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萬年 荷花山醒來 早期新石器遺址又一重大發現

2021-01-10 浙江在線

 

荷花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張忠培(前)在考證出土石器。

石片石器。

石磨盤與石磨棒。

  浙江日報訊你是否知道,早在大約1萬年前,浙江人不僅吃上了稻穀,而且是人工栽種的,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栽種的稻穀。

  這兩天,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及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江蘇、上海等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和遺址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是長江下遊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重要遺址,為解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佐證。

  龍遊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有水稻小穗軸、炭化稻米、水稻植矽石遺存,小穗軸包括野生型、中間型和栽培型,充分反映水稻栽培在早期階段的馴化變異,稻米粒形、水稻植矽石形態也有相應的改變,證明龍遊所在的錢塘江上遊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荷花山遺址等16處遺址的發現,組成了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該遺址群的碳十四年代數據為距今1萬年至9000年左右,是區域考古課題的新收穫和新突破。

  人們不禁猜想,那1.5萬平方米的山岡下,到底埋著什麼?

  秋陽高照的午後,記者跟隨專家學者走進錢塘江上遊的衢江南岸、金衢盆地中部的荷花山遺址——龍遊縣湖鎮馬報橋村邵家自然村。

  古人逐水而居,小溪河畔有村落,大江大河旁則是文化更繁榮、人口更多的城郭。此前江南發現的新石器遺址,都僅僅毗鄰大河的支流;荷花山北邊是一片衝積平原,距離幹流衢江僅3公裡,自古是龍遊的糧倉。這塊平坦而不愁水利灌溉的土地,豈非古人大規模聚居的首選?

  在「龍遊荷花山遺址暨錢塘江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成果展」上,此次發掘出土的遺物分陶器、石器和塊石三大類。

  眼前,數十件修復的大口盆、圜底盤、雙耳罐等陶器,令專家眼前一亮。根據這些復原陶器和大量帶有器形特徵的陶片分析,遺址的年代約相當於上山文化晚期,但延續時間較長。而那些繩紋陶釜和圜底缽、錛形石錘、石錛等都具有跨湖橋文化特徵。

  同時,遺址出土的石器以礫石石器為主,如磨盤、磨棒、石球、石錘等。記者看到,這些磨石、石錘、穿孔器等形態粗糙、但數量極為豐富的石器,多數由鵝卵石簡單加工而成或直接使用,留下了摩擦、錘擊的痕跡,少量為錛、鏃等精加工的磨製石器。

  考古現場,專家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荷花山上,10平方米的範圍內,找到20多套石磨餅或石磨棒。在採集野果的年代,飢一頓飽一頓,先民不需要這麼多的剝皮工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荷花山遺址現場考古發掘領隊蔣樂平說,中國南方大批出現的石磨器物,一般用來為穀子去殼。這不,考古隊在荷花山遺址的夾炭陶片中,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稻穀遺存。在山腳的那個低洼區域,專業科技人員專門進行了針對性的鑽孔取樣,將樣品帶回實驗室分析,結果發現了大量的早期水稻植矽體遺存,這說明當時沿山低地生長著水稻。

  《龍遊縣誌》說:「商周時,龍遊為姑蔑城所在;秦漢時稱太末縣,時攘地廣」。此後的漫長歲月裡,龍遊一直是浙江西部和金衢盆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遙想當年,浙江人生活在金衢盆地,因為那時的杭嘉湖紹平原被海水或河水淹沒。之後,海水慢慢消退,遠古浙江人的腳步,卻追逐著海水消退的方向,一路往東。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發現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不過20多處,而金衢盆地就佔了16處之多,這充分證明了錢塘江地區是浙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發祥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遺產價值。

