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在先祖們留下的雕塑中,表現得最多的就是動物。這是因為從古至今,人和動物是分不開的。無名的藝術家把一種類似於鼎的飲食容器兩,用泥土塑成狗、龜、豬的形狀,再燒成陶器,既實用,又有美感,別具匠心。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一隻約七千年前的小豬,四肢很短,身子肥壯,腹部鼓出,嘴伸出,似乎要拱著什麼,很是生動。 在黑龍江寧安的鶯歌嶺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五隻陶塑小豬,有的體態豐碩,四條小足短而粗,後腿又伸直欲走,是小豬的形象;有的卻體態勻稱,似乎已是成年豬。湖北、山西等地原始文化遺址都出土了陶塑雞,說明我國馴養雞的歷史很早。湖北天門市鄧家灣出土的陶塑雞,是一隻養肥了的雞,昂著頭,尖嘴短尾巴,很是逼真。

捕魚是古人重要的食物來源。原始人類對這水中的生靈是心懷感激的,也在仔細觀察、塑造它們。在約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泥塑的小魚,魚頭,它們的身子和尾巴都被塑了出來,有展開的魚鰭,還戳有一個個圓圈表示魚鱗,很有裝飾性。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個木柄,上邊也刻著魚形,把魚頭和魚身等表現了出來。約五千年前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址也出土了玉雕魚,身圓尾短,魚鰓歷歷在目,顯得圓滑可愛。小編感覺直到今天,這些小動物陶塑還能吸引我們。因為它們被先祖們仔細觀察、精心塑造、注入了自己的愛心。

我們的先祖除了親近身邊的雞羊,也眺望那些兇猛的充滿力量的鳥獸。魚在水中遊,虎在林中躍,鳥兒凌空翱翔等等,那麼多的猛獸在活動、在奔跳、在搏擊。古人對於它們是十分敬畏的。像蛇、蜥蜴、鷹、梟(貓頭鷹)、虎、熊、龜等等,都具備著古人無法達到的一些神奇能力,人們膜拜它們,更希望能夠具備和它們一樣的本領,和嚴酷的大自然搏鬥。這就是動物圖騰崇拜。正如學者們指出的:「商周時期以及以後的繪畫、雕塑中盛行的龍、鳳、梟、朱雀、玄武、金烏、蟾蜍等神話性質的紋樣圖案,也許和這時代蜥蜴、鷹、梟、烏龜、蛙等動物與形象有著信仰。上的繼承演變關係。」(《美術史論叢刊》第二輯,陳少豐、楊庚新文)它們是動物崇拜的開端。

首先是蛇。人們對它是又敬又畏的。它能夠在洪水到來時在水中遊弋,其生殖能力很強,又具備毒性,很是兇猛。所以人們崇拜蛇,希望它帶來雨水,帶來穀物豐收和人口繁衍,還希望藉助它的內猛來驅除不祥之物。蛇逐漸就演變為龍,威力無比,能夠呼風喚雨,興風作浪,能使人間五穀豐登,驅除邪惡,帶來幸福和吉祥。龍的形象是蛇身,馬頭、魚鱗、鹿角、鷹爪,還融合鼉(鱷魚)等水族的特點,甚至還有龍捲風的飛旋。但龍最重要的特徵還是蛇身。從七八千年前的龍直到今天,龍為蛇身的特徵始終保持著。在西安半坡的一件陶盆上,有兩條蟠卷的蛇,按照浮雕的形式來做,都把頭伸向器口,互為相對,頗有意趣。古代雕塑還有把蛇裝飾在身體、頭部的。如甘肅臨洮早年曾發現彩繪的陶製人頭型(現藏瑞典),頭後繞以蛇。這都是蛇崇拜的反映。

