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之一:秦王寨遺址

2021-01-10 騰訊網

秦王寨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高村鄉棗樹溝行政村西,遺址長約400米,寬約50米,遺址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是我國最早發現的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遺址之一,以其文化內涵命名的 仰韶文化 秦王寨類型,代表了 中原地區 仰韶文化的一種重要類型,在國內外考古研究中曾產生過一定影響,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在裴李崗文化和大河村文化發現後,被重新認定為歸屬於裴李崗文化大河村文化系統。

秦王寨遺址,突兀於黃河南岸丘陵間的臺地上,周圍溝壑縱橫,地表曲折迴繞,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發現,是中國最早發現的4處仰韶文化遺址之一。 秦王寨遺址因發現的時間較早而被學術界作為秦王寨類型的典型遺址。1987年3月4日,被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在遺址表面,陶器、石器殘片甚多,文化層最厚處達7米,斷崖上暴露出的灰坑之大,在滎陽同類遺址中所僅有。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間有黑陶和夾砂陶器,陶胎厚薄均勻,其中紅陶中的白衣紅彩、紅衣黑彩圖案繁多,有菱形、月亮形等,均製作精美。

秦王寨遺址的文化內涵,至少可以分為3期。其主要文化特徵是:陶系仍以紅陶為主,約佔60%,灰陶約佔40%。但與早期文化的陶系相比,它的紅陶比例下降,灰陶比例上升。器形盛行三足器,常見器物如罐形鼎、盆形鼎、斂口曲腹缽、平沿折腹盆、S、X紋罐、小喇叭口圓腹甕、鏤孔折腹盆等。出現了薄胎陶器,胎厚僅1~2毫米。紋飾以彩陶居多,約佔泥質紅陶的40%。最具代表性的圖案是S、X紋、方格紋、網紋、同心圓紋、睫毛紋等。彩繪多施於缽、罐、壺、碗、盤等器的肩部或上腹部,顏色多為棕、紅、黑兼用,少量為紅陶磨光施黑彩和灰陶磨光施紅彩。其中最突出的是白衣彩陶,內容豐富,色彩絢麗,花樣繁多,構圖勻稱,為彩陶工藝中的上品。

文化層厚3~4米,最厚處達7米,地面上散存不少燒土塊、陶片和殘石器。斷崖上暴露灰坑4個、墓葬6座、房基1座,灰坑為口小底大袋狀坑,墓葬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豎穴土坑墓。房基為「木骨整塑」建築,牆壁內留有清晰的立柱、橫木和蘆葦構成的「木骨」痕跡。牆壁被燒成堅硬的紅色陶質。

