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九穀燒:中國瓷器的東瀛變身
▲春名繁春的「金襴手」花鳥壺(19世紀中葉)
▲九穀陶藝村的體驗式連房登窯,仍然是柴窯
「這是日本的名牌產九穀燒」,在京都鴨川邊一個中國遊客常去的商店裡,一個店員用漢語向我推薦一套茶具,約人民帀1500元。這價格將日本瓷器賣給來自瓷國的中國遊客,有沒有搞錯?沒有搞錯!既然能在這裡設專櫃,且用通漢語的店員,顯然,是有市場的。據說,日本最大連鎖百貨公司高島屋「日本館」十大暢銷商品,就有「九穀燒」。其實,現代九穀燒已融入很多時尚元素,並和多個國際品牌展合作,比如愛馬仕的時尚手錶,就用九穀燒制錶盤。風水輪流轉,當年從中國學來的造瓷藝術,如今竟會銷回瓷器的故鄉,這真是瓷器的奇妙旅程,也是我這次隨深圳大學海洋藝術研究中心考察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內容。
加賀藩的九穀村
日本古代名瓷,南有有田燒,北有九穀燒。有田燒靠著伊萬裏海港,賀藩國江沼郡的九穀村(今屬石川縣加賀市),西邊也有海港。我們從北海道飛石川縣小松機場,這個1943年建在海邊的小機場出來,直奔名叫「山中」的那座山。
九穀燒沒出名前,江沼郡的山中溫泉先出了名。據說,奈良時代的高僧行基最早發現這裡有溫泉。公元668年出生在和泉國大鳥郡(今大阪)的行基,15歲出家於奈良京薬師寺。傳說,他繪製了最早的日本地圖(「行基圖」存世最早版本為1305年紙本圖,現收藏在京都仁和寺),依照地圖所示,他在各地創建寺廟道場達700多處。行基在加賀山中町雲遊時,發現山林間有紫雲飄飄,依此找到了溫泉。行基之後,這裡還來過幾位歷史名人:《平家物語》中的鎌倉武士長谷部信蓮,15世紀高僧蓮如上人,17世紀的日本俳句大師松尾八蕉,他們與行基被稱為「溫泉四聖」,現在山中小鎮的溫泉廣場,還掛著「溫泉四聖」的畫像。
山中溫泉旁邊還有個山代溫泉,這裡發現了九穀燒窯跡,據說是吉田屋的傳右衛門的窯址,其登窯仍保持被發現時的狀態,現闢為九穀本窯博物館。不過,綜合性好一點的九穀燒文化考察點,還是能美市九穀陶藝村。這個村是九穀文化的綜合展示地,有一座古窯形的超級紀念碑及兩個展覽館:九穀燒資料館與淺藏五十吉(陶瓷)美術館,還有九穀燒工房和一個九穀燒專門店。
九穀燒資料館是我們重點考察地點,上午10時該館行政館長久佐間忍先生如約在大門口迎候我們,大家一邊聊一邊參觀,之前剛剛研究了伊萬裡,我特意問久佐間忍先生,九穀燒是從「伊萬裡」學來的嗎?他沒正面回答,只是說九穀燒誕生於1655年。我當然知道,這個時間距離1616年朝鮮陶瓷工匠李參平在佐賀的有田成功燒制出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件白瓷器,落後了半個世紀。想來,他是不想將這兩個日本古代瓷器的大品牌扯在一起,更不想把九穀燒列在有田燒的之後。
不過,據《前田利治書簡》等史料顯示,1644年加賀藩九穀村發現瓷土礦(誰發現的已不可考),加賀藩大聖寺的初代藩主前田利治派遣工匠到九州的肥前藩(佐賀)學習「有田燒」技術。加賀是產金之地,當地沒有陶瓷工匠,只好派遣在鍊金的後藤才次郎前往。這個鍊金匠人「學成歸來」在江沼郡九穀村正式建窯燒瓷。後來,人們在九穀窯址發現染付花瓶殘片,底款上有「明曆元年六月二十六日田村權左衛門」字樣,於是1655年就成了「九穀燒元年」,田村權左衛門就成了九穀第一代大工匠,「九穀燒」就這樣誕生了。
「古九穀」與「再興九穀」
加賀藩第二代大名前田利長統治時期,九穀燒進入了產業化階段,設立了技工所,將畫師、金工師、漆畫師以及彩繪師都集中在一起,還設置了「技工奉行」的官職。九穀出品的高檔工藝品,作為藩廳向京都御所、幕府、親藩大名、鄰近領主贈送禮品之用。
1730年左右,估計是大聖寺藩財政困難,九穀窯火熄滅了八十多年,直到1810年代才復興,後世以此為界將九穀燒分為「古九穀」和「再興九古」。九穀燒資料館也是依此時間線布展。久佐間忍先生耐心地依次介紹。
