽為教主,先前五祖為北五祖。而南派則以天台山張伯端為教宗,南五祖為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操、張伯端。
考慮到南北五祖的構成,王重陽和張伯端都是歷史現實中出現的人物,有跡可循。而象劉操和其他幾位仙家,則大多是虛幻成分很多。
那是否可以這樣假設,仙人劉操(或劉海蟾)極有可能同其他並列仙家一樣,是完全虛構的人物?
而位列全真五祖後的劉海蟾,越來越加牛氣,在元代先是被忽必烈封為「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時直接擢封為「明悟弘道純佑帝君」。一時顯赫,無以復加。
到了明清時,劉海蟾在王世貞的《列仙全傳》中,甚至開始顯聖題書於畫壁,教化世人了。
清代劉海蟾也在康熙年間於蘇州一帶顯跡,這出現於清人孟籟甫的《豐暇筆談》中。
「汲井得三足大蟾蜍,以彩繩數尺系之,負諸肩上,喜躍告人曰:『此物逃去,期年不能得,今得之矣。』於是鄉裡傳述……爭往看之,至擁擠不得行」
劉海蟾的地位逐漸上漲,還體現在《列仙傳》中。甚至讓他擠掉了張果老的位置,直接晉身八神之一。
第三部分 被誤會的金蟾
講了大半天劉海蟾,怎麼還不見三腿金蟾?
說來實屬可笑,劉海戲蟾是來源於大眾,對劉海蟾名字的天大誤會。
都是劉海蟾的名字太奇葩了,大眾把「劉海」當做人,「蟾」當做動物,又因為正陽子曾拿銅錢、雞蛋變戲法「危如累卵」,所以這劉海正好弄銅錢調戲金蟾。
這都是哪跟哪啊!
回溯到柳永的最早記載「貪看海蟾狂戲」,因戲曲在唐代已經出現,那記載可是「海蟾狂戲」,不是「海戲蟾」啊!
誰調戲誰,當初是明明白白寫著,沒幹蛤蟆什麼事的!
而最早的劉海開始調戲蛤蟆,是出現在明代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中:
黃越石攜來四仙古像,一為海蟾子,哆口蓬髮,一蟾玉色者戲踞其頂。手執一桃,連花葉,鮮活如生。
到了清代,調戲蛤蟆的劉海蟾,在忙著發財,只看蛤蟆的人們眼中,甚至都不知其姓甚名誰了,清初《堅瓠五集》載:
今畫蓬頭跣足嘻笑之人,持三足蟾弄之,曰此劉海蟾圖也。直以劉海為名,舉世無知其名者。
如清人瞿灝也在《通俗編》中進一步說:
海蟾二字號,僅俗呼劉海,更言劉海戲蟾,舛謬之甚。
到了現代,熟悉內裡的人,就只能忍看節操和雞毛,散碎一地了。
馬書田在《華夏諸神》中說的不無感慨:
「說來可笑,流傳了千年的劉海戲蟾故事,竟是出於對其道號的誤解,而被人任意編排出來的」
到底是誰調戲了誰!
悲乎,仙人劉海蟾!
就只因取了個奇葩道號,讓想發財想瘋了的大眾,在歷史演化中,生生把人家名字截斷,換了只三條腿、會吐錢的蛤蟆出來,滿足發財臆想。
名列全真五祖的仙君劉海蟾,面對這種結局,請問到底是您在戲金蟾,還是大眾讓金蟾在調戲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