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嗎?

2020-12-05 大地之灣

眾所周知,中國彩陶是世界文化遺產寶庫中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在中國彩陶文化中,甘肅彩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其因有三:一、她有我國最早的彩陶,距今約8000年左右;如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彩陶,與兩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孫納文化的彩陶同屬於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她否定了西方學者中國彩陶源於西方的荒謬的論調。根本不存在誰影響誰的問題。二、藝術成就最高。除大地灣二、三、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的精美彩陶外,馬家窯文化將彩陶文化推至最高峰,以其精湛的製作工藝,精美的造型、漂亮的紋飾、華麗的圖案、多種色彩的綜合運用,譜寫了中國彩陶史上輝煌的篇章。三、歷史悠久,延續時間最長,這是其他省、地無與倫比的。從距今8000年到2000年左右,長達5000餘年,數量多、分布區域廣,紋飾繁複、多樣、精美、藝術成就高,學術價值高,堪稱全國之冠。

(F901宮殿遺址)

我們知道,追尋彩陶的起源,必須先從陶器的發明說起。因為只有產生了陶器,並掌握和熟練了燒陶的技藝後,才能生產出彩陶。陶器是史前時期人類的重大發明和創造之一。在大地灣遺址和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房址和灶坑周圍往往會出土較多的陶器和彩陶,它們多為盆、缽等飲食器具,說明最初的陶器(包括彩陶)是人類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生活用品。陶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是適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遠古先民的定居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定居生活需要有各種器物儲藏食物和水,蒸煮食物,自然界提供給人類的果殼、葫蘆形等天然物品有限,無法滿足人口增加的需求,人們不得不尋找新的容器來源。當人們長期積累了用火經驗,了解到陶土具有可塑性和經驗燒後具有一定硬度的特點後,於是逐漸掌握了制陶技術便嘗試陶器的生產。經過漫長的實踐過程,土終於在水與火的作用下製作出適應各種用途的各類形狀的容器——陶器。

(遠眺大地灣博物館)

陶器產生幾千年後,隨著制陶工藝的不斷提高和生產技術的日趨成熟,人們對審美意識的產生及對陶器外表裝飾效果的注重,彩陶便應運而生。誰都知道,彩陶是在制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才出現的。因為製作彩陶必須有三個重要條件:首先要掌握顏色的使用知識,我國早期彩陶上彩繪的顏色多為褐紅色,化驗結果褐紅色的主要著色劑是鐵,我國的先民對紅色的認識和使用是很早的,在數萬年以前,山頂洞人的遺骸周圍就撒著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用礦粉染紅各類裝飾品;大地灣二期的房址中發現有當時的人們在居住面鋪撒的一層紅色赤鐵礦粉。說明人類對礦物顏料的認識及使用,可能經歷了數萬年的歷程,而紅色的正好是人們最早認識的色彩。紅色可能代表著吉祥美好的色彩,紅色可能象徵著對幸福的企盼……第二個條件是要有較高的燒制技術,如果燒制陶器的溫度不高,陶器上繪製的顏料就會脫落這就必須具備密封程度強而窯溫較高的條件。大地灣一期文化早一階段的陶器多為灰褐色夾細砂陶,顏色不純正,多夾有灰斑,基本上不見彩陶,晚一階段多為紅色夾細砂陶,還有少量的泥制紅陶。陶色相對較勻淨,出現一定數量的彩陶,說明陶器的燒制技術有了提高。第三個條件是需在質地光滑的細泥陶上才能顯出顏料的色彩感,並且用筆得以流暢無阻。從大地灣二期文化(仰韶早期)開始,細泥紅陶佔了上風,陶質細膩而緊密,這就促進了彩陶的進一步發展,大地灣一期文化(有前仰韶文化)彩陶佔陶器總量的三分之一,其數量之多實在出人意料之外,但就彩陶的紋飾而論,只有寬帶紋這種最簡單的花紋,這表明了當時的彩陶還處於萌芽階段,呈現出較多的原始性。如常見紋飾單調,千篇一律,尚未出現變化多樣的圖案,說明史前先民的思維和藝術水平還處於最初的原始階段,它們儘管遠不及仰 彩陶那樣絢麗多姿,但是它畢竟將彩陶引入了人類的生活,將美好的色彩帶到了人間,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進入大地灣二期文化以後,飾有彩紋的陶器均為細泥紅陶,紋飾絕大多數是黑色,紅陶黑彩給人以奪目,沉著的視覺感受。另有極少部分的紅彩,顯露出前仰文化的遺風,彩繪主要用於盆、缽、碗、孟、瓶、壺等類器物,有的器蓋、器座、尖底缸、罐形器上亦偶見彩紋、盆形器施彩最多,其次為缽形器,繪彩部位主要集中在外壁中上腹部以及盆缽的口沿部,瓶、壺大多使用在口部和腹部。紋飾以幾何形花紋為大宗,其次為動物形花紋。幾何形紋飾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三角紋和圓點紋,動物形紋飾中以極具特點的魚紋最為常見。最初的魚紋均寫實性很強,一眼就可以辯識,後來則從頭部開始簡化,越來越抽象,變得不易分辯。一般情況下,魚紋繪在盆形器的腹部,兩條魚兒繞盆一周,還有兩條大魚中間夾一條小魚,似在追逐嬉戲。魚紋由頭、鰓、身、鰭和尾部組成,大小比例適中,反映出先民對魚的敏銳準確的觀察和描繪能力。微張的魚嘴、繪神的眼睛、修長的魚身,形象的魚鰭,構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魚類暢遊於水中的畫面。不僅反映了人的對自然界萬物的熱愛,而且也體現了這一時期彩陶藝術的最高境界。