第一展廳裡多是「古九穀」,其最有代表性的技法是將素瓷上塗滿青、綠、紫、黃等色釉的技法,因為沒有紅色而俗稱為「青手」。後來,發展出用綠、黃、紅、紫、深藍這五色釉的技法,稱為「五彩手」。「古九穀」彩瓷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多以松、竹、梅、菊、鳥、魚、鶴等寓意吉祥的圖樣作為基本主題,作品釉藥塗得很厚,瓷質溫潤,有種拙樸且豪放的美。
接下來看到的是「再興九穀」作品,這是九穀燒資料館的主要展品。1810年,大聖寺城下町吉田屋商戶傳右衛門,燃起復興九穀燒「青手」的興趣,投入了大筆資金,在古九穀窯旁邊修建新窯,並以自己商號命名「吉田屋窯」。不久,為了產品銷售方便把窯轉移到交通便利的山代地區。
「再興九穀」的另一位大工匠九穀莊三,和傳右衛門傾心於「青手」不同,他對「五彩手」情有獨鍾。他綜合了前人的技法創立了豪華絢麗的「金襴手」。九穀「金襴手」,與中國瓷器用金不同,中國多以點睛手法,用少量金,裝飾於杯口、壺鈕等位置;九穀燒則不同,大面積採用金、銀進行裝飾或繪畫。這種產品當時特別對歐洲貴族的胃口,明治政府抓住歐洲的市場需求,把九穀燒作為第一陶瓷出口宣傳品,多次參加國際博覽會上,在海外屢顯風採。
剛巧,這個館在常設展之外,正進行「九穀燒資料館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讓世界著迷的九穀花鳥瓷器」特展。其展品不僅有從歐洲收藏家手裡回購的九穀燒精品,還有多家博物館調來的精品,如19世紀中葉的春名繁春的「金襴手」鳳凰花鳥圖香爐等,可謂「金襴手」大全。
展品中,我注意到有綿野吉二的「金襴手」大瓶和花鳥圖香壺等作品。這個綿野吉二很有商業頭腦,最初,他在石川縣能美郡寺井町制瓷,明治初期看準商機,跑到橫濱開了家九穀瓷器專門店,就叫「綿野吉二商店」。他是當年將日本九穀燒推向海外市場和海外博覽會的重要推手,而今有故事的「綿野吉二商店」瓷器,已成為收藏界的重要藏品了。
二戰後,日本在西方支持下,經濟很快發展起來。在較強經濟實力的支持下,復興本國文化成為一股潮流。一方面是有田燒、九穀燒重燃窯火,另一方面是日本瓷器收藏界開始在海外回購明治時期出口的日本名瓷。一批當年銷到歐洲的「金襴手」,這才回國在各種收藏展上「露了一手」。
傳承與發揚
緊鄰九穀燒資料館的是淺藏五十吉美術館。淺藏五十吉是當代九穀燒唯一獲得過日本文化勳章的大師。他師從九穀燒「人間國寶」(1950年日本開始評選,至2017年,有114位文化藝術傳承人獲此稱號)徳田八十吉。淺藏五十吉的作品看似傳統,其實也有一定的現代性,明快色調和中國韻味,實為日本當代瓷器中優雅大氣的一脈。
順便說一下,這個館的設計,十分特別,大門極為低調,一面長長的圍牆上,推開一個舊鐵皮門,就見到別有洞天的館舍。問一個館員,才知道這是早稻田大學建築系池原義郎教授的作品,這個建築當年還得了日本建築業協會獎、中部建築獎等獎項。
走出靜態的展館,轉過一條街就是九穀燒文創街。這裡不僅有九穀燒專門店,銷售當代九穀燒產品,旁邊還有可以體驗的九穀窯與染繪工房。迎接我們的是一位不知是什麼職務,負責帶小朋友做體驗活動的小田均先生,權且稱他為「窯長」吧。在連房式登窯前,「窯長」對我們說,古代的九穀燒要經過素燒800℃、本燒1300℃、上繪燒900℃,三次燒制。新一代九穀人,仍然保持對傳統的痴迷,所以,這裡仍是柴窯。
離開九穀陶藝村,我們一路討論中日瓷器的差異。有人說,九穀燒的東西太好看了。其實,可能是我們看多了景德鎮的東西,審美疲勞了。突然看到日本瓷器的這個「變種」,覺得新奇,誤判高下。我在中國和日本,接觸過少量的當代陶瓷人,曾和一位景德鎮的藝術家吃過幾次飯,每次都覺得他忙三忙四的,好像天天談項目,日日搞創新,讓我覺得當代中國陶瓷業,急火火的。日本就怪了,那些工匠慢條斯理,溫和地守著傳統,不為生計累。似乎這更像兩國瓷人瓷業的差別。(文/圖 梁二平)
(責編:王鶴瑾、魯婧)