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記者 於姍姍】幾年入門,幾年實訓,多年後出師上崗,此後,白衣在身,懸壺濟世。每一位追逐夢想的醫學生在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之前,都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這條路上,有無數個日夜的奮鬥,有無數種新奇的挑戰,有無數次枯燥的練習……他們只有掌握了過硬的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才有資格實現華麗的轉身。位於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中日聯誼醫院)科研教學大樓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恰給學生們搭建了一個蛻變的舞臺。
九年積累:落成6000平米現代化教學示範中心
中心始建於2008年。2010年10月正式掛牌成立。2016年9月正式遷至醫院科研教學大樓,面積6000平方米,投入設備總資產3319.19萬元,儀器設備1135件,可開展臨床技能培訓100餘項,年均培訓人數8000餘人次。中心共有三層,七層為臨床技能實訓室,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救、護理、檢體等17個基本技能實訓室;八層為模擬醫院,由門診室、掛號室、藥房、影像室、ICU等29間教室構成;九層為微創虛擬訓練基地,由氣管鏡虛擬實訓室、宮腔鏡虛擬實訓室、腹腔鏡虛擬實訓室、多媒體輔助教學訓練室等11個臨床虛擬實訓室組成。
經過9年多的研究、探索、實踐與建設,「中心」的硬體設備、師資隊伍、管理水平、服務能力都實現了質的飛躍,初步建成了集教學、培訓、科研、考核與社會服務為一體的醫學模擬教學示範中心。作為教學基地,每年承擔學校醫學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留學生、「5+3」一體化及規培生等臨床醫療專業200多名學生的臨床實踐教學任務,並在畢業實習、生產實習期間全天對學生開放,年平均教學工作量大於15萬人時數;作為培訓基地,每年開展衛生廳骨幹醫師、住院醫師、醫聯體協作單位師資、護理學院等不同層次的臨床技能培訓及急診各學科現代醫療技術培訓班,培訓專業醫護人員5000餘人次;作為考核基地,每年承擔學校醫學生、研究生及規範化培訓住院醫師臨床技能考核任務。
中心的發展成績更得到廣泛認可。2011年被評為首個「省級臨床實踐教學示範中心」,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014年臨床實踐技能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15年吉林省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批准成為「吉林省微創外科師資培訓中心」。
薪火傳承:實現理論教學向臨床實踐「零過渡」
2010年4月至今,中心參加第一屆、第三屆、第五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培訓,代表學校參與全國競賽角逐,取得第一屆全國第二名,第三屆、第五屆全國二等獎的佳績。中心通過競賽加強培養醫學生臨床專業技能操作的規範性及運用能力,倡導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及創新意識,提升醫學生的科學精神及人文素養,牢固樹立臨床技能培養在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建立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的臨床技能訓練體系,推動臨床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得到醫學生們的高度評價和認同。
曾於2010年和其他同學組隊代表學校參加全國首屆醫學生臨床技能培訓大賽的趙永娟現在是醫院呼吸內科的青年骨幹教師,對中心感情深厚的她說,雖然當年條件艱苦,但各項培訓讓她收穫很多。她覺得臨床思維能力的鍛鍊尤為關鍵,比較系統的培訓讓她對臨床相關科室各方面工作都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在真正接觸臨床工作時比較容易上手。
「從讀書到工作,我和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共同成長。中心的臨床技能培訓開發了我的臨床思維能力,夯實了我病曆書寫、查體、縫合等基本功,對我日後的工作起到了關鍵作用。」趙永娟2010年參賽時的隊友、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王勝群,201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如今已是醫院骨科的主治醫師。與老師和同學們在中心沒日沒夜練習的場景至今讓他難以忘懷,他覺得老師們的躬身示範、言傳身教,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傳承。
1989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在醫院工作多年的趙鳳芹教授兼職做中心的指導老師,2012年開始每年都帶學生。她對學生在中心參與系統訓練的效果頗有感觸。「學生們經過系統訓練後再進入臨床,對思維訓練和操作水平都有極大幫助。思維方式對路了,手法成熟了,既是對患者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像趙鳳芹教授一樣,為中心的發展做出貢獻的老師還有很多。近幾年,中心師資力量不斷優化,逐步形成了一支包括專職教師、技術人員和教學管理人員在內的,思想素質高、業務水平好、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200餘人實驗教師隊伍。其中,副高及以上職稱佔55%左右,具有博士學位人員佔54%左右,年齡45歲以下人員比例佔61%左右。中心定期組織教職員工參加國內外各級各類培訓學習,促進大家掌握臨床實踐教學動態,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臨床實踐教學能力,並鼓勵大家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參與教學改革與建設,取得可喜成績。近五年獲國家級、省級、校級教學立項共120餘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50餘篇,主編或參編教材50部,獲優秀教學團隊2項,精品課程7項,教育技術成果獎5項,省級、校級在內的教學成果獎5項。教學研究論文、教學立項在學部最多。