(大地灣先民生活場景)

魚紋是仰韶文化中標誌性的紋飾,各地仰韶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如西安半坡遺址中描繪動物形象的紋飾多,其中以魚紋最多,最有代表性。它不僅數量多,變化大,而且生動逼真。魚紋大多飾於盆的肩部和底部內壁,從紋飾的組合上看,有單體魚紋和復體魚紋兩種。單體魚紋是由一條魚單獨組成一組紋飾,或與其他花紋配合組成一組紋飾。這種魚紋數量多,姿態各異。有的頭、尾、鰭俱全,身體各部分比較勻稱,口微張,鼻尖翹起作遊水狀,有的只具頭尾而無鰭,口張目睜向上看;有的張口有牙齒,眼睛睜大,向前張望;有的頭、身部都由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構成,其餘各部用簡單的線條表示;有的魚鱗作成斜格狀,形態逼真;有的只具頭部,嘴有作尖狀的,有的閉嘴睜目似向前覓食的,有的張口作遊動狀的,有如臨勁敵怒目相視的。復體魚紋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魚紋合成一組紋飾。這種紋飾形態變化複雜,可分為上下壓疊和平行並列兩種組合形式。上下不壓疊組合的,只有魚身而無魚頭的,有三魚相疊,也有四魚兩兩相疊的。平行並列組合的為兩魚頭部相接組成一條帶狀花紋,已圖案化,體部失去魚的形態,頭部作三角形。

(大地灣原始先民生活場景復原圖)