相關焦點

  • 比良渚遺址更悠久!下湯遺址揭露萬年前的先民生活
    但你知道下湯遺址嗎?它把台州的文明發展史,推到一萬年前。下湯遺址一萬年是多久,地球處於新石器時代,母系氏社會晚期,猛獁象還沒有滅絕,劍齒虎剛剛滅絕。在這個時期,仙居還不叫仙居,也不叫永安或樂安。但仙居這片土地上,已經有人類群居於此。
  • 南陽黃山遺址被列為「考古中國」重大新成果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泥河灣遺址群發現160萬年前草原猛獁象腳印
    本報訊(記者龔正龍)日前,記者從省文物研究所獲悉,考古工作者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馬圈溝遺址發現了20餘個160萬年前草原猛獁象腳印及大量石製品、動物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泥河灣早期人類行為、生存環境補充了新材料。
  •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之一: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高村鄉棗樹溝行政村西,遺址長約400米,寬約50米,遺址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是我國最早發現的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遺址之一,以其文化內涵命名的 仰韶文化 秦王寨類型,代表了 中原地區 仰韶文化的一種重要類型,在國內外考古研究中曾產生過一定影響,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澎湃新聞獲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餘姚井頭山遺址比河姆渡遺址早約10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餘姚市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於三七市鎮三七市村,分布面積7000平方米,年代為公元前6300年至公元前5800年,比附近發現的河姆渡遺址早大約1000年,是寧波市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蹟。
  • 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外景一個遺址,指向未曾涉足的萬年文明史漫步於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園內的一草一木、一器一坑,都像是跳動著的生命體,七嘴八舌地講述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1996年春,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公路沿線進行了文物勘查,並在諸暨次塢樓家橋發現了全程中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 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約16萬年前 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如何生活?
    最新考古發現進一步證明: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是早期人類遷徙和歷史時期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日前在京發布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兩項重要考古成果。
  • 考古新發現|貴州招果洞遺址——看四萬年前人類「洞穴家園」
    米,地層劃分十分細緻,共編了71個自然層,並對30、42、50、67、71層出土的炭和動物骨骼進行了年代測定,根據出土遺物特徵和遺址的文化堆積情況,以2016年試掘區南壁剖面為標準,可將整個遺址的堆積劃分為四期6個階段,一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早、中、晚階段)、二期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三期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四期為漢晉至明清時期。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2000年9月,他們來到了浦陽江的源頭浦江縣,先在黃宅鎮發掘了曲(上「不」下「用」)塘山背遺址,在錢塘江南岸首次發現了良渚文化遺址——「良渚人」跨過錢塘江了,大家都很興奮。  在發現曲(上「不」下「用」)塘山背遺址之後,考古隊員又在附近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了夾炭陶片、大口盆、石磨盤、石球。蔣樂平根據附近的「上山堰」老地名,稱它為上山遺址。
  • 史前山洞遺址發現歐洲早期人類獵殺洞獅證據
    北京時間6月17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根據最新一項研究,在一個史前山洞遺址發現的有刀痕的骨骼表明,歐洲早期人類曾獵殺過洞獅這種大型食肉動物。不過,這一研究結論也遭到部分專家的質疑。 為贏得尊重而鋌而走險 布拉斯科和同事在阿塔普埃爾卡現場發現了已滅絕的洞獅種類——原始獅的17塊骨骼。原始獅的個頭比今天的非洲獅稍大。這些骨骼全部發現于格蘭多利納(Gran Dolina)遺址,考古學家曾在該遺址擁有30萬至35萬年(屬於更新世中期)歷史的巖層中找到數百塊化石。
  • 軟科幻文:男主沉睡了一萬年,一覺醒來,九天十地都在他腳下沉浮
    那麼這次呢,小編也是好好整理了一番,特意篩選出了4本軟科幻小說推薦給大家,要說小編覺得最為吸引人的就要數第二本小說了,男主沉睡了一萬年,一覺醒來,九天十地都在他腳下沉浮!是不是很吸引人呢?小編為了大家的閱讀體驗,也是給每本小說下方準備了書籤連結,趕緊來看看吧!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河北康保興隆遺址位於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冀蒙交界的壩上草原地區,該區域地處淺山丘陵區,屬於陰山向東延伸的餘脈。
  • 考古新發現!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
    在科爾沁草原腹地, 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福巨嘎查北約2.5公裡處,在一處沙質臺地上,沉睡著一座千年的遼代古城遺址。內蒙古民族大學西遼河流域歷史考古研究中心李鵬教授對古城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這座古城址,南距西遼河約19公裡,北距新開河約35公裡、北距北老河古道約2.5公裡。
  • 十年內人類進化史重大發現:智人出現時間提前10萬年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進化是科學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在過去10年裡,我們獲得了一些重大發現,有助於更深入地了解人類起源之謎。為了紀念史密森尼學會舉辦的「大衛·霍伯格人類起源廳」十周年,研究人員列舉了過去10年人類進化史上的一些重大發現:1、人類的遠古DNADNA能夠告訴我們許多親緣信息,科學家通過研究早期人類DNA將有助於揭曉人類起源之謎。
  • 科學家發現,沉睡4萬年的史前動物甦醒了,開始移動尋找食物
    史前生物其實也是我們一直研究的目標,現在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地區出現了冰雪消融和綠化的情況,那麼那些被冰封的史前生物會又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甚至甦醒過來,其實低溫冷凍後再甦醒的橋段往往都是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但是最近科學家卻發現,沉睡4萬年的史前動物甦醒了,開始移動尋找食物。
  • 葡萄牙發現40萬年前人類頭骨化石,或為尼安德特人先祖
    經測量,阿羅埃拉3號的腦容積為67立方英寸(1100立方釐米,),與同期發現的其他古人類頭顱大致處於同一水平。阿羅埃羅1號、2號和3號早在1987年,考古學家們就已經開始了針對艾爾蒙達洞穴古人類聚落遺址群的發掘和研究,在這裡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蹟遺物。
  • 蔣樂平新書《萬年行旅》在上山遺址公園首發
    這裡是這本書所說的『行旅』的終點,也可以說是我個人的萬年行旅的終點,但又是人類萬年文明探索的一個起點。」今天上午,散發著油墨清香的《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在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首發!來自各地的考古愛好者、書友齊聚一堂,共同參加首發儀式。首發現場,蔣樂平與廣大愛好者、書友分享了創作過程中難忘的故事,以及對萬年上山的深情。考古愛好者小雨今天特地從杭州趕來。
  • 故宮藏新石器時代陶瓷欣賞
    紅陶小口瓶,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高23.8cm 口徑5.2cm 底徑5.6cm。瓶撇口,束頸,頸以下漸廣,至腹中部直徑最大。腹部置雙系,腹以下漸內收,平底。泥質紅陶。以手製成型,胎體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時代中期陶器的特徵。磁山文化因最初於1972年發現於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