助力教改:讓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提高
近年來,醫院在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改革中確立了一個核心:臨床綜合能力培養。明確了兩個目的:提高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依託三條途徑:技能中心模擬平臺、實習教學、課外實踐教學。中心恰是其中的重要途徑之一,其跨越式發展,緊密圍繞並服務於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實踐教學改革。經過不斷積累和探索,中心接軌國際醫學的多種仿真設備及模型、結合多種高端技術的開放式實驗教學系統、整合內外科等多項醫學專科理論基礎與臨床實驗教學經驗,依託優秀的教學和管理團隊,在校園網、醫院管理平臺和吉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平臺的基礎上,多措並舉,積極助力實踐教學改革取得實效。
中心引進的腹腔鏡、氣管鏡、宮腔鏡等高新技術教學儀器,開展的動物模擬微創手術等對學生極具吸引力,並發揮出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學生劉暘告訴記者:「以前在書本上、視頻上看,總是覺得心裡沒底。在中心在高端儀器上真實體驗操作,還可以在豬身上練習縫合打結,仿真模擬度很高。」同是2013級臨床醫學七年制的同學徐仲航說,中心提供了非常好的實踐條件,他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自己親自動手操作。「例如腹腔鏡,是一個很前沿、很有發展前景的手術方式。對於希望成為外科醫生的我來說,以後臨床上一定會應用到這門技能,現在能打下比較好的基礎,對未來職業發展益處良多。」
兩位學生都是醫院教學改革和中心實踐教學的受益者。醫院在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在校內率先實施了階梯式臨床技能培養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使學生從單純醫學基礎知識學習向臨床實踐操作密切結合的學習、單項技能的掌握向綜合臨床能力的提高、模式化思維向創新性思維轉換,構建多層次、系統化、綜合性臨床實驗教學體系。由臨床模擬實驗教學、動物模擬實驗教學、標準化病人模擬實驗教學、臨床病人實驗教學、創新性實驗教學五個層次組成,由淺入深、由無生命教學模具到有生命的動物,過渡到標準化病人及臨床病人實踐教學過程。
積極倡導課內與課外、指導與自主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新模式,在實驗內容中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比例,將開展有組織的大型綜合性實驗教學納入必修課,臨床生產實習實行導師制制度,在中心為學生增設互動參與式「工作坊」……靈活有趣的實踐教學氛圍讓學生們對實踐內容印象深刻。此外,醫院還編寫了系列臨床實踐教學教材並應用於實踐教學,整合設置了臨床實踐技能課程,建立特色臨床實踐教學內容和課程教學體系,在各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和過程制定標準化、規範化檔案及教材。
逐夢而行:希望前進的腳步因夢想而輕盈
「2008年中心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我們就有了宏觀的設想,多年來從未放慢探索、研究、發展的步伐,並一步一步向著新的更大的目標邁進。我們積極探索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開展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參加全國首屆臨床技能培訓大賽並取得佳績、編寫教材《臨床實踐技能學》並應用到臨床教學等。與此同時,從沒有放鬆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讓廣大師生共享優質資源。」醫院教改主任、臨床技能培訓中心主任錢風華見證和參與了「中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建設和發展全過程,並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心血。
她說,中心伴隨無數學生和青年教師的成長成才,對於開拓學生視野、提高臨床技能、培養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等作用十分顯著。同時,也為全國、吉林省臨床技能實踐領域內的教學、培訓、考核、競賽、服務等貢獻了應有的力量,充分發揮了示範輻射作用,真正實現了「醫教培研考用一體化」。目前,在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方式方法、隊伍建設模式、儀器設備和環境安全、建設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水平、建設成果等多方面已達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要求。
未來,中心還將進一步完善高端模擬醫學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構建醫學教學網絡平臺、建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加強臨床實驗教學教材建設、完善臨床實驗技能教學的教學資料及評價體系的建設以及加強硬體條件建設等方面做出更多嘗試和努力。
高精尖的醫學儀器、高仿真的醫學模型、高標準的規範化管理制度、高素質的管理和教學團隊……這是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中心實踐教學課堂和培訓班上,醫學生和青年醫生們那些屏息操作高端儀器的精準技能、那些縫合包紮的嫻熟動作、那些完成OSCE的淡定神情……都如同含苞待放的蓓蕾,必將在未來綻放成臨床患者們賴以求生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