在大地灣二期文化(即仰韶早期)中魚紋是最為常見的彩陶圖案,一直延續使用到仰韶中期,時間長達千年之久。對此,有的學者認為這反映了仰韶先民對魚的崇拜,魚是他們的圖騰,有的學者認為魚的繁殖較快,魚紋寄託,著先民們繁銜後代的希望,無論如何,仰韶文化的魚紋不僅具有令人折服的藝術魅力。而且蘊含著深髓的研究價值。魚紋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國燦爛的史前文化的象徵和標誌物之一。它大多繪在盆形器外壁的中上腹部,個別使用在圜底缽,瓶形器及器蓋上。盆形器上的魚紋圖案均規整有序,頗為固定。器物一周一般繪有兩條魚,頭尾相接,頭右尾左,有時兩條魚紋之間的空白之處填充一條小魚或其他花紋(見圖三、圖五),既彌補了繪製過程產生的缺陷,又使整體圖案顯得更加勻稱而生動。大地灣遺址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魚紋盆達30餘件,還有千片以上的魚紋殘片。[3]大地灣魚紋均為魚的側視圖,惟獨胸鰭的畫法例外。胸鰭本在身體兩側,從側面只能觀察到一側的胸鰭,大地灣先民卻改為上下對稱的一對胸鰭;無論魚紋如何變化,尾鰭的畫法始終不變。根據器形和紋飾的不同特點。甘肅考古界的專家郎樹德研究員把大地灣魚紋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具有濃厚寫實風格的魚紋,此時的陶盆形制均為圜底侈口,因口沿部系用泥片重疊加厚,可稱之為疊唇盆。魚紋形象生動,尤其是橢圓形的眼睛以及位於眼眶偏上部的眼珠,將魚表現得活靈活現。魚鰭不全、無背、腹鰭。但口、眼、鰭、身尾俱全,魚的形象一目了然(見圖一、圖二)。

第二階段:器形仍為疊唇盆。魚頭部分開始變長且圖案化,複雜多變的畫法使得魚頭細部令人費解,大多以直邊及弧邊構成的近三角紋填充頭部。魚身則變得更為完美,大多數魚紋的胸、腹、背、尾鰭樣樣俱全,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以及魚頭各類線條所體現的具體含義,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但可以肯定地是,抽象化的畫法自此開始引入魚紋之中(見圖三)。

第三階段,魚紋仍然僅在疊唇盆上使用,但盆的口徑逐漸增大。腹也變淺了。這一階段最為顯著的變化和特點是,魚頭部分變得極為簡單而抽象,僅由上下相對的兩條弧線形紋組成,既扁且長。魚鰭的畫法則由斜三角紋變為直三角紋。畫法更為規整(見圖四)。

第四階段:使用魚紋的器形由疊唇盆改變為卷沿盆。這類盆仍然為圜底,但口沿外卷,因此稱為卷沿盆,它們是當時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陶器之一,經常出土於房址和窖穴中。這時的魚紋整體簡化為一種十分穩定的圖案。胸、腹、臀鰭三者合一,與拉長的背鰭上下相對,尾鰭前部出現隔斷線。魚的上下兩部分完全對稱,線條變得流暢柔美(見圖七)。

第五階段:仍使用在卷沿盆上,此時的盆口部由侈口改為直口,卷沿愈甚。該階段已跨入仰韶文化中期。大地灣雖未發現此段的完整器物,但根據大地灣三期文化(即仰韶中期)出土的殘器及陶片上的紋飾可以推測復原。魚紋更為簡化,頭部從一圓點表示,魚身簡化為四條弧線,上下魚鰭皆略去不畫,僅保留較為誇張,舒展的尾鰭(見圖六)。