秦王寨遺址因發現較早又內涵豐富,被學術界作為秦王寨類型的典型遺址。所以與全國其他地方發現的該時期同類型的遺址一起,被稱作仰韶

文化秦王寨類型。秦王寨遺址,作為一處典型的仰韶文化遺址。不僅發現時間早,而且還因為它是歷史考佔界著名的秦王寨類型(也稱為大河村類型)的命名地,代表了仰韶文化時期分布於今鄭州、洛陽、南陽之間豫中地區的一種文化類型,大河村遺址秦王寨文化彩陶再研究,通過對圖案及構圖的解析,分析了秦王寨彩陶風格的形成,進而探討秦王寨彩陶的淵源與流變及其與周邊彩陶文化可能存在的關係。在仰韶文化的分布範圍、義化特徵、類型劃分等許多重要學術課題的研究中,起到過較大的推動作用、因此,保護好這個遺址,將為今後進行考古發掘與科學研究、發展文化旅遊事業、振興地方經濟等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許永傑:關於重挖著名遺址的思索
    餘取本地之名而名之為仰韶文化時代。」 對於 「仰韶文化時代」 安特生估定: 「予意以為仰韶紀土層屬於石器及金屬器時代之過渡期,與地中海左右之所謂石銅時代者相吻合。」對於仰韶文化的族屬和人種,安特生以為: 「據已發現之各器觀之,餘以為仰韶遺址,實未有文字記載以前漢族文化所遺留也。」「餘個人意見,則意味仰韶文化之人種當為現代漢族之遠祖,或與漢族極近之一民族。」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5月25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餘姚井頭山遺址比河姆渡遺址早約10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餘姚市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於三七市鎮三七市村,分布面積7000平方米,年代為公元前6300年至公元前5800年,比附近發現的河姆渡遺址早大約1000年,是寧波市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蹟。
  • 河南多處仰韶文化遺址發現平紋布印痕 揭示5000年前紡織和制陶工藝
    中國網訊 近日,研究人員對河南澠池丁村等6處仰韶文化遺址採集的小口尖底瓶陶片樣本進行分析檢測,在陶片內側發現了平紋織物印痕,以及手紋,為仰韶時代紡織技術及制陶工藝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證。「之前在仰韶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織物印痕只是零星發現於器物的底部或鋬耳部,但在小口尖底瓶內側發現平布織物印痕尚屬首例。」
  • 狩獵發展成畜牧,採集發展成農耕成為新石器時代顯著標誌
    新時期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新石器時代文化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以不同的方式命名為以下幾種文化:1、約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5、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4400年,山東滕州北辛遺址,大汶口文化的直接源頭。6、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800年,遼寧瀋陽新樂文化,發展煤精工藝 。7、約公元前5000年,陝西華縣老官臺文化,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先聲。8、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300年,陝西西安半坡類型文化,屬於仰韶文化一期 。
  • 沉睡萬年 荷花山醒來 早期新石器遺址又一重大發現
    這兩天,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及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江蘇、上海等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和遺址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是長江下遊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重要遺址,為解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佐證。
  • 南陽黃山遺址被列為「考古中國」重大新成果
    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石研磨器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石研磨器 2020-12-23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比良渚遺址更悠久!下湯遺址揭露萬年前的先民生活
    但你知道下湯遺址嗎?它把台州的文明發展史,推到一萬年前。下湯遺址一萬年是多久,地球處於新石器時代,母系氏社會晚期,猛獁象還沒有滅絕,劍齒虎剛剛滅絕。在這個時期,仙居還不叫仙居,也不叫永安或樂安。但仙居這片土地上,已經有人類群居於此。
  • 七千年前的故事——仰韶文化彩陶之美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一種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1918年,瑞典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安特生,來到河南澠池縣,先後採集到了數百件精美的石器,判斷此地必有石器時代的遺址。1921年,他親自率團赴澠池的仰韶村進行科學嚴謹的挖掘,果然發現了一大批以彩陶為主的陶器。
  • 故宮藏新石器時代陶瓷欣賞
    紅陶小口瓶,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高23.8cm 口徑5.2cm 底徑5.6cm。瓶撇口,束頸,頸以下漸廣,至腹中部直徑最大。腹部置雙系,腹以下漸內收,平底。泥質紅陶。以手製成型,胎體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時代中期陶器的特徵。磁山文化因最初於1972年發現於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村而得名。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第一站是蕭山市(今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為了尋找新石器時代遺址,蕭山文管會的同志無意中把他引到了相鄰的諸暨市次塢鎮,他無心插柳在當地發現樓家橋遺址。  浦陽、次塢,都在浦陽江畔。浦陽江,如今是錢塘江的一條支流,在中國地圖上是短而細的一條藍線,但其人文歷史悠久。按照註疏家的說法,《尚書·禹貢》中那句「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三江」,指的就是松江(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
  • 江西省發掘5000年前土城遺址 系最古老土城之一
    據新華社11月3日電 江西省樟樹市博物館透露,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土城之一,樟樹市築衛城遺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發掘工作日前啟動。  築衛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是以新石器時代晚期為主的遺址,也有青銅時代的遺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花廳墓地是一處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與黃淮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共處的墓地,分為南北兩個墓區,兩文化的陶器不但共見於同一墓地,還共見於同一墓區和同一墓葬,但是以人、狗、豬殉葬的墓葬卻都位於北墓區。隨葬豬和狗是大汶口文化的顯著特徵,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就曾出土一件憨態可掬的狗形陶鬹。
  • 上海儂好,廣富林文化遺址
    廣富林遺址位於 上海 市 松江 區廣富林街道廣富林路以北、銀澤路以南、沈涇塘以東、油敦港以西,廣富林村一帶。廣富林遺址於1959年被發現後,經過多次考古挖掘,先後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並確認了該遺址原始社會時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等類型。
  • 「良渚古城遺址」新晉世界遺產,海寧這30個地方火了
    說到良渚文化 不得不提的是咱們海寧 海寧是良渚文化遺址 分布最為集中的重點地區之一 目前已發現良渚文化遺址上百處
  • 趙金:山東廣饒縣西十裡遺址發現龍山文化遺物
    西十裡遺址位於廣饒縣樂安街道辦西十裡村,遺址中部高,四周低,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總面積20萬平方米,2005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首次發現該遺址,年代定為戰國至漢代。多年來,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多次組織業務人員對該遺址進行勘查研究,尤其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意外發現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物,有夾砂紅陶、褐陶鼎足,夾砂紅褐陶鼎口沿,素麵磨光泥質黑陶器物耳,夾砂罐形鼎口沿,夾砂灰褐陶鬹足,夾砂灰陶罐底、盆底,蚌刀等。另外,通過調查還採集到一定數量的商周時期陶片。陶色以灰陶為主,褐陶次之,分夾砂和泥質陶。紋飾主要為繩紋和交錯粗繩紋,器類主要有盔形器、鬲、罐等。
  • 中國最古老的遺址:9000年歷史文物出土河南鎮館之寶
    即使在整個世界古代文明環境中,中國古代文明也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這當然是事實,也是歷史研究領域的共識。但一種荒謬的觀點也應運而生:中國古代文明來自西方。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和愚蠢的,對古老的中華文明危害極大。正因為這種觀點一直很流行,所以很多人真的相信這種觀點。但河南博物院一件劃時代文物的發現,是反駁這一觀點的最有力證據。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漫長曆程中,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發現並不是孤例,但在形態各異的符號中,被專家公認為「文字」的卻少之又少。「從符號到文字,是十分漫長複雜的發展過程。」董珊向記者簡要介紹。
  • 貴州省土城黃金灣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本體保護方案
    受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紅色旅遊文化有限公司委託,2016年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黃金灣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本體保護方案》的編制工作,在對黃金灣遺址的現狀保存情況及病害原因進行綜合勘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需求,制定了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