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2021-01-12 騰訊網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5月25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楊曉君

這件彩陶盆以細泥為原料,捏成型後著彩放在窯裡燒制而成的彩陶器。盆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較深。盆內壁光滑,外表粗糙。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

整個畫面構圖自由,圖案簡潔並充滿奇幻、怪異色彩,富有律動感,充滿了生氣。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有大量的動物形紋飾,如魚、鹿、蛙等,以魚紋最為典型。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公認的彩陶藝術精品。類似內容的彩陶盆在遺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製的葬具。人面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具有巫師的身份特徵,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象徵著巫師請魚神附體,為夭折的兒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認為人面與魚紋共存構成人魚合體,寓意魚已經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為圖騰來加以崇拜。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文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言建聚落,過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言採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楊曉君

人面魚紋彩陶盆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構畫手法大膽誇張。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表現出製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整個圖案有對稱,也有反覆,黑白對比也比較強烈,而且很有趣味,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原始先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才能。

新石器時代,人類往往藉助神靈觀念解釋生命和自然現象,以種靈崇拜為特徵的原始信仰構成了人類折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以寫實的手法刻畫魚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漁獵生活在原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人面繪製較為複雜,冥思的神態及與遊魚的密切關係,表明其與當時的巫術有關。此類彩陶盆在半坡遺址中發現較多,出土時覆蓋於甕棺上,作為葬具的頂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七千年前的故事——仰韶文化彩陶之美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一種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1918年,瑞典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安特生,來到河南澠池縣,先後採集到了數百件精美的石器,判斷此地必有石器時代的遺址。1921年,他親自率團赴澠池的仰韶村進行科學嚴謹的挖掘,果然發現了一大批以彩陶為主的陶器。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2010年5月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幾位研究員在鄭州看了這件「鳥龍」紋彩陶盆後說:「這件東西,和寫進大學教材的人面魚紋盆相比,價值要高得多;人面魚紋盆有七八個,而鳥龍紋彩陶盆則僅此一件。況且龍的形象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出現,意義更是非同一般;大家都說我們是龍的傳人,但在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中,龍的形象我們可是從來沒有發現過的,這是唯一的物證;這件東西應該放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展出,應該讓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們都能看到它」。受其啟發,我寫了一篇短文發表在《中國文物報》上,認為彩陶盆紋飾可能反映了傳說中的炎、黃關係。
  • 名家看仰韶 紀連海:彩陶坊天時酒「大道至簡,天人合一」
    紀連海,CCTV-10《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院成員,中國青年網絡智庫成員,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師大二附中歷史教師。手一懶,讓助理給開了一瓶酒,沒想到的是,居然開了一瓶仰韶酒業出品的53°彩陶坊天時酒,好喝是好喝了,可是內心真是捨不得啊!實話說,論酒瓶,彩陶坊是最有文化的,真的對得起「仰韶」二字,對得起七千年前仰韶先民!陶泥發酵、陶甑蒸餾、陶壇儲存、陶瓶盛裝的『四陶工藝』,也讓世人品味到了中國白酒的『精髓』: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紀連海,何許人也?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不但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更是全世界最受遊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
  •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之一: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高村鄉棗樹溝行政村西,遺址長約400米,寬約50米,遺址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是我國最早發現的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遺址之一,以其文化內涵命名的 仰韶文化 秦王寨類型,代表了 中原地區 仰韶文化的一種重要類型,在國內外考古研究中曾產生過一定影響,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 故宮藏新石器時代陶瓷欣賞