從文化特徵上可以看出,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其陶器繼承了早期的許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顯的變化,其經濟形態與早期大體相同,但漁獵比重下降,這與鄰省的關中、中原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異不大。大地灣遺址東靠麻家溝小溪,南依長蟲梁頂,西挨閆家溝溪流,北臨清水河床,遺址山坡下(即清水河右河道旁)至今仍有幾百畝地的沼澤區蘆葦叢生,這三面環水的條件,應是理想的漁獵之地,同時,在仰韶早期出土有很多的動物骨骼,骨器中有不少的魚鉤,魚鏢,並多有帶倒刺的彩陶中有很多的魚紋圖案,這說明當時的大地灣先民儘管掌握了「鋤耕農業」但由於條件的限制,農具的落後,耕作技術的低劣,人類要活命,除搞好農業外,還必須上山狩獵,下河捕魚,才能生存下來。經歷幾百年後的發展變化,當進入仰韶中期以來,彩陶屬於鼎盛時期,其藝術達到巔峰階段,彩陶明顯地增多,比例增大,而魚紋逐漸消失,植物紋盛行,再者出土的動物骨骼、漁獵工具銳減,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生存狀況。人們已有足夠的糧食享用,再不需要漁獵完全能夠生活下去。由於人們一門心思搞「鋤耕」,天天與農業打交道,時時看著植物生長,在搞彩繪時就很自然地把自己最熟悉的植物紋樣繪在陶器上。這或許就是自仰韶中期以後,魚紋逐漸消失,而植物紋越來越盛行的緣故吧!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大地灣彩陶、甘肅彩陶或其他地方的彩陶一樣均是源於生活,源於社會實踐的。它在古代文化寶庫中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它是先民留給我們的最寶貴文化遺產之一,它所反映的精湛的藝術成就及其珍貴的文化價值,在世界遠古時期的彩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見,大地灣彩陶是大地灣先民運用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來的無比珍貴的史前藝術品,它不僅僅具有藝術觀賞價值,而它在復原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在讚嘆它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它的研究價值和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透過絢麗的圖案去研究大地灣文化的意蘊,以及它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大地灣彩陶是史前先民創造歷史,開拓西北的重要見證,記載著遠古社會的豐富信息,是我們復原原始社會的第一手資料。