濮陽老城遺址佔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條飛龍。 用一個個蚌殼塑造的遨遊於天宇的飛龍。這是中華第一龍,兩條腿上有銳利的爪,頭上有角,睜開巨口,吐出長舌,甩動著尾巴,可謂栩栩如生。它是蛇的身軀,又融合了馬頭和鹿角、鷹爪、魚的尾巴,是各種圖騰的組合。此外遺址中還有一淺穴,裡邊有蚌塑的虎、鹿。又有第三組蚌塑,為一人騎在龍身上,龍昂著頭,伸長頸,蜷身飛騰,正是人王兼神乘龍馭虎飛翔於太空的意思。
紅山文化中也出土不少玉龍。一般有兩種,一種是c形,身軀細瘦如鉤,另一種則身體較肥厚,頭較大,吻部有皺紋,似熊一般。如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c形碧玉龍,身軀蜷曲如圓弧,像一彎新月,腦後髭毛飛揚,腦袋向前伸,刻出長吻和眼。王朝聞先生指出,它的姿態暗示著強烈的運動感,充滿活力。各地還有許多的獸頭龍出土,它們是把各種野獸的頭部和龍身結合在一起。雕塑的龍從此不斷出現在中華大地上。隋代趙州橋石欄杆上的蛟龍,明清時故宮、山東孔廟以及各地寺廟石柱上的巨龍,三龍壁、五龍壁、九龍壁上的五色斑斕的飛龍,南方客家人村落中的石龍等等殿閣屋脊和鴟吻上的雙龍戲珠、盤龍。北京觀象臺天文儀器上的重重疊疊的銅等等它們和繪畫、文學、舞蹈中的龍一起,使中國成為龍的國度。

西安半坡也有陶製小鳥出土,只抓住鳥的頭部的大形。還出現了把獸和鳥結合在一起的造型。有一件狗頭鳥尾的陶塑小品,上邊是一隻狗的身子和頭,身子彎折,下部卻是鳥的尾巴,可能蘊含著某種宗教性的含義。山東西城鎮出土陶製小鳥,大眼睛尖嘴巴,塑著頭冠和尾部,很是生動。湖北天門市石家河也出土有小陶燕,燕子昂起頭,有分叉的尾巴。雖只是大形,卻抓住了飛鳥的運動感。良渚文化之中也出土有玉雕燕子等。陝西華縣柳子鎮出土的一件陶鶚頭,就像是-件前衛的藝術品,只有一個圓形的頭部,兩隻大眼空洞洞地,很是突出,眼周圍有細睫毛,頭上也有一-支支細羽,都是用細竹片刻畫出來的,活生生地表現了貓頭鷹頭這個主題。
遠古的鳳或者就是一種駕風而翔的猛禽。最早的鳳字和風字是一致的。大鵬鳥的神話也許就是由此而來。鳳凰隨後又集中了最美麗的一些鳥類的特徵。孔雀、雄雞、紅腹錦雞,毛羽斑斕,這些中原曾經有過的鳥兒的美麗特徵都出現在鳳凰身上。甚至遠古曾有過的鴕鳥,也可能就是鳳凰的原型之一(學者何新先生對此作過考證)。鷹隼、梟或者說猛禽的特點也加在它的身上,使其成為一個新的綜合體。於是絢麗的、強勁有力的鳳凰飛舞起來。

與濮陽的「中華第一龍」 相伴的是「中華第一虎」。 它是一隻蚌塑的虎,腦袋很大,四肢作奔走狀,頭上有雙角,尾巴甩動,顯出一頭猛虎的糾糾雄風。至今,虎仍是因為它的兇猛受到人們的喜愛。龍虎既是天象的代表,也是陰陽的象徵,和後世道家的哲學、養生等不無關係。濮陽還出土有蚌塑鹿等。熊是大獸,在遠古遺址中出土的一些玉龍,往往是熊和龍的合體,可見熊也很受人崇拜。北京平谷上宅遺址曾出土一件猴形飾品,用黑色滑石雕制,圓眼睛、尖頷、翹耳朵,甚是可愛,猴身上穿有小孔,可以懸掛身上。
這些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圖騰崇拜,可以說一直延續至今。 今天的舞龍、舞鳳、划龍舟、鳳舟等都是其體現形式。「龍飛鳳舞」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生生不息、充滿力量的象徵。還有熊、虎、鹿、龜等,也都成為吉祥符號,在民族藝術中反覆出現。
參考資料《中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