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一種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
1918年,瑞典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安特生,來到河南澠池縣,先後採集到了數百件精美的石器,判斷此地必有石器時代的遺址。
1921年,他親自率團赴澠池的仰韶村進行科學嚴謹的挖掘,果然發現了一大批以彩陶為主的陶器。
仰韶村是位於河南省西部澠池縣的一個小村。村名取自於「仰慕《韶樂》」之義,《韶樂》是堯舜之樂。
陶器是文明的指數,彩陶的價值更高。安特生根據首次發現這些彩陶的地名把它們定名為仰韶文化。這是在亞洲第一次出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填補了中國史前史上的一個空白,從田野考古的角度上把中國的歷史上推了四五千年。
仰韶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仰韶文化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仰韶文化人頭形器口彩繪陶瓶
鯢魚紋彩陶瓶
紅衣彩陶壺
弧邊三角紋彩陶盆
雙聯彩陶壺
1972年河南鄭州大河村出土,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5000-前3000年),高21釐米,河南博物院藏
此壺泥質,紅陶,整器為雙壺並列形式,兩腹間以橢圓形孔相通,兩壺外側各有一豎耳。壺身繪黑彩,平行線條內繪豎線或斜線。根據民族學資料,此雙聯彩陶壺可能是結盟時部落首領共飲的酒器,雙壺並立聯通或許寓意平等、溝通與友誼。
人面魚紋彩陶盆
彩陶鸛鳥叼魚缸
砂質紅陶。敞口微斂,厚圓漘中,深直腹略鼓,平底,胎壁厚,器型大。器表塗有一層紅色細泥陶衣,磨光。口沿下周飾有六個鷹嘴形鈕,腹部用黑、白色繪出一隻高大的立鸛,鸛口中叼有一條大魚。鸛的右邊又繪一件安有長柄的石斧。內容神秘莫測。這烴彩繪動物紋陶缸,為河南臨汝閻村仰韶文化墓內隨葬品中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