相關焦點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
  • 原始社會每個部落都有專屬的圖騰,這體現當時的原始禮制生活
    在原始社會,山川草木以及鳥獸蟲魚,都有著一種神聖的色彩。可以說它們是一種崇拜對象。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禮儀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就收藏有出土於一九五三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遺址的一個人面魚紋彩陶盆。這個泥質紅陶製成的半坡文化代表物件,它的內壁黑彩繪製的對稱排列的兩幅人面紋和單魚紋,有著很獨特的含義。
  • 歷代吉祥紋飾變化多 魚紋取諧音最吉祥(圖)
    最初的魚紋是先民崇拜的圖騰和生殖力的象徵,後來又隱喻男女之愛,並成為兵符和信物的紋樣。民間則巧妙地運用諧音手法,賦予了魚紋「富貴有餘」、「金玉滿堂」等多種吉祥寓意。 吉祥紋飾千萬種 魚紋內涵最豐富 地球上大部分的面積都覆蓋著水,生存在水中的魚,種類之多數不勝數,自古以來一直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 被歷史淡去的原始文化,解讀圖騰崇拜和其存在的生命意義
    在考古資料方面,中國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並沒有發現確鑿的圖騰痕跡,但是在圖騰文化開始漸漸走向衰落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時期時代考古遺存中發現了很多的圖騰信仰,比如在半坡遺址中的人面魚紋;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魚蛙紋等。再比如中國「龍」的來歷,其的頭像蛇;角像鹿;耳朵像牛;腹部像蜃,鮮似魚,爪似鷹,掌似虎,是各種動物綜合起來的圖騰現象。
  • 古人為什麼會如此崇拜豬甚至將豬作為圖騰呢
    考古學家王仁湘認為這些隨葬豬骨很可能反映的是過去人們的一種原始宗教觀念。在過去豬不僅是食品和財富,而且豬還具有一定的「神聖」意義。這種關於豬的神聖觀念,一直傳承了幾千年。直到近代,中國的某些民族依然還遵奉豬為「神聖」。比如我國的土家族。那麼古人為什麼會如此崇拜豬甚至將豬作為圖騰呢?我國的有些地區還曾出土用豬牙製作的裝飾品。
  • 古代:圖騰畫的——藝術象徵
    直接的象徵意義如前述原始及古代繪畫中所表現的那樣,具有人類文化自然而樸素的內容與特徵;而進一步的複雜、抽象的象徵涵義則同樣是宗教信仰、禁忌與權勢等內容。譬如一些人面獸身或動植物類圖騰畫所表現出的威嚇、兇殘之狀,明顯帶有某種神秘權威的表現,這在印第安人圖騰藝術中表現尤為突出,中華文化亦不例外。且不說中華遠古龍(蛇)圖騰的權威象徵,單單從烏龜這一圖騰繪畫中即可透視出複雜演變的文化寓意。
  • 古人把青蛙當祖先、當神崇拜是為什麼?
    圖騰是遠古人對自然界的生物崇拜甚至當作祖先的一種原始文化。在我國古代,有很多民族有不同的動物崇拜心理,我們常知道的龍和鳳便是其中翹楚。但是除了龍鳳之外,還有很多民族對其它的諸如鳥類(商朝)、蛇類(古越人)、母猴(瑤族)等等有崇拜心理,甚至還有很多民族崇拜青蛙甚至當青蛙為自己的祖先。原始的女真人中有一支認為自己的祖先是青蛙,並稱之為「蛙母大神」,青蛙被當祖先來源於一則故事:女真人在遠古時期,她們的祖先一個老母親在天下冰雹時,變身成為青蛙保護自己幼小的孩子,這才使得女真一族存活繁衍下來。
  • 中華文化數千年崇拜的圖騰——龍
    古人為什麼要崇拜一種虛構出來的動物,並且數千年來以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關於龍的秘密,有著太多的撲朔迷離。在這裡,我們將會追尋龍的足跡,探尋龍的秘密。中華文化中龍的圖騰龍文化的出現,始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大概有八千年。那時候的古人類,已經不再茹毛飲血了,他們學會了用火,製作陶器,蓄養家畜,以及種植作物。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越來越強烈。
  • 龍圖騰之前還有熊圖騰?鳳凰崇拜源自鴞圖騰?
    龍與鳳是中華文化中印刻最深的圖騰崇拜,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卻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觀點,即龍崇拜源自熊圖騰,鳳凰神話源自鴞崇拜,用一句順口溜歸納,就是「鴞熊變鳳龍」。一是民族神聖的崇拜對象,二與族群的血緣有關係。中華民族一直自喻為「龍的傳人」,葉舒憲利用文獻、出土文字、口傳與非遺、文物和圖像這「四重證據法」提出,龍圖騰之前,曾有一種失落已久的神熊祖先崇拜。 文化傳統有大小傳統兩個層面,小傳統等於文字書寫,指甲骨文、金文以來有漢字記錄的傳統;大傳統則指神話、文物等先於文獻而存在的歷史。
  • 中國圖騰是怎麼來的?看完你就懂了!
    圖騰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是原始社會人們的保護神,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當作自己的親人、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還會保護自己,讓自己獲得它們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
  • 中國神妖大全之《丹雀》: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
    在原始時期,中國南方的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為丹雀,與稻作文化起源關係密切。傳說炎帝曾得丹雀所銜九穗禾。杜甫曾有詩云:「丹雀銜書來,暮棲何鄉樹?」傳說神農曾得丹雀所銜九穗禾,並將種子分給先民。