    紅陶出現較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已有發現。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等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均以燒造紅陶為主。夏、商以後,紅陶的燒造逐漸衰落。彩陶幾何紋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高16.4cm,口徑37.4cm。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質紅陶。
  •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嗎?
    除大地灣二、三、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的精美彩陶外,馬家窯文化將彩陶文化推至最高峰,以其精湛的製作工藝,精美的造型、漂亮的紋飾、華麗的圖案、多種色彩的綜合運用,譜寫了中國彩陶史上輝煌的篇章。三、歷史悠久,延續時間最長,這是其他省、地無與倫比的。從距今8000年到2000年左右,長達5000餘年,數量多、分布區域廣,紋飾繁複、多樣、精美、藝術成就高,學術價值高,堪稱全國之冠。
  • 在國博看展覽|甘肅彩陶科普貼:帶您一睹藏在紋飾裡的奧秘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燒制出了中國北方第一批彩陶。之後,彩陶廣泛出現在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而黃河上遊甘肅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甘肅的彩陶文化跨越了5500年,包含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2019年12月下旬,194件(套)精美的史前彩陶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第17集 彩陶上的紋飾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遠在一萬多年前的山頂洞人,就有了愛美的習俗和觀念。他們會用獸牙、魚骨、石頭製造各種漂亮的裝飾品,打扮自己。從遠古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各種彩陶上面的紋飾,能很好地反映那個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學會了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
  • 史前時代的魚、蛙、鳥:繪飾刻畫中的生殖意象
    人面魚紋圖的符號化在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有一種畫在彩陶盆內壁上的人面魚紋圖,無疑是最引人人勝的繪畫珍品,也是最讓人說不盡的文化符號。無獨有偶,在臨潼姜寨遺址的文化遺存中,也發現了幾乎相同的人面魚紋彩陶盆,除了人面眼睛畫出了輪廓,兩耳旁的飾物變成了朝上翻翹的羽狀物外,其他部分,包括下方單畫的整魚,都歷歷可見,不仔細觀看,還會以為它們是同一 件作品呢!看來,人面魚紋圖曾是仰韶文化繪畫中普遍流行的一個母題。
  •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石研磨器
    鎮原縣博物館館藏精品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石研磨器 2020-12-23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老農撿「鷹狀」陶罐,拿回家當飼料盆,後成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陝西老農撿「鷹狀」陶罐,拿回家當飼料盆,後成首批禁止出境文物眾所周知,黃河是中國民族的「母親河」,不僅是為沿岸居民提供水源,更在於它孕育了璀璨多姿的華夏文化。其中一個便是仰韶文化,分布在黃河中遊地帶,仰韶文化又稱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作為當時中原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下埋藏有數不清的珍貴寶物。曾經就有一位陝西老農撿了個陶罐拿回家當飼料盆,後卻成了首批禁止出境的珍貴文物。
  • 古代不光有貓食盆、雞食盆、還有猧食盆
    原標題: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鷹形陶鼎 文章摘自《國寶100》作者:馬未都 買貓搭貓食盆的段子流傳很廣,這個故事的原型實際上跟乾隆皇帝有關。乾隆皇帝在汝窯的水仙盆下刻了一首詩:
  • 婚宴「上賓」:九糧彩陶坊
    我不止一次聽到人們對彩陶坊吉祥寓意的口口相傳,人們說,仰韶彩陶坊的彩即五彩祥雲,陶乃皇天后土,坊乃芸芸眾生,「她」應天時、乘地利、聚人和,以彩陶傳承仰韶,以美酒傳播快樂。    從傳統文化中領悟,酒不僅是設宴邀友時能夠助興的佳釀,也是婚禮慶典中可以帶來吉祥寓意的飲品。
  • 狩獵發展成畜牧,採集發展成農耕成為新石器時代顯著標誌
    在前面敘述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18000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後進入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把陶器的出現作為新石器時代的開始,農業的發現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6、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800年,遼寧瀋陽新樂文化,發展煤精工藝 。7、約公元前5000年,陝西華縣老官臺文化,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先聲。8、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300年,陝西西安半坡類型文化,屬於仰韶文化一期 。9、約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3200年,太湖地區馬家浜文化。
  • 古陶瓷上的魚紋裝飾,都有什麼寓意?
    從考古材料來看,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上就已出現魚紋,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此後商周青銅器、漢代銅洗、唐宋以後的瓷器上,魚紋都是常見的裝飾紋樣,代表著多種吉祥寓意。本文以安徽出土、傳世陶瓷器上的魚紋為例,試分析各時期魚紋的特點。
  • 縱觀彩陶的所有裝飾紋樣,為什麼絕大部分都是抽象的幾何紋?
    裝飾圖案以幾何紋為主,有折線波紋、菱形紋、花瓣紋、迴旋紋等,紋樣上可以看出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影響,如在江蘇邳縣出土的大量彩陶缽從造型到裝飾均和廟底溝型彩陶極為相似。在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還繪有日、月、山的形象圖案,可能是具有含義的符號,另有八角星紋和石斧、石鑄等工具的描繪,這些紋樣在陶器裝飾上具有重要意義。
  • 歷代吉祥紋飾變化多 魚紋取諧音最吉祥(圖)
    早在遙遠的漁獵時代,我國古代先民就把魚的形象刻畫在陶器和玉器上;進入青銅時代後,在精美神秘的青銅器上又浮現了魚的身影;從秦漢至明清,魚紋不僅幾乎出現在所有門類的藝術品上,而且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其吉祥內涵之豐富,在傳統紋樣中堪稱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