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長夜終去,黎明將至
一場意外突如其來,一夜間改變了每個中國人民的生活軌跡。1月,有專家表示,此次新冠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一時間野生動物與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被推倒了風口浪尖。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根據《決定》指示,牛蛙、美國青蛙是允許養殖的,但是養殖時間長、技術較成熟的黑斑蛙、虎紋蛙、棘胸蛙都在禁食名錄中。而在「同蛙不同命」的根本原因在於,牛蛙、美蛙是作為水生動物管理,而等是作為陸生動物管理。
蛙,屬於兩棲動物,蝌蚪全部在水中生活,只有成蛙是水、陸兩棲。因此,有地方政府、法律和水產專家,以及養蛙人均希望將蛙類劃入水產養殖,按照《漁業法》管理。
長夜終去,黎明將至。在禁食禁養100多天後,養蛙行業終於迎來了曙光。《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進一步規範蛙類保護管理的通知》於5月28日頒布,文件中明確了養殖歷史悠久、技術成熟的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國林蛙(東北林蛙)、黑龍江林蛙等品種按水生動物管理,意味著它們在可養可吃範圍【詳情點擊:權威發布!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公告:黑斑蛙、棘胸蛙、東北林蛙歸入水生動物管理】。
02蛙類養殖業已在崩潰邊緣
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各地蛙類生產受阻,生產資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禁野決定》通過後,全國的養蛙業更是被突然按了暫定鍵,數十萬噸蛙類被封存。
2019年底,全國多省市都在積極建設標準化黑斑蛙養殖場地,估計新增養殖場地超過3萬畝。但是,到目前為止,新場地不能放養蝌蚪苗,不能養成蛙,這不僅意味剛剛投入的建設費用打了水漂,更是對生產資源的浪費。而生產轉型又要面臨場地改造等諸多問題,這無疑又加重了農戶的損失。
每年的2月中下旬,黑斑蛙結束冬眠,養殖戶需要向蛙池灌水,引蛙出洞、產卵繁殖,隨後將蛙卵轉移至育苗池進行孵化。到3-4月份,青蛙進入繁殖高峰期。在蛙類解禁之前,養殖戶只能儘可能推遲青蛙產卵時間,不向蛙池注水,而這又導致青蛙大量難產死亡。對於已經產卵的場地,它們同樣面臨很多問題:田裡的卵塊需要孵化、蝌蚪和產卵後的成蛙需要投餵和護理。年前的飼料庫存已經用光,但是存欄蛙無法出售,沒有回流資金,根本沒有能力持續購買飼料和其他投入品。而這又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成蛙、蝌蚪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和妥善的管護,疾病就會接踵而來,這無疑又是雪上加霜。如今已至5月末,成批的蝌蚪開始登陸轉入陸生,此階段極易爆發腐皮、腸炎、白內障、歪頭等疾病接踵而來,場地精管、種防尤其重要。
禁食禁養期間,養蛙人停工的停工,轉行的轉行,關場的關場,處於崩潰的邊緣。
03蛙類養殖增收創利
我國養蛙歷史悠久,蛙肉更是藥食同源的優質產品。何志剛等在文章《野生與養殖黑斑蛙肌肉營養品質的比較分析》指出,養殖黑斑蛙肌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胺基酸組成合理,必需胺基酸與總胺基酸及非必需胺基酸的比值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優質蛋白質胺基酸模式。黑斑蛙是平衡膳食營養結構的優質來源,是一種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的保健食品,而且養殖黑斑蛙肌肉營養品質接近並且部分指標優於野生黑斑蛙,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與人工養殖前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黑斑蛙和棘胸蛙開始人工馴養,歷經幾十年的發展,養殖規模龐大、養殖技術成熟。據悉,2019年黑斑蛙養殖面積已突破15萬畝。黑斑蛙主要養殖模式為稻-蛙、稻-蛙-魚(鰍)等,而棘胸蛙養殖業主要利用山澗的優質冷水資源,這不僅符合新時代水產養殖業「綠色生產、提質增效」的要求,而且在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
早在2014年,黑斑蛙就已經在人工管理條件下全程食用全價人工配合飼料,而養殖的種苗也是經過9代以上人工選育的苗種。在黑斑蛙飼養環節,其遵循「優養、重防、精管、嚴控」的養蛙精管法,進行標準化的養殖管理和疫病防控。黑斑蛙是安全馴養品種,其養殖技術成熟、養殖環節安全可控,因此,黑斑蛙的安全性無庸贅述。
04蛙類復工復產建議
在短短幾年內,黑斑蛙的養殖規模和產量成數百倍的增長,一度成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中推廣的明星品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現已形成了科研-推廣-養殖為一體的良性發展產業。
隨著大環境得到有效控制,人們心中的恐慌情緒也慢慢消散,各行各業也已積極復產復工。久違的餐飲業也敞開大門,正常營業,「報復性消費」可從各大餐館的門庭若市中可見一斑。隨著蛙類的解禁,市場上對青蛙的需求量也必會逐漸增加。但是,對於整體市場而言,疫情帶來的影響不會立刻消失,今年的青蛙消費高峰期可能會在端午節之後出現。這就要求養殖戶根據當下養殖情況和市場趨勢,調整養殖策略,積極有序的復工復產。
1)2020年全國新增黑斑蛙場地數萬畝,加之疫情和政策影響導致今年的苗種產量本就不足,青蛙解禁後,各地對苗種的需求量將會猛增。
2)黑斑蛙成蛙的存欄量明顯多於往年,完全可以滿足幾個月內的市場需求。因此,上半年出早蛙的養殖模式已不適用於今年的情況,晚蛙養殖模式和錯峰越冬養殖模式或將是更好的盈利模式。
3)當下,成蛙和蝌蚪疾病較多,應從「外養生態、內養生理」的維度管護好青蛙,提升抗病力和成活率,以穩產來彌補過去兩個月帶來的損失。
4)這次意外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研發新品種是養蛙業的出路。社會各界應加強合作,積極投入育種工作,申報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