  • 傣族古代文學中的動物圖騰崇拜:「牛圖騰」
    關於傣族的圖騰崇拜有多種說法,但大多是以風俗習慣等來做說明。古代文學是傣族圖騰崇拜的有力證明,從傣族古代文學中可以看出,傣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圖騰,傣族圖騰崇拜根據地區和人群的不同有所差異,其動物圖騰有牛圖騰、鳥圖騰、龍圖騰、象圖騰和虎圖騰等。
  • 古代傳統文化,圖騰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原始裝飾對服飾的作用
    ),強有力地影響著服飾的起源,這就是原始人對自然、對動植物、對祖先以及靈物和圖騰的崇拜。這是由於人類初期認為萬物都是有靈的,天地有神、萬物皆有神,並且相信圖騰是氏族的祖先。當時,每個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這些圖騰多是一些動、植物,氏族的成員認為本氏族在發展中與這種動、植物有著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甚至認為自己的部落就是由所崇拜的圖騰逐漸演變而來的,而完成這一特殊使命的過去是、未來也將是神聖的母性,從而產生了對母性的崇拜。
  • 論契丹神話傳說中的多圖騰崇拜與文化演變
    這種情況的出現,大約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們對於祖先的崇拜,這種崇拜與原始的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聯繫;二是對於自己出身的一種體認,祖先出身神異,意味著自己是神異人物的後代,給自己增添一些光環,從而凸顯自己的權威性;三是出於人們對祖先的敬畏,他們認為祖先死後靈魂還在,具有超強的力量,可以庇佑子孫後代,所以美化故去的祖先,顯然是取悅祖先的一種做法。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在黑龍江寧安的鶯歌嶺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五隻陶塑小豬,有的體態豐碩,四條小足短而粗,後腿又伸直欲走,是小豬的形象;有的卻體態勻稱,似乎已是成年豬。湖北、山西等地原始文化遺址都出土了陶塑雞,說明我國馴養雞的歷史很早。湖北天門市鄧家灣出土的陶塑雞,是一隻養肥了的雞,昂著頭,尖嘴短尾巴,很是逼真。
  • 生殖崇拜「鳥銜魚」:從強化理論視角,淺析原始社會轉型的必然性
    英國性心理學家靄理士在其《性心理學》中曾說:由此可看,生殖崇拜是原始先民當時常見的一種活動,在表現形式方面,簡單來說,就是對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崇拜,前者體現為旺盛的繁殖力,後者則體現為堅強的力量,兩者共同組成了生殖崇拜的主體。一、生殖崇拜產生的原因生殖崇拜先經歷女性生殖崇拜,後逐漸演變為男性生殖崇拜,不管是哪一種,其中都蘊含著深層次的原因。
  • 專家:"龍崇拜源於熊圖騰說"證據不充分
    葉舒憲稱,從空間分布上看,整個歐亞大陸北半部以及北美洲的史前文化都曾經流行過熊圖騰崇拜。「歐洲史前人類製作的燈臺、陶器、人像和祭器上出現的大量的熊形象,比如克羅埃西亞發現的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陶製熊形燈臺,都為他們的熊圖騰崇拜提供了證據。」
  • 中國人最早的神祗:天地、圖騰、社稷與祖先
    天本意為地面之上的空間,天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天不但控制著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霜雪冰雹等自然現象和自然變化,而且主宰人類和個人的命運。《尚書·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不過,原始社會初期,沒有抽象的天崇拜,只有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具體的天體和氣象崇拜,大約到原始社會後期才出現諸神綜合的天神群體,最後才演變為統管一切的昊天之神。
  • 透過獨特的剪紙藝術,淺析壯族的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
    壯族的剪紙藝術與巫術緊密相連巫是指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巫術是指巫師作法所用的手段,這些手段發展成人類最早的文化形式。當時的人類對自己周圍的種種自然現象無法理解,從而幻想自己擁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萬物有靈」概念即是這種觀念的產物。人們不僅認為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並且每類事物都還有一個統治神在駕馭它們。
  • 古代豬圖騰是龍的起源嗎
    C型玉雕龍並非孤品,還有另外一個外形完好的黃玉刻件,被稱為中華黃玉龍,也出土於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與「中華第一龍」是同一時代的文物。周代芮國文物玉豬龍,陝西韓城出土只是在基因家族大遷徙的年代,他們可能尚未學會雕刻玉龍,或者生活環境沒有玉石,否則,沒準今天的俄羅斯人也會自稱「龍的傳人」或「豬的傳人」。  【侯德健惹的禍】  以野豬為圖騰在世界史上並不鮮見。在原始狩獵民族中, 野豬是人們懼怕、崇拜的對象。農耕民族馴化出家豬後,並未影響圖騰觀念。比如珞巴人的米古巴部落神話中, 豬的形象是氏族女性始祖, 是生育和繁衍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