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民國時期,由於不受封建王權的控制,景德鎮的雕塑瓷在市場的刺激下逐漸地繁榮起來,出現了許多雕塑名家和精品之作。從雕塑的題材、內容和技法來看,每個藝術家各有所長,有的擅長佛教題材,有的擅長道教題材,有的擅長世俗人物,有的藝術家主攻仕女雕像,有的善於表現老年人,可謂風格特點迥異。曾龍升的粉彩文天祥"瓷塑」,高22.9釐米,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此離塑頭挽髮髻,面部表情嚴肅,衣服外為藍釉金彩,內為綠釉金彩,人物從內到外透露著文天祥的勇敢大義、一身正氣。
整個雕塑從人物的塑造到彩繪的描摹都十分認真仔細。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陶瓷雕塑表現內容主要體現在現實題材上,多表現新社會的生活,注重現實題材的描繪,創作了一系列現實題材的加彩瓷雕,如表現放爆竹、拔蘿蔔、餵鴿子等情景及各種勞動人民的角色,以謳歌新社會和新生活。從上面可以看出,人物雕塑是各個時代表現的主要內容,也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現實生活和審美風格。
如何水根的《支援》就是表現慶祝豐收的場景。這是一件表現三個人物的組雕,男性人物為一主要勞動力, 所站位置是雕塑的主體,右手拿著收割稻穀的鐮刀,左手拿著一綑紮好的稻穀,頭戴汗巾,上身穿短袖,腰間繫著勒緊的腰帶,下 身穿短褲,打著赤腳,整個人物造型渾厚結實,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勞動人民形象。女性人物頭扎手絹,上身穿著花布上衣,為農家婦女,與其靠在一起對視的是一一個手中拿著鐮刀和草帽的少先隊員,她繫著鮮豔的紅領巾,表現出前來支援收割的意思。三者臉上都流露著豐收的喜悅。人物的彩繪主要是在服飾和頭巾上,體現的是勞動人民的粗布衣褂。
「文革期間,傳統的雕塑瓷被認為是封建社會的舊文化而遭到破壞,代之而起的是一種與當時的氛圍一致的雕塑瓷創作,這時比較流行的題材有革命領袖人物、工農兵形象、批鬥地主惡霸、革命樣板戲"、世界人民大團結等。在表現時一律採用高、 大、全、紅、光、亮的標準,姿態一致、動作概念化的樣板戲在景德鎮的陶瓷雕塑界也有所表現,曾山東和李恭坤1958 年合作了《智取威虎山》,京劇《智取威虎山》。
在「文革」期間被列為八大樣板戲之一,此瓷雕每個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十分英勇、幹練,所有的人物都向右上方仰著頭,體現出滿腔熱血,革命目標一致,這種姿勢是「文革」期間標準的樣板姿態。面部上橘紅彩,體現出解放軍或者普通勞動人民紅光亮的特點,服飾主要是用新材料進行上彩,以藍和綠色為主色調,為解放軍本身的服飾色彩,色調比較沉著和樸素。除了樣板戲之外,領袖人物毛澤東的形象也是這一時期藝術表現的主要對象。
《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紅太陽》是由曾山東、李恭坤、劉遠長、劉祖燃集體創作的大型瓷雕,中心人物為毛主席,毛主席做揮手狀,比其他的人物刻畫得高大、慈祥,工農兵、少數民族和亞非拉國家的人民簇擁在主席周圍,手中拿著紅寶書,人物的姿態與前者雷同,均為仰視狀,身體也有種升騰的姿勢,呈現出激昂的姿態。在色釉的使用上以紅黃色為主色調,中間夾雜著藍、褐等色彩。人物形象刻畫得十分逼真,比如亞非拉國家的代表,把非洲人的皮膚描繪為黑褐色,而並不是純黑,非洲人厚嘴唇、大鼻子的特點也表現得十分明顯。這一時期刻畫的政治性雕塑成為雕塑界的一一種樣板,而其他傳統題材的瓷雕創作基本終止了,直到改革開放時期,傳統的藝術才得以復甦。
動物是與人類相伴的另一生物物種,人類的祖先不但在巖石上刻畫狩獵的動物,也用黏土捏制各種動物泥塑造型。原始先民有以動物為崇拜對象的,《聖經》中記載了猶太人先祖遊牧荒野時向金牛犢像禱告的故事。動物是人類藝術創作的永恆主題之一。
景德鎮的動物陶瓷雕塑主要用作墓葬名器、玩具或陳設用器。「六朝時 期的北方地區,名器隨葬是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故而,出土陶質明器的數量頗多,器型也較豐富,主要有灶、井、倉、碓、磨、廁、畜圈、牛、羊、豬、狗、雞、鴨等,造型樸實、逼真,是當時家居生活的真實寫照。」古人對於墓葬習俗有一定的規範:「凡大葬後墓內不立明器神煞,亡靈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田其中的「名器神煞」就是指專為隨葬而製作的神異怪物及與陰陽迷信相關的俑類和塑像。回動物雕塑表現內容主要有神獸、禽獸和鳥類。神獸是傳說中的動物形象,如朱雀、麒麟、仙鶴、鳳凰、龍、鎮墓獸等,多使用在墓葬中。動物在古代表現較多的是狗、豬、雞、鴨、羊、大象、獅子、貓、馬、牛、猴、老虎、鹿等,鳥類主要有孔雀、錦雞、喜鵲、鸚鵡、鷹等。這裡,根據其用途,將其歸納為神獸類雕塑造像、玩具類動物雕塑和陳設類動物雕塑。
參考